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52例诊治分析韦汉松作者单位:530800广西大化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分析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结果经综合诊治,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血压、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好于治疗前。
结论针对老年心力衰竭的特殊病情,早期发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和延缓心衰发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治疗【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1-0102-02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1]。
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加上老年人特殊的身体体质,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逐日增多。
老年人心力衰竭在临床发病中相对比较隐匿,尤其是早期症状更需要接诊医生耐心检查,综合各方面表现确诊,老年人心力衰竭诱因很多,诸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摄盐过多、精神压力及情绪激动等都可促发病情加重[2]。
本研究就我院对该病的早期症状发现及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0 76岁,平均68岁。
合并高血压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4例,肺动脉高压7例,糖尿病5例。
所有病例按NYHA 分级,Ⅰ级17例,Ⅱ级22例,Ⅲ级13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少尿、水肿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情绪和精神异常。
1.3NYHA 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失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1.4社区诊治方法1.4.1一般治疗充分休息,控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负荷,积极吸氧、适当镇静[3]。
1.4.2药物治疗对于收缩性心衰使用利尿剂氢氯噻嗪12.525.0mg ,1 2次/d ,如合并肾衰,使用袢利尿剂呋塞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6.25mg ,2 3次/d ,或依那普利25mg ,1次/d ,依临床反应逐步增量,密切观察血压和心律变化,β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从1.25mg /d ,美托洛尔从6.25mg /d 开始[4-5]。
对于舒张性心衰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使心率维持在允许范围[6],并可使用静脉扩张剂和作用缓和利尿剂以降低前负荷。
1.4.3生活饮食干预控制钠盐摄入,保证睡眠,适量锻炼,禁烟酒,并给予一定的情志调护及康复指导。
2结果经综合诊治,52例早期老年人心衰患者血压、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好于治疗前。
3讨论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明显降低,由于增龄性呼吸功能减退、低心输出、肺瘀血、肺学及换气分布异常等圆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而且对负荷的心律反应低下,这些都不同于中青年患者[7]。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老年人心力衰竭早期症状易忽视,也不易察觉,有着以下几个临床特点,由于精神状态消极,或伴有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视力减退,可以不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因肺血管代偿性变化可以不产生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因此,老年心衰早期常表现为慢性干咳、疲乏、虚弱、不愿意行走等症状,某些精神异常、消化道症状及味觉异常也是早期心衰表现。
在对老年人心力衰竭早期症状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我们体会是,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对于原发基础疾病进行控制,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去除诱因对控制老年心衰有重要作用,不能忽视,老年人的轻度心衰可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应积极吸氧(2 4L /min )。
在用药的选择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心衰区别用药,呋塞米可降低前负荷,由于老年人体液总量和体钾比中青年人少,过急过猛的利尿易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剂量选择口服利尿剂,而且用量比中青年人要小,应用保钾利尿剂或(或)补钾,可以出现高钾血症,最好联合使用排钾与保钾利尿剂。
此外,使用利尿剂后,尽管浮肿仍存在,都容易发生血管内失水,故对脑动脉硬化、房颤、重度心衰者应加强抗凝治疗,如肠溶阿司匹林80mg ,1次/d ,噻氯匹啶0.125 0.25g ,1次/d 以防血栓形成。
ACEI 类药是心衰治疗的基石,能环缓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预防或延缓临床心力衰竭的发生。
国外学者也证实,心力衰竭患者,包括无症状性心力衰竭,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均需应用ACEI 而且须无限期的终生应用。
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和耙剂量,而不按症状的改善与否·201·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January 2013,Vol.6No.1C及程度调整剂量。
注意观察低血压或低灌注,监测肾功能和血钾等。
对于早期症状者还可以使用心血通、丹参片等中成药防治,与西药联用可起到修复心肌细胞,延缓心衰病程的作用[8]。
总之,针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殊病情,早期发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和延缓心衰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1张建,华琦,付研,等.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2胡秋桃,连汉云.慢性病治疗预防及家庭护理护[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773.3詹志梅,李艳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7):214.4孙忠实,朱珠.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J ].中国药学杂志,2000(2):75-78.5徐庚许,谢鎏辉.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24例疗效观察[A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 ].2006:40-41.6陈中,袁永.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3,10(5):372-373.7郭林妮,宿燕岗,苏恩木.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12):408-412.8王良平.心血通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7例疗效观察[A ].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 ].2002:23-24.(收稿日期:2012-10-15)·诊治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治分析于敏红作者单位:546400广西罗城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1年妇产科收治的确诊为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82例,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分为三组:妊娠高血压组46例,子痫前期轻度组22例,子痫前期重度14例。
结果妊娠高血压组早产、胎盘早剥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孕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比子痫前期重度低,而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比子痫前期轻度组低,子痫前期轻度组发生早产以及产后出血的概率明显低于子痫前期重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子痫前期重度组在进行剖宫产术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达1500 200000ml )。
子痫前期重度组在围生期并发1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过15d 的治疗后得以痊愈出院。
有1例为死胎。
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临床上对妇女与婴儿的危害十分大,必须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该病对孕妇及婴儿的危害性。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 714.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1-0103-02妊娠期高血压属于临床产科的一种多见的并发症,对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1]。
为了减少或者避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给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危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1年妇产科收治的确诊为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 29岁,平均年龄25.2岁;发病时孕周<30周45例,30 34周15例,35 40周10例,>40周12例;55例为初产妇产,27例为经产妇。
1.2方法1.2.1诊断方法均符合第6版《妇产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及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分类标准[2]。
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分为三组:妊娠高血压组46例,子痫前期轻度组22例,子痫前期重度14例。
1.2.2治疗方法给予硫酸镁解痉,硝酸甘油或者酚妥拉明进行降压治疗,如果效果不够显著则采用乌拉地尔。
夜间给予苯巴比妥进行镇静治疗,合理进行扩容以及利尿治疗。
对于发生并发症或者是治疗疗效不显著的患者以及胎盘功能有所下降的患者、胎心监护出现异常的患者,及时地采取终止妊娠的治疗方法。
对于孕周<34周的患者,在终止妊娠之前,进行单纯给予塞米松治疗,以促使胎肺成熟[3]。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妊娠高血压组早产、胎盘早剥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孕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比子痫前期重度低,而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比子痫前期轻度组低,子痫前期轻度组发生早产以及产后出血的概率明显低于子痫前期重度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子痫前期重度组在进行剖宫产术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达1500 200000ml )。
子痫前期重度组在围生期并发1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过15d 的治疗后得以痊愈出院。
有1例为死胎。
·301·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1月第6卷第1C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