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 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减慢心率
▪ 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 增加肾血流量
▪ 减低血浆肾素水平, 降低血醛固酮, 激活心房 利钠肽分泌
自1785年用于临床,至今仍是一线药物
DIG试验(Digitalis Investigation group Trial)
病人:6801例 LVEF<0.45(平均0.28) ,70%为CHD 方案:95%应用ACEI, 随机分安慰剂组和地高辛组
心力衰竭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 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 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功能 低下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 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副作用: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 抑制细胞膜上的磷酸二酯酶F-III,cAMP降解减少, cAMP增加, 心肌内钙内流增加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 作用: 心脏:正性肌力作用,降低心肌氧耗量,对心率、心电 图无影响。血管:直接扩张作用
• 血流动力学效应:PAWP↓,CO↑。SVR↓,PVR↓,右房压↓,血 压轻度↓。作用在用药后120分钟最明显
▪ 应用目的: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应与 其他药合用,也可用于快速性房颤患者。
▪ 地高辛无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作用,不 推荐用于NYHA I级患者。
▪ 地高辛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 而大剂量对心力衰竭治疗并不需要。
▪ 舒张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室上速或快速 房颤,一般不用洋地黄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在表达,心肌细胞 外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心肌质量、心室容积的增加,心 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形。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 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增加Na+-Ca++交 换,增加肌浆网Ca++利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分类
•拟交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左旋多巴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 •胰高血糖素 •1.6-二磷酸果糖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拟交感胺药物作用机制
• 机制: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因正性速率作用,强烈 的血管收缩或血管舒张作用,不利于 心衰的治疗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三阶段-----神经体液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1988-1998) 交感、副交感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RAS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许多新的内分泌因子 到心衰的代偿因素的持续存在会走向反面,成为预 后的不利因素 治疗:对ACEI治疗心衰的重新认识,β-阻滞剂的临
床应用
第四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1998----) 基因在心衰中的改变 基因治疗?心肌细胞移植?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氨力农
▪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术后低心排血量 ▪ 用法:负荷量:0.5~1.0mg/kg iv 维持量:5~10 μg/min.kg
无口服制剂 ▪ 副作用:少数病人有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长期用血小板减少
米力农
▪ 作用:与氨力农相似。作用比氨力农强15~20倍,半衰期仅2小时 ▪ 血流动力学效应:与氨力农相似,心率轻度上升,作用在用药后15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一)多巴胺作用机制:有剂量依赖性
剂量 < 2μ g /分 .公 斤
作用受体 多巴胺受体
2 ~ 7 μ g /分 .公 斤 心 肌 β 1 受 体
效应
肾、肠系膜血管扩 张
正性肌力作用
> 7μ g /分 .公 斤源自α受体外周血管收缩
临床应用 利尿
强心
升压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手术后低心排血量,但不主张用于急性肾衰 无尿的治疗 用法:根据指征决定用量,可与硝普钠,硝酸甘油,氨力农,多巴 酚丁胺合用
分钟最明显 ▪ 指征:同氨力农 ▪ 用法:负荷量:25~75 μg/kg iv 维持量:0.375~0.75 μg/min.kg iv ▪ 有口服制剂,但目前已不提倡使用
PROMISE研究
▪ 目的:评价米力农在严重慢性心衰病人中对生存的作用 ▪ 观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 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 ▪ 病人:1088例慢性心衰病人,心功能Ⅲ~Ⅳ级,LVEF≤0.35 ▪ 随访:1天~20月,平均6.1月 ▪ 治疗:米力农10mg qid或安慰剂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一阶段-----解剖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1948-1968) 认识形成心衰的疾病 心衰是心肌收缩功能不足所致 治疗:洋地黄和利尿剂
第二阶段-----血流动力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1968-1988) 认识心衰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心衰中前后负荷的作用 治疗:血管扩张剂和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地高辛组(%) 安慰剂组(%) p
34.8
35.1
0.80
心血管死亡率
29.9
29.5
NS
心衰恶化死亡
11.6
13.2
0.06
住院
64.3
心血管病住院
49.9
心衰恶化住院
26.8
室性心律失常和
4.2
猝死
67.1
0.006
54.4
<0.001
34.7
<0.001
4.3
NS
洋地黄在心力衰竭治疗应用要点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二)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
▪ 兴奋心脏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 ▪ 右旋体兴奋血管2受体,降低外周阻力 ▪ 左旋体兴奋节后1受体,减小静脉床容量,增加回心
血量
用法:2.5μg/min.kg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达15μg/min.kg, 可与多巴胺、硝普钠、氨力农等同用
预计观察5年, 实际3.5年结束 结果:①两组心血管死亡率均为30%(P=0.80)
②心衰恶化住院率: 地高辛组下降28% ③对重症EF<0.25者(Ⅲ-Ⅳ级),获益更大
地高辛改善症状,减少再住院,对死亡率中性影响
N Eng J Med 1997;336:525-533
DIG试验结果
事件 总死亡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