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一、 引言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本质属
性,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客观实在。在我国,人性的考察
始于西周时期。,《诗经》和《尚书》对此也做了记载。人性问题吸
引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关注,战国时期,这个问题唱了讨论的热点,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
趋恶,在明确这种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方案。荀子从
性恶的假定出发,其目的在于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
序建立和正常运行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中,
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人们设计社会整合方案 ,调试社会生活秩序的
理论前提。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即是——“礼”和“伪”。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能欲望,不是后天习得之善性,而是天
成之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比如,好利、疾
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人性通过两个层面显示出来——生理层面
和心理层面,后者表现为对荣辱利害的计较。人性是趋恶,那人究竟
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化呢?怎样成为一个“完全人”呢?怎样从自然人
过渡到社会人呢?
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生命以个体
为存在单位,以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生命却不能以个
体的方式而必须以群居的方式通过群居的生活完成生命的流程。荀子
意识到这个矛盾并试图解决。那么如何维持“群”呢?单凭人生来就
有的东西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产生不道德行为
的根源。“人之性恶,明矣。”但是同时,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
的,优良的环境和专心致志的修养、教化,可以是行为成为习惯,经
过日积月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志向。荀子主张“以礼来节制人的
欲望。”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从社会群体的
角度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对人的欲望加以节制。荀子
认为要通过对人的礼义规范来控制和调节情欲,使保持良好的社会秩
序,在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争夺而导致财富的匮
乏和社会的混乱。
那么,如何使人完成社会化,对人的欲望加以规导呢?荀子以“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之。”来说明。荀子认为,人自然而然的具有趋恶
的本性,而善的理念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将前者成为“性”,将后
者成为“伪”,恶的本性只有经过教化训导才能合乎仁义道德、礼义
治道。荀子主张“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
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要控制人的自然属性并将
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荀子把它成
为“礼”或者“礼义”),把趋恶的人性改造成向善的人性,这就是荀
子所说的“化性起伪”。荀子认为,社会必须借助道德规范和政治法
律等措施,改造人性中恶的因素,使人弃恶向善,达到优化人性,稳
定社会的目的。即荀子主张性恶,道德养成主要是让人们通过后天的
“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强调教育在人的道德品
质形成中的重要性。他说“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学,设庠序,修
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荀子·大略》)通过这种“礼”的教
化。才能使人们达到“士、君子、圣人”的境界。荀子在历史上第一
个喊出了“人定胜天”的时代强音,他认为人通过学习和修养,使道
德理性日渐通明灵用,使认知能力日渐尖利敏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注意自然生物的
相互联系和制约,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荀子看来,君子以求道为志向,君子有温柔敦厚的性情,君子
奉行利义兼顾的价值观;圣人是得到礼之大智慧的人。那么,怎样才
能成为这样的人呢?礼,又是怎么修炼的呢?荀子要求,以“礼”作
为个体人生的规范。第一,以“礼”调节物质利益需求。面对人无限
膨胀的欲望,荀子主张直面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的物欲追求与
社会财富的矛盾。主张以礼养欲,以礼节欲。第二,以“礼”规导个
人的道德修养。礼有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导引和统摄作用,人们的日常
生活有礼作指导;荀子特别强调日常生活层面上的道德修养,同时,
人处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一切都应该以礼行事。第三,
以礼表达人类的美好愿望。
那么礼的修养教化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认为有三个阶段构成这
一完整的过程——学——思——行。荀子继承孔子的观点,认为以修
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并提出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理论。
一、 学习:礼的修养之第一阶段。1、荀子虽认为性恶,但是强调
人可以在后天教化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恶性。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
在于知虑材性,而在于“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在
荀子看来,君子之学为己,即以自己的所学来优化性情,修养身
心,将所学内容化为道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促使人格完整。
2、学习要有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能否不间断的学习,是
君子和一般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这里,荀子特别强调积累的重
要性,从小事做起,其为积也大,只重大事,其为积也小。圣人
之所以能够从常人中分化出来,完全是他们不断努力积伪的结
果。荀子还强调主体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
充分发挥意志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3、重视学习环境,荀子认
为,不遵师教,与不守礼法一样,不仅不能成就理想人格,而且
还会给社会带来混乱。人们应该通过从师来认识礼,掌握礼。客
观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荀子提出“谨注错,慎习俗,”
他所讲的地理环境,既包括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而良师
益友是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他提出君子不但要“居必择乡”还
应该“游必近士”,以便“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强调师法在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省:礼的修养之第二阶段
荀子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只有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才能够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自省方式,提高道德修养中的高度自
觉性。使人思想纯一,信仰坚定,达到万物莫足以倾之。
三、躬行:礼的修养之第三阶段
躬行主要是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实际践行。荀子主张内外兼
修,务实尚行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于遵
道。”荀子主张重视修养中的实践环节,将德行的养成放在个体特殊
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从而使这种修养观具有了某些社会现实性和价
值合理性。
那么,既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礼的教化发挥着关键作用,那
么,怎样来施行“礼”的教化呢?礼的教化原则是:1、以诚化民的感
化原则。一方面,以生命主体的道德修养为视角,遁行诚心守仁,诚
心行义。另一方面,注重诚的外王功能,主张“诚能化万民”。2、崇
其美扬其善的激励原则,即坚持崇美扬善和举过责过相结合,才能收
到良好的教化效果。3、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应该及时了解教育
对象的思想状况,观察其言论,考察其行为,并以此来选择教育的内
容和方式。那么,礼的教化方法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是一个自然化的
人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呢,甚至成为君子和圣人?
在教化方法上,荀子主张有三种道德教化方法:以事论理、以物
施教、以史为鉴。以事论理是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发各种思想主张
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比如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寓言故事。以物品施
教,主张从自然存在物及其规律中体悟为人之道,从而达到道德教化
的目的。荀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内在一致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善于
观察自然,强调学之,效之,并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相应的结果或效应。
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性。以史为鉴是指教育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
运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传统实施教化。“述往而观今”,认为理想人格的
形成有赖于人必须首先求得“古之道,”然后才能用之于“今之世”。
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融合诸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其社会化思想,在古代教
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思想和教育经验在今天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
义。强调人社会化的途径是“礼”和“善伪”,强调人在后天的不断
学习中完成后天的教化和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贤德的社会人。通
过不断的学习,完成个体的道德升华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