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疲劳

抗疲劳


•我国抗疲劳功能食品及活
性物质研究的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发挥我国传统食疗学、中医学等医药保健 理论的优势,对医药书籍记载的有补益性 作用的生药,进行抗疲劳功能评价,对有 一定功效的功能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 制成有民族特色的抗疲劳功能食品;
运用现代生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和生命科 学的最新成果,对有抗疲劳功效的活性物 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如对有抗疲 劳作用的多糖、皂贰、激素样作用物质等 的构成成分、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开发生产出真正的第三代抗疲劳功能食品;
小分子肽
人参总皂甙 肌酸、牛磺酸、L-肉碱 蜂花粉 鱼鲨烯 中华猕猴桃、食用海藻 等;含异黄酮、多糖、 锶、锌等 蛋白质、维生素、不饱 和脂肪酸等
卫食健字1998第602号
卫食健字1998第532号 卫食健字1999第033号 卫食健字1997第052号 卫食健字1996第016号 卫食健字1998第331号
疲劳的定义
疲劳(fatigue)是一个涉及许多生理生化因素的综
合性的生理过程,是人体脑力或体力活动到一
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
既标志着机体原有工作能力的暂时下降,又可
能是机体发展到伤病状态的一个先兆。人们在
研究疲劳时曾给它下过许多定义,1982年在第 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的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整体性疲劳不是固定由某一种或几种原因引起 的,它是多种致疲劳因素总和的产物,运动疲劳 前肌肉的兴奋性、能量供应水平、输出功率呈一 个逐渐下降的过程。当各种致疲劳因素的总和效 应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就会出现一个突然的下 降,表现为兴奋性突然崩溃、能量供应突然阻断、 肌肉力量或输出功率陡然下降,于是出现了疲劳。 疲劳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
抗疲劳物质
所谓抗疲劳(anti-fatigue),就是延缓疲劳 的产生和/或加速疲劳的消除。能延缓疲劳的 产生和/或加速疲劳消除的物质称抗疲劳活性 物质(anti-fatigue activity substances)。虽然关 于疲劳的机制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完整 的理论,但各种现存学说分别从不同侧而揭 示了疲劳发生的机理。因此,大量的抗疲劳 研究均是以某一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 并发现了大量的抗疲劳活性物质。
疲劳产生的机理
(1)能源物质消耗学说; (2)代谢物质堆积学说;
(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认;
(5)内分泌系统失调理论;
(6)自由基影响理论;理论都只是着重从某一角 度来说明疲劳发生的机理,其中任何一种学 说都无法独立地解释所有的疲劳现象。1982 年Edward提出了"突变理论",认为整体性疲 劳不是固定由某一种或几种原因引起的,它 是多种致疲劳因素总和的产物,运动疲劳前 肌肉的兴奋性、能量供应水平、输出功率呈 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当各种致疲劳因素的 总和效应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就会出现一 个突然的下降,表现为兴奋性突然崩溃、能 量供应突然阻断、肌肉力量或输出功率陡然 下降,于足出现了疲劳。这一理论可以更清 楚地说明疲劳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功能。
现代中医理论把疲劳分为运动性疲 劳、过度训练疲劳综合症、慢性疲劳 综合症和虚劳、虚损等 。
抗疲劳材料
常见抗疲劳生药包括陆生抗疲劳生药和水生抗疲劳 生药。对水生抗疲劳生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 势头较好。
研究较多的陆生抗疲劳生药主要有人参、枸杞子、 黄芪、花粉、猴买菇、西洋参、红景天、阿胶、刺 五加、肉苁蓉、鹿茸、蒲黄、灵芝、金针菇、杜仲、 丹参等。
激素分泌,从而加速肌肉和骨骼的生长调节,如精氨酸、蛋氨骏、苯丙氨酸、赖氨
酸和组氨酸,注射后可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2)降低5-羟色胺(5-HT)对脑工作能力 的影响。色氨酸在体内可转变成5-HT,近年研究认为食物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的
主要作用在于维持色氨酸/BCAA比值,使大脑活动正常,减轻或延缓运动性疲劳。
(四)维生素和无机盐
维生素对人体的代谢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现证实有提高 机体运动能力的维生素包扩VE、VC和B族维生素。
无机盐是人体的组成成分,约占人体5%左右,虽不能提
供能量,但在维持机休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
同的无机盐在体内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对高强度劳动者和
运动员来说,影响较大且易缺乏的无机元素主要有Ca、P、 Fe、K、Na、Zn等。
疲劳的部位(Fatigue point)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疲劳可能发生在从 大脑皮质到肌肉亚细胞结构这样一个广泛的区 域。1980年Edwards提出了"神经-肌肉疲劳链" 的概念,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或有中断, 都会造成肌肉力量下降和输出功率降低。根据 疲劳链中疲劳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中枢疲劳 和外用疲劳两大部分。中枢疲劳是指从大脑皮 层脊髓外围神经这段区域发生的疲劳;外 围疲劳指的是神经-肌肉接点以下各环节发生 的疲劳。
采用现代营养学、药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药 和活性物质的抗疲劳功效和量效关系进行深入的 研究,通过系统的分析,打破目前抗疲劳食品组 方中对所加生药求名、求贵、求全观念的束缚, 使添加了抗疲劳生药或活性成分后的功能食品具 有较高的功效和较低的成本,真正做到服务于社 会、还利于人民、造福于人类,从而使我国抗疲 劳保健食品以鲜明的特色走向世界。
二十八烷醇的生理功能
(1)增加体力,耐力和精力; (2)提高肌肉耐力; (3)提高反应敏锐性,缩短反应时间; (4)增加登高动力; (5)提高能量代谢率,消除肌肉痉挛; (6)增强包括心肌在内的肌肉功能; (7)降低收缩期血压; (8)提高基础代谢率; (9)刺激性激素; (10)促进脂肪分解。
不同原料中二十八烷醇的含量
原料 Meterial 水稻(rice) Oryza sativa 李子(plum) prunus domestica 苹果(apple) Malus pumila var.dulcissima 葵花子(sunflower seed) Halianthus annuus 胚(germ) 果肉(flesh) 二十八烷醇含量 Octacosanol content(ppm) 4.6 7.1
二十八烷醇是天然存在的高级醇,主要存在于蔗蜡, 糠蜡,小麦胚芽油,蜂蜡及虫蜡等天然产物中。坚果、 子粒、水果和谷物的胚和子粒及其他部分游离一元醇 含量中,高级醇类通常含量很低,与大量的烃类、酯 类和甘油酯类共同存在。植物的不同部位二十八烷醇 的含量差异很大,脱胚籽粒中二十八烷醇的含量是胚 中的2倍,而种皮和壳中的含量则只有胚的1/15-1/2。
现已研究并被确认有抗疲劳作用的水生抗疲劳生药 有:螺旋藻、中华鳖、牡蛎、刺参、海龙、海马、 海星、扇贝、鲫鱼、蛤蟆油等。
抗疲劳活性物质的功能评价
标志疲劳发生的生化指标
(1)能量物质,包括血糖、肝糖原、肌糖原、磷酸 肌酸等;
(2)代谢调节物质,如酶、激素;
(3)代谢产物,如血和肌肉中的乳酸、氢离子浓度、 丙酮酸、血尿素氮等。
市场上具有抗疲劳功能的功能食品
产品名称
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 天子养生酒
功效成分
螺旋藻粉 人参、鹿茸、枸杞、雄 蚕蛾等
批准文号
卫食健字1997第316号 卫食健字1996第014号 卫食健字1998第283号
维格尔西洋参精软胶囊 西洋参总皂甙
贝尔补脑液
长白山松龄蜜参 奥力康片 华神天然蜂花粉 维格尔鱼鲨烯软胶囊 红恩保健饮品
评价疲劳的方法包括耐力实验和 生化指标的检测; 疲劳的宏观表现主要是运动时能 量体系输出最大功率的降低和肌 肉力量的下降; 测定机体持续运动到力竭的时间 可以反映机体的耐力。
我国传统医学把疲劳定义在“劳倦” 范畴,认为人体的健康全赖阴阳平衡, 脏腑气血的协调。“劳倦”导致人体 脏腑、气血平衡失调,精、气、神受 损。 “劳倦”是指过度疲劳所致,包 括“体劳”、“心劳”、“房劳”等。
哈士蟆油软胶囊
卫食健字2000第0219号
二十八烷醇的研究开发
二十八烷醇 , 英文名称: octacosanol , n-octacosanol, octacosyl alcohol, clutyl alcohol, montanyl alcohol。化学名称为:1-二十 八烷醇(或n-二十八烷醇),俗名蒙旦醇,日本称为高粱醇, 结构式:CH3(CH2)26CH2OH。 二十八烷醇的相对分子量410.74,纯品熔点83.2~83.4C,沸点 为200~250C(1 mm Hg),比重0.783。外观为白色粉末或鳞 片状晶体,无味无臭,可溶于热乙醇、乙醚、苯、甲苯、氯 仿、二氯甲烷、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在水和乙醇中溶解度低 (宋国安,1998)。对热比较稳定,对酸、碱、还原剂稳定, 不吸潮。
抗疲劳功能食品 的研究与开发
当人体剧烈运动或不间断地从事某项体力活动 后,会产生疲劳感。产生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其中与乳酸堆积过多和肌糖元的消耗过量
等有关。有些保健食品能有效减缓体内乳酸的 堆积,促进肝糖元转化为肌糖元,从而提高机 体的疲劳阈和运动耐力及应激能力。此类保健 食品通过对照性实验,证实具有抗疲劳功能, 适宜于易疲劳人群,同时适宜于缓解长期体力 劳动产生的机体劳累。因为此类保健食品可以 提高机体的疲劳阈和运动耐力,所以也适宜于 将要或已经处于剧烈运动中的人员。
营养素与抗疲劳
营养素在功能食品研究中又 称营养强化剂。人体在运动和劳 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物 质(各种营养素及体内贮能物质) 是人体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能源 消耗学说)。
(一)糖
糖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的主要供能 物质,人体内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血液中的葡萄糖又 称血糖(blood sugar),血糖随血液循环流经人体各个组织,以 供给这些组织的需要;肝脏和肌肉中的糖是以糖原形式存在 的,糖原是葡萄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人体内的葡萄糖和糖 原在人劳动或运动中被大量消耗,剧烈运动至衰竭时,肌糖 原可下降到安静水平的25%,肝糖原和血糖水平也明显下降, 从而影响了脑细胞的功能,造成中枢疲劳、不良感觉发生和 运动能力降低。如果使人体内糖的贮量增加,则可以延缓上 述现象的出现,提高运动和劳动的耐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