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 2 而“家庭”、“私有”、“等级”逐渐明朗,特别是家庭,在社会 上地位和作用突出,家庭是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发展的细胞;
•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和发展,需要有一种形式能 够反映。父子联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父子联名就是反映哈尼族社会 经济基础的最适合上层建筑形式。所以它在哈尼族社会历史上具有强 胜的生命力。
哈 尼 族
目录
一、哈尼族的概况 二、哈尼族族源 三、哈尼族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婚俗、饮食与歌舞 五、文学艺术
一、哈尼族的概况
• 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 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 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解决水利问题
•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 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 水稻。 • 挖筑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 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沟 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 解决了梯田稻作水利问题。
举个栗子。。。
• 送咪窝· 窝腿雷· 腿雷总· 总嫫院· 嫫院驾· 驾提锡· 提锡利· 利 跑奔· 跑奔吾· 吾牛然· 牛然错· 错嫫威· 嫫威尊· 尊唐盘· 唐盘 漫· 漫合贪· 合贪姐· 姐利乌· 乌起腊· 腊贪奔· 奔孙连· 连龙播· 播嫫波· 嫫波梯· 梯桑彪· 彪妈脏· 脏者· 者威· 威奸· 奸耶、耶 诸、诸乐、乐萨、萨昌、威包、包姐、姐柯、柯斜、斜 票、票嘠、嘠支、支克、克娜、娜搓、搓枣、枣威“踩路”定姻缘 偷婚 一朵鲜花说成草 跨火断线入夫门 公公领着媳妇回门 一人出嫁百人送
宗教信仰
哈尼族还没有形成虔敬的一种崇拜,原始的万物有灵,多神 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有少数地方信 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和建寨进行。 祭天、祭山、祭龙是祭祀的主要内容。
概况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 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 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 (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 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中国境内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墨江、江城、普洱、镇沅、景东、 澜沧、新平等县。使用人口约 100万(1982)。分哈雅、碧 卡、豪白 3个方言。
• 哈尼族饮食哈尼族以稻米为主要食粮,也吃玉米 和荞麦。呈红褐色的米皮富于营养,有益于身体 健康。
• 哈尼族的禁忌 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 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 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 之下。
多说两句吧
• 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 。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 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 对茶树的祭拜仪式。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 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祈求茶树多 发芽。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 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 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方法
• 在找地开田时,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 、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 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 土熟。 • 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哈尼族是通过 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他们遇到绕 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 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 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 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 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 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 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 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 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 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 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 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原生态歌舞迎宾客
十月年
“十月年”长街宴以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哈尼族地区最为隆重。绿春 县的长街宴在县城中心主大街举行,红河县的长街宴以甲寅乡最特色。 红河县甲寅乡是长街宴的发源地,乡里每年一次的“长街宴”也是盛况 空前。每家备办丰盛酒菜摆到寨中主大街,规模达千余桌,一桌连一桌, 龙头接龙尾,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酒。 长街宴有“天下第一宴”美称,民族服饰也走向时装化,亮丽异彩, 场面非常热烈壮观。绿春曾摆了2041桌,四千多米长,被上海吉尼斯总 部授予“世界最长的宴席”。
二、哈尼族族源
• 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 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 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 ,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 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 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
服饰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 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 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 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 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 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结束
谢
观
谢
END
看
二、哈尼族族源
•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 主制社会。 •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 府隶属云南行省。 •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 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 官的统治。
父子连名制
• 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自然现象。 • 1 公元五、六世纪,哈尼族社会由原始游牧采来向原始农耕转化,它 的经济基础由不稳定,逐步转向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基础,需 要比较稳定、比较强壮、比较有农耕技巧的劳动力队伍,男人就是这 样一支队伍,男人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地突出上来;
婚俗
• 哈尼婚俗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这种 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筒酒 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男子随身写带一顶篾帽,一床 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一般就要与父母 分家对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三四代同堂的 大家庭。哈尼族家庭关系中,以长者为尊,晚辈很尊重长 辈,也很听长辈的话。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 较少。 • 离婚,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 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 片为凭证。
包烧酸肉
点击添加文本
• 哈尼族美食 炸竹虫
歌舞
• 《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 ,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 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 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哈尼族舞蹈》 陈玉先 • 在哈尼族风俗中,老人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们要围绕死者的住房跳 集体丧舞《莫搓搓》,以寄托哀思。 • 舞蹈总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在红河南岸 地区,流传最广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拍 手舞、钱棍舞等。
三、经济生活
梯田
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 四季,十里 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 创造的农 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 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 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 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 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 度至75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