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人体部分穴位在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当时,会刺伤重要脏器组织,引起针刺意外事故,这些穴位一般被称为危险穴位〔1〕。

针对危险穴位所设定的、保障针刺安全的可进针深度即为针刺安全深度。

针刺安全深度是保障针刺安全、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重要指标参数。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针刺安全深度问题,《内经》中关于针刺禁忌的论述,包含了对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要求。

如《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刺伤人五脏必死。

”而自《针灸甲乙经》始,针灸文献中关于腧穴的记载多注明了穴位的针刺深度〔2〕。

本文对近年来针刺安全深度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1研究方法1.1传统形态学方法用现代解剖学的方法,以尸体标本为主,采用断面解剖或层次解剖的方式,测量针刺安全深度。

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层次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选穴定位,在穴位处用钢针刺入或刺染,再逐层解剖,以反映穴位区的解剖结构。

严振国等〔1〕、邵水金等〔3〕、张建华等〔4〕在尸体标本上定穴后,采用断面和层次解剖法,然后测量和处理数据,得出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谢永财等〔5〕采用层次解剖法,研究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深度及角度;韦昭文等〔6〕采用层次解剖法,在60具成人尸体上研究天突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

还有在活体上研究,贺奇志等〔7〕采用硬脊膜外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王斌1,董莉2(1.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从研究方法、测算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针刺安全深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果: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针刺安全深度及穴位解剖的认识,但还存在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结果不一致等问题。

结论: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对保障针刺安全、防止针刺意外事故有积极意义,需要进一步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安全深度;针刺;穴位[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2)03-0058-03Advances in Study on Saf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WANG Bin 1,DONG Li 2(1.Clinical C olleg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2.Dali University Library,Dali,Yunnan 67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study on saf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Methods:The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the safe needling depth was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of safe needling depth and acupoints anatomy were improved though the research.But there we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For example,the result was not same in different methods.Conclusion:The research is very useful for acupuncture safet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Key words 〕safe needling depth;acupuncture;acupoints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11卷第3期2012年3月Vol.11No.3M ar.201258穿刺方法,测量40例患者大椎穴安全深度。

穿刺针依次经过至硬膜外腔,测量硬脊膜穿刺针皮肤外剩余长度值,得到大椎穴安全深度。

1.2现代影像技术方法应用CT、超声、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在活体的影像上直接测量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

杨松堤等〔8〕应用CT断层技术研究不同体形的41例志愿者风府穴的针刺深度;王丰玲等〔9〕应用CT测量不同体型的32例直刺肺俞穴位的安全深度;李亚东等〔10-11〕应用CT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王玉明等〔12〕应用CT影像定位探析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东贵荣等〔13〕应用CT测量膀胱经二侧线各七穴进针深度;黄仕荣等〔14〕应用CT扫描定位研究腰突穴针刺深度。

梁建成等〔1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选取30名健康成年人,测量肩井穴斜冠状切面和矢状切面成像从皮肤至壁胸膜距离,研究肩井穴的针刺深度。

许宇飞等〔16-17〕运用MRI测量承泣穴和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安全角度和深度,研究承泣穴和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李晓陵等〔18〕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赵传香等〔19〕应用磁共振成像对哑门穴测定针刺深度。

2测算方法针刺安全深度通过测量危险深度,然后应用计算公式计算出针刺的安全深度。

危险深度为针刺引起危险的脏器离皮肤最近的点。

严振国等〔1〕提出的计算公式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0%,还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80%〔20〕。

杨松堤等〔8〕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

3研究结果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影像技术方法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如张建华等〔4〕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测得风府穴针刺安全深度是35.07 mm,危险深度是50.10mm,而杨松堤〔8〕等通过CT测得的结果为(30.61±2.7)mm,比张建华等所得数据低。

李亚东等〔11〕将活体适中体型人CT测量与尸体断面测量数据作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相应穴位的活体测量结果均大于尸体断面切割测量结果,认为应用尸体作针刺深度距离的研究有较大的误差。

4问题及展望传统形态学及影像技术的两类研究方法中,前者的研究对象例数多、穴位多,较为系统全面。

如严振国等〔1〕选取57具较新鲜成人尸体,对分布于头颈部及胸腹部的74个危险穴位的针刺危险深度进行了研究。

后者普遍将观察对象分为适中、瘦人、胖人三组,分析不同体型针刺深度的差异,个别穴位还给出了回归方程,但研究中涉及到的穴位较少。

两类研究方法计算针刺安全深度的公式不同。

前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0%;后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

计算公式的制定依据未见说明和报道。

两类研究方法得到的针刺安全深度有差异。

许宇飞等〔16〕认为尸体经过福尔马林的浸泡后会脱水,组织间隙发生改变,测量的结果会有误差。

胡追成等〔21〕认为活体研究对针刺深度的评价更为客观,而尸体解剖可对穴位及局部相关的解剖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二者各有各的优势,应该互参互补。

综上所述,目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尚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正如孙永显等〔22〕认为,腧穴针刺深度自古至今存在许多混乱,对针灸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提出应以现代国人标准身材为基础,确定标准人体解剖结构所允许的安全深度值。

因此,今后应以采用CT、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影像技术方法为主,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针灸临床、教学提供规范、标准的针刺安全深度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1〕严振国,白娟,邵水金,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2〕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王斌,董莉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第11卷总第99期59大理学院学报总第99期医学究,2006,31(4):246-251.〔3〕邵水金,张建华,董艳.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9-11.〔4〕张建华,严振国,余安胜,等.针刺意外穴位的安全深度〔J〕.针刺研究,2000,25(3):233-235.〔5〕谢永财,陈跃,吴炳煌,等.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1):85-86.〔6〕韦昭文,刘海英.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53-154.〔7〕贺奇志,郝吉生,张芳,等.大椎穴针刺安全深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0):723-724.〔8〕杨松堤,李亚东,姜国华,等.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1):47-48.〔9〕王丰玲,程为平,李亚东.应用CT测量直刺肺俞穴位的安全深度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6,(6):43.〔10〕李亚东,杨松堤,李健男,等.应用CT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2):863-864.〔11〕李亚东,李健男,东红艳,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7-50.〔12〕王玉明,李勃,关钊玉,等.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J〕.中国针灸,2005,25(3):179-180.〔13〕东贵荣,李亚东,徐强,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二侧线七穴进针深度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44-45.〔14〕黄仕荣,林其雄,汤骏,等.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9):635-638.〔15〕梁建成,韩建红.成人肩井穴及针刺深度的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1):34.〔16〕许宇飞,吴瑶,曹丹娜,等.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42-44.〔17〕许宇飞,吴瑶,曹丹娜,等.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17.〔18〕李晓陵,王丰,姚家琪,等.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21-22.〔19〕赵传香,吕秀华.哑门穴针刺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89-390.〔20〕严振国,张建华,顾红川,等.头颈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37-38.〔21〕胡追成,杨华元.《黄帝内经》针刺浅深量学之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54-1656.〔22〕孙永显,王启芳,张静.腧穴毫针针刺深度刍议〔J〕.中国针灸,2005,25(3):203-206.[收稿日期]2011-11-29[作者简介]王斌,教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推拿研究.(责任编辑董杰)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