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文档资料

2018年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文档资料

第 1 页
荀子的“隆礼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
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他说:“人之 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 · 性恶》)(以下所引

荀子》只注篇名)所有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只不过圣人和 君子
能够化性起伪,而小人却“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 以出乎贪利
争夺”( 《性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礼义”约 束和法律制
裁, 才能使人为善。 古代的圣王“明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
之,重刑罚以禁之”( 《性恶》),采取德法并举 的手段,就是
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荀子总结说:“治之经, 礼与刑,君子以修百
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成相》)
、国之命在礼 基于性恶论,荀子在强调以德治国时,并不像孔
子和孟子那

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而是注重道德的他律,

式。在《荀子》一书中,“礼”是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的总
称。“礼”既贯穿在社会的分工关系中,又贯穿在封建社会
《君子》)的伦常秩序中,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作用。“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存焉,长者弟焉, 幼者慈
焉,贱者惠焉。”( 《大略》)荀子把“礼”抬到极高

法”思想
“A
”主要包括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仪

“A

。“
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这种“与天地同理, 与万世同久”
第 2 页

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最终结束割据
状态,实现天下的统一。

国之命在礼”( 《强国》)。以“礼”治国是取得天下的重要
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 覆幽险而
尽亡矣。”( 《天论》)成汤和武王取得天下,就是 因为“以国齐
义”的缘故,先王正是因为以德治国才治理好 国家。荀子明确得出结
论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 义者其国乱” (《议兵》),
“隆礼尊贤而王, 尊法爱民而霸”

《大略》)。只有隆礼贵义、爱民勤政,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重义轻利, 但是, 放纵人欲又会造成国乱民贫的局面。 因此, 荀子
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达到养民富民的最 终目的。“故
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 大乎礼义”( 《强
国》)。君主的以身作则是决定以德治国成

败的关键,他说:“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 德治国,
“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 俗百姓无奸怪之
俗, 无盗贼之罪, 莫敢犯上之禁” (《君子》)。

他希望当代的君主向“圣王”学习,这样,百姓就会“贵之

的地位, “A 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论》)。只有遵守外在
、“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子提出: 人之命在天,
途径,不以“礼”治国就会丧失天下。他明确提出: 君人

2、“
礼”是养民富民的根本。荀子并不象孔子和孟子那样

可”
《强国》),古代的“圣王”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以
第 3 页

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 劝,罚不
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 《强国》)。荀子

清醒地认识到,大臣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君

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大臣应该遵循礼义和法律, 以德来辅
佐君主。“谏、争、赋、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 君之宝也”
( 《臣道》)。荀子把臣子对君主的“忠”分为大

忠、次忠、下忠三种,“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

《臣道》),甚至可以“从道不从君”( 《子道》),这也是继
承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恶》),人们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来懂礼行礼。荀子明确指出, 任何人
通过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尧禹也不是天生的圣 人,而是通过化
性起伪、 积善而成的。 “学恶乎始?恶乎终? 曰: '其数则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 《劝学》)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 持之
以恒、积微成著、积小成大,“积土成山,风雨生焉; 积水成潭, 蛟
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

《劝学》)在修养的过程中,要反省存善,“见善,修然必 以自存
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修身》)。学的目

主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大臣, 防止“不恤公道通义, 朋党比周,
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非柬而怒之,下忠也” 臣道》)。
而且, 忠”并非一味听从君命,“逆命而利君谓之忠”

3
、积善成德。由于“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性
第 4 页

不过是把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而已。只有“行之”,才是真 正的“圣
人之学”、“君子之学”。

、法者,治之端也 与孔子和孟子不大相同的地方是:荀子正确地认
识到道德并 不是万能的,单纯依靠道德并不足以教化百姓。荀子指
出,

尧舜虽然是天下善教化他人者,但是,尧却没有办法教化自

在强调德治的同时,荀子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法者,治
子阐述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制定法律的

所以,在制定法令时,必须符合“礼义”,否则,就会“害 事乱
国”。

、重法。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人或触罪矣,而 直轻其
刑,然则是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 至轻,庸人不知
恶矣,乱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 目征其末也。杀人者不
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 也,非恶恶也”( 《正论》)。
对犯法的人不加以严惩,社会 就会发生混乱,民心就不服,国家就不
稳定。如果有现成的 法律, 就依法量刑; 如果没有现成的法律, 就
可以比照执行,

的是为了行善。“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圣人也
己的儿子丹朱, 舜也没有办法教化自己的异母弟弟象, 所以,
之端也”(《君道》),“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道》)。荀
根据,“法”是为了维护“礼 “A 而制订的。“礼者,法之大
分,类之纲纪也” 《劝学》),“礼义生而制法度” (《性恶》),
第 5 页

时,刑罚必须与罪行相当,“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君子》)。刑罚与所犯的罪相称,社会就安定;刑罚与所 犯的罪
不相称,社会就混乱。在安定的时代,犯罪一定会受 到相应的惩罚,
而在混乱的时代,犯罪肯定不会受到相应的 惩罚。对于犯法的官吏,
也要依法惩治。 “正法以齐官” (《富 国》),这样,“百吏畏法
循绳”( 《王霸》),君主才能把自 己的治国理念落到实处。

2
、慎罚。“重法”并不是要实行严刑峻法。 荀子力主慎刑, 对

于“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要让他 们有谋生的
职业并进行教化, 如果能够转化, 就不需要杀掉; 而对于首恶分
子,就要处死,“元恶不待教而诛”,“才行 反时者死无赦”( 《王
制》)。他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在对待百 姓时,“不教其民而听其狱,
杀不辜也”( 《宥坐》)。统治 者贪得无厌地聚敛财富,加重了百姓
的负担,才造成了“邪 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的局面。荀子强
烈反对以族论 罪的株连,认为这是乱世的做法。他批评那些不知教化
百姓 而乱施刑罚的君主,“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 则从
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 《宥坐》)。由此看来, 能否合理
地利用法律与统治者有直接的关系,“羿之法非亡

也,而羿不世中; 禹之法犹存, 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大略》)。在实现法治

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君道》)。只有
第 6 页
合理利用法律的统治者,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治国作用。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和德治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二者都 不可偏
废,否则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他却一直寄希

望于“圣王”来真正实现他提出的治国蓝图,这与他的“性 皇帝不是
通过武力和篡位夺取政权,就是父死子继,哪里能 够培养出理想中的
“圣王”?荀子还提出:“君子者,法之 原也”(《君道》),把是
否能够实行法治归结到“君子”身

,然而,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来 确保所选
拔的官吏都是或者大部分是“君子”的。这样,荀 子的思想要么陷入
历史循环的悖论,要么陷入一厢情愿的空 想。

恶论”形成明显的悖论:君主的人性也是恶的, 中国古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