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素类抗生素ppt课件
28
3. 5-9位的取代基为非活性必须基团,对其改造 可改变其抗菌活性、化学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 质。
4. 6位碳可以硫原子替代,其抗菌作用优于多西 环素,并具有长效、抗菌谱广、口服后有较高的 浓度的特点。但其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类不同,为 干扰细胞质膜功能,由于膜损伤,阻止了底物蓄 积,引起细胞膜里辅因子的丧失,因而6-硫四环 素的毒副作用比较大。
体作用强。 (5)对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10
临床常用的有:
四环素、 土霉素、
金霉素、 多西环素等。
按其抗菌活性大小顺序依次为:
1、米诺环素、
2、多西环素、
3、美他环素、
4、金霉素、
5、四环素、
6、土霉素。
11
作用机制:四环类抗生素可与微生物核糖核蛋白 30S亚基接合,通过抑制氨基酰- tRNA与起始复合 物中核蛋白体的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时肽链的 延长。(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 质的合成.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4、稳定性:固体相当稳定,可存放5年以上,效价 无明显下跌;溶液除DCTC(去甲基金霉素)外均 不稳定;对氧化剂包括空气中的O2都不稳定,碱 性时特别易氧化,颜色变深。
5、旋光性
21
二 化学性质
酸性条件下 1 脱水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四环素类抗生素C-6上的羟基和C5a上氢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无活性橙黄色脱水物 (Anhydrotetracycline)。由于C-6上的羟基与C5a上的氢正好处于反式构型,在酸性条件下有利 于发生消除反应。
18
1. 四环类抗生素及其理化学性质
H3C OH HH
N(CH3)2 OH
OH
CONH2
OH O OH O
化学名
6-甲基-4-(二甲氨基)-3,6,10,12,12a-五羟基-1,11-二氧代1,4,4a,5,5a,6,11,12a-八氢-2-并四苯甲酰胺 (6-Methyl-4-(dimethylamino)-3,6,10,12,12a-pentahydroxy-1,11-dioxo1,4,4a,5,5a,6,11,12a- octahydro-2- naphthacenecarboxamide。
19
一 结构和物理性质
1、发色团:酮基和烯醇基 共轭双键系统,决定颜色 和紫外特征吸收峰265nm 、350nm
2、两性化合物 功能团:二甲胺基(pKa =9.5);酚羟基 (pKa=7.5);三羰基甲烷系统( pKa=3.3); pI=5.4
20
3、溶解度:4>PH>8时,可得高浓度水溶液,过剩 的酸能防止水解。pH=4.5-7.2则难溶于水。
H3C OH
HH
OO H
H3C OH
M
HH
M=di or trivalent metal ion
OO M
27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1.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 1.四环素类抗生素结构中的四环是生物活性所必
须的结构,A环中1-4位的取代基是抗菌活性基本 药效团,改变其结构活性消失,仅可在酰胺基上 的氢进行改变理化性质的前药修饰。 2.C11-C12a位的双酮系统结构对抗菌活性至关重 要。
6. 维生素缺乏 制造维生素B、K细菌受抑,致口角炎、舌炎、 出血
37
第二节 四环素的发酵工艺
四环素生产采用合成金霉素的金色链霉菌菌种, 通过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控制产生菌的生物 合成方向,使其产生95%以上的四环素。
一 生产菌种
1 金霉素生产菌种-金色链霉菌(S.aureofaciens),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抑氯剂和氯的竞争
22
2差向化合物 在pH2-6条件下,C-4二甲胺基很易发生可逆反应 的差向异构化,生成差向异构体(4Epitetracycline)。
3某些阴离子如磷酸根、枸椽酸根、醋酸根离子的 存在,可加速这种异构化反应的进行。4位差向 异构化产物在酸性条件也还会进一步脱水生成脱 水差向异构化产物。
23
四环素类药物的脱水产物及差向异构体的抗菌活性 均减弱或消失。差向异构体的活性不仅减弱,而且 毒性为四环素的2-3倍,主要毒性为可引起Fanconi 综合征,肾小管的在吸收功能受损,产生烦渴、蛋 白尿、糖尿、氨基酸尿、低血钾、高尿酸血症和酸 中毒。四环素与其4-差向异构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以 动态平衡关系而互存。因此各国药典都对其含量进 行不程度的控制。
水中溶解度小。 分子中含酚羟基和烯醇型羟基,显弱酸性;同时
含有二甲胺基显弱碱性,故为两性化合物;能溶 于碱或酸液中。
7
四环素片:其盐酸盐为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 味苦;有引湿性;遇光色渐变深,在碱性溶液中 易破坏失效。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略溶,在氯 仿或乙醚中不溶。是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杀 菌作用。
14
四
副作用大 目前只外用,用于治疗麦粒肿(偷针眼)、结膜 炎、沙眼 饲料添加剂(兽用四环素类药物)
17
应用注意事项
宜空腹服药,不宜与抗酸药 等药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 至少间隔3小时 宜空腹服药,不宜与抗酸药 等药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 至少间隔3小时 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4-epitetracycline (inactive)
H+
CH3
N(CH3)2
OH
OH CONH2
OH OH O O
4-epianhydrotetracycline
(inactive)
25
碱性条件下(C环上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由于OH-的作用,C-6上的羟基形成氧 负离子,向C-11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经电子转移, C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 (isotetracycline)。
剂时,则能合成95%的四环素。 2 诺卡菌属(Nocardia)、马杜拉放线菌属
(Actinomadura)等也能产生四环类抗生素
38
3 诱变育种采用的方法 紫外线,氮芥、乙烯亚胺,放线素K等
1959年,刘颐屏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并结合诱变因 素处理,获得的金霉菌“重组2U-84”,发酵水平 比出发菌株Uk-81提高40%。
30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
1 浓硫酸反应 四环素类抗生素遇硫酸立即产生颜色,不同的
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不同的颜色。根据不同的颜 色变化可以区别各种四环素类抗生素。
盐酸四环素呈深紫色 盐酸金霉素呈蓝色,渐变为橄榄绿色,加水后呈 金黄色或棕黄色 盐酸土霉素呈朱红色,加水后变为黄色 盐酸多西环素呈黄色 盐酸美他环素呈橙红色
24
H3C OH HH
N(CH3)2 OH
OH
OH O Tetracycline
OH O (active)
CONH2
CH3
N(CH3)2
H+
OH
OH
CONH2 OH OH O O
Anhydrotetracycline (inactive)
H3C OH HH
N(CH3)2 OH
OH
OH O
OH O
CONH2
31
2 三氯化铁反应 本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具有酚羟基,遇三氯化铁
试液即呈色。 盐酸四环素:红棕色 盐酸金霉素:深褐色 盐酸土霉素:橙褐色 盐酸多西环素:褐色
32
3 薄层色谱法 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分离效果亦佳,中国药典、 都采用本法鉴别四环素类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在紫外光(365nm)下产 生荧光,可用于检出斑点并以对照品进行鉴别。
8
天然四环素: 抗菌谱广,可口服应用,方便。但由于细菌对 四环素类耐药现象严重,对大多数常见致病菌 所致感染疗效明显降低, 金霉素现仅限于外用 土霉素已基本不用 四环素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较强 耐药菌株较少 服药次数少 不良反应较轻
9
抗菌作用 1. 抗菌谱广 (1)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2)对G-菌作用不及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 (3)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某些螺旋
2
发现
1948年由金色链丝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金霉素 1950年从皲裂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出土霉素
3
1953年发现将Chlotetracycline脱去氯原子,可 得到四环素
随后发现用在不含氯的培养基中生长的链霉菌菌 株发酵可生产Tetracycline
4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况:
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包括金霉素 (I)、土霉素(II)、四环素(III)及半合 成的抗生素
四环类早期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菌引起的感染。 本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G+和 G-及立克次 氏体和大病毒有抑制作用。
12
1. 四体感染(多为首选) 1)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 2) 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
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子宫颈炎、性 病淋巴肉芽肿、沙眼 3) 支原体:支原体肺炎、盆腔炎 4) 螺旋体:回归热
同时还发现重组体菌株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增加, 这样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变种的机会。
39
4 金霉菌的培养特征 金霉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等固体斜面培养基中
生长时,营养菌丝能分泌黄金黄色色素,但其气 生菌丝却没有颜色。孢子在初形成时是白色的, 在28℃培养5-7d,孢子从棕灰色转变为灰黑色。 5 金霉菌形态
孢子形状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方形或长 方形,孢子在气生菌丝上排列成链状
均是氢化并四苯的衍生物,具有共同的菲烷 (母核)。
5
(I)R=C1,R’=H,加氯(金霉素) (II)R=H,R’=OH,加氧(土霉素) (III)R=R’=H(四环素)
R H3C OH R`
H
H
OH O
OH
N(CH3)2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