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计六十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部叙述我国二十世纪翻译历程的史书。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该史将翻译活动视为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力,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故而不局限于对翻译活动的展示,也旁及产生翻译活动的环境。

本书力图以宏观的角度剖析翻译的实质,以历史的实例为佐证张扬翻译的魅力,充分论述翻译的综合价值及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管窥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讲述翻译在其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者根据梁启超、严复和林纾做出的卓越贡献,首次提出应将他们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

梁启超被列于榜首;他虽年纪最轻,译的作品最少,但他创办大同译书局,培养翻译人才,以政治影响翻译事业,故而所起的作用最大。

“三杰”积极引进西学,帮助国人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了解西方社会先进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制度,从而激发国人变革的思想。

该部分还用大篇幅介绍了清末民初的科学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并叙述了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情况。

民国时期,我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刘半农、郑振铎、曹靖华、董秋斯、朱生豪、梁实秋、傅东华以及梅益等翻译大家的活动,把翻译事业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此际西学东渐风气日炽,许多学子负笈欧美,译著颇丰,门类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译著按国别划分为苏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等。

这一时期是全书叙述的重点,所列举的译者译著最多,占的篇幅最大。

第三部分展示建国后的翻译活动,介绍了师哲、巴金、李良民、刘伯承、楼适夷、高值、刘宓庆、焦菊隐、丰子恺、文洁若、成仿吾、郭大力、飞白、荣如德、杨武能、黄龙、罗新璋等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详尽叙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对苏俄文化、日本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北美文化、英国文化以及印度等弱小国家文化的译介情况。

该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浓墨重彩地阐述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情况,把“信达雅”、“硬译”、“学、思、得”等散落在各处的“珍珠”穿缀起来,形成一个体系,熠熠生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