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腹鳍胸位或喉位在进化上比较高等10、鳞片的分类鱼类的皮肤中由钙质所组成的外骨骼鳞片分区:基区、顶区、上下侧区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由于和牙齿是同源结构,又称皮齿。

硬鳞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系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一般都具有硬鳞质,较坚硬。

一般不作覆瓦状排列,鳞片间以关节突相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呈覆瓦状排列,由真皮产生。

从外观上看每一鳞片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埋入真皮称为埋入部(前部),后部覆盖于后一鳞片之上,称为露出部(后部)。

根据露出部的表面边缘的构造不同可将骨鳞分为二类:圆鳞,露出部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构造,如鲱形目、鲤形目、颌针鱼目等;栉鳞,露出部分的边缘密生细齿,触感粗糙,如鲈形目等。

栉鳞细齿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辐射型,锉刀型,单列型。

11、骨鳞的结构及其生长方式下层:纤维层,柔软,由交叉错综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是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上层:骨质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生长鳞嵴:鳞片表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隆起,又称环片,它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

鳞焦所在位置因种而异,有鳞焦基位、鳞焦顶位或位于鳞片中心鳞沟:鳞片上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

鳞沟在形状上的变异亦因种而异12、鳞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侧线鳞:在鱼体两侧的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一般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一)有侧线侧线鳞数──指沿侧线直行的鳞片数目,从鳃孔上角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开始,一直到尾鳍基部最后一鳞片为止侧线上鳞数──从背鳍起点处的一片鳞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鳞为止数目侧线下鳞数──从接触到侧线鳞的一片鳞斜数到腹鳍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类,数字后用V表示)或臀鳍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类,数字后用A表示)的鳞片数(二)无侧线纵列鳞数──体侧中部从鳃盖后方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行鳞片数目横列鳞数──体高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面正中的鳞片数目13、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外覆肌肉,每一鳍条由左右2条合成。

鳍条分为两类:角质鳍条:软骨鱼类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

鳞质鳍条(骨质鳍条):硬骨鱼类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

分为两类:ⅰ.软条。

又分为:分枝鳍条,末端分支,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

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枝,本身亦柔软,且成多节。

ⅱ.鳍棘。

不分枝不分节。

强大而坚硬。

又分为:假棘,由左右两鳍条骨化而成,分节坚硬,经水煮立即分开的棘。

真棘:不能分开的已骨化成一体的棘。

14、小鳍:鱼类某些种类背鳍后方生有的一个或若干个小形鳍。

脂鳍:鱼类某些种类背鳍后方生有的富含脂肪的小形鳍。

软鳍鱼类: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的一类低等真骨鱼类。

棘鳍鱼类:背鳍由软条组成,并生有坚硬的棘的高等真骨鱼类。

15、鱼类的色素细胞有三种: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鱼体的颜色主要来自色素细胞,但还需要另一种特殊重要的反光体的衬托。

反光体又称为虹彩细胞,细胞无突起,呈多边形或卵圆形或杆状,具细胞核1个。

细胞内存在着一种具强烈折光作用的白色晶体,即鸟粪素颗粒,鸟粪素嘌呤的衍生物,不溶于水、酒精、乙醚及醋酸中,遇光照能折射出银白色光彩。

因而鱼体上常有银白色的虹彩出现。

16、典型的发光器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色素体。

色素体不透光与反射器共同组成类似于幻灯机的反射器,水晶体则有聚光作用,腺体部分能分泌发光物质。

17、鱼类的骨骼可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外骨骼是指鳞片和鳍,内骨骼指骨头、脊椎骨和附肢骨骼。

鱼类的骨骼可分为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

主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附肢骨骼包括偶鳍骨骼和奇鳍骨骼。

18、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细胞。

19、内骨骼的形成,典型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膜质期、软骨期及硬骨期。

硬骨根据发生过程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软骨化骨:发育完整经过三个阶段。

膜骨: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

20、下咽骨: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鳃弓(第五鳃弓)的角鳃骨特化成的结构。

21、咽齿: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鳃弓(第五鳃弓)的角鳃骨特化成的下咽骨上的齿状结构。

咽上器官:鲢鱼和鳙鱼的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的蜗卷状结构。

22、韦伯氏器(自理):硬骨鱼类鲤形目第一至第三椎体两侧的4对以韧带相连接,连接内耳与鳔的骨胳。

(这四对小骨由前到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23、根据椎骨末端位置及尾鳍分叶的对称与否,可将尾鳍分为三种类型。

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有尾部棒状骨,扇状骨)。

Ps:特殊变异出现等尾鳍(假尾鳍,背臀鳍相会于身体后方,外观对称)24、肩带:支持胸鳍的骨骼腰带:支持腹鳍的骨骼25、发电器官一般都是由许多称为电细胞或电板的盘形细胞所构成。

鱼类的发电器官除电鲇(由真皮腺体组织特化而成)外,都是由肌肉衍生的。

几种会发电的鱼:电鳗、鳐属、裸背鳗、电鳐、电瞻星鱼、电鲇。

26、分泌粘液的作用a. 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

b. 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

c. 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挣脱滑逃。

d. 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

e. 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矾的净水作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27、鱼类取食器官与其摄食方式的关系(1)捕捉型:口大,牙齿锐利,鳃耙短而稀,主要是防止鳃片被食物碰伤。

如鲈、真鲨等(2)吸盘型:无颌骨,齿为角质突起,舌上有齿。

如盲鳗和七鳃鳗(3)吸吮型:吻呈长管状,一般无齿无鳃耙,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

如海龙(4)研磨型:一般有强大的牙齿,口中大,鳃耙中长,排列较稀。

如鹞鲼、鲷类(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大,也有较小,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

如鲢口裂大小与习性的关系营捕食性生活的肉食性鱼类口裂较大,齿间锐锋利,带鱼。

温和性食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鱼,口裂小,海马。

但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的口裂也很大,如鲸鲨,它们能利用较大的口,尽量吞取较多的水,滤取水中的食物。

27、硬骨鱼类齿的形态:犬牙状齿,锥状齿,臼齿,以及牙状齿。

肉食性鱼类齿多尖利、坚硬,有的齿面还有缺刻,呈锯齿状。

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鱼类的齿多较坚硬。

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的齿多不发达,呈绒毛状、刷状28、鳃耙:鱼类鳃弓内缘处生有的骨质突起鳃耙数:常以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代表某鱼的鳃耙数。

29、大多数鱼类的鳃耙为瘤状和杆状。

30、鱼类鳃耙的数目、形状与鱼的食性有一定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鳃耙一般数目多而致密,如斑鰶135-150(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烟管鱼科科鱼类无鳃耙),肉食性鱼类鳃耙粗而稀少,带鱼26-30,蓝点马鲛12-13条,鲈18-25,石斑鱼22-25。

31、螺旋瓣:软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腔一般排成螺旋状的褶膜。

(增加吸收面积)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

(扩大肠的吸收面积,分泌与肠壁相同的分泌物)32、鳃的构造鳃:由咽部后端两侧发生。

主要由鳃弓、鳃耙、鳃片和鳃间隔组成。

鳃片:鳃间隔前后两侧成丝状或板状的突起。

由无数鳃丝紧密排列而成鳃小片:鳃丝两侧的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半鳃:鱼类鳃弓上的每一鳃片全鳃:每一鳃弓前后的两个半鳃。

一般鱼类都有四对全鳃。

软骨鱼类的鳃间隔明显,硬骨鱼类的鳃间隔退化。

33、鳔:鱼类胚胎时期,在食道背方长出一个芽体,此芽体向后伸展及扩大,形成一小囊;小囊继续扩张,渐与食道分离,仅以一小管与食道相连,形成鳔的雏型。

一般幼鱼孵出后数天内,鳔即充气。

33、喉鳔类:鳔有鳔管与食道想通的鱼类。

如鲱形目、鲤形目。

闭鳔类:鳔管退化的鱼类。

如鲈形目。

鱼鳔的作用1)比重调节作用:鱼类在不同深度借放气或吸气来调节鱼体比重,使它可以不费力地停留在水的各层2)呼吸作用:肺鱼、多鳍鱼、雀鳝及弓鳍鱼的鳔有肺的作用3)感觉机能:鳔能起测压计或水中传声器的作用。

有些鱼的鳔与内耳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因而具有较灵敏的听觉和感觉压力的能力4)发音作用:鳔对附近器官所产生的声音起着共鸣器的作用,使声音扩大34、鱼类辅助呼吸器官1)皮肤:即鱼离开水时,利用其潮湿的皮肤来呼吸,血液透过极薄的皮肤直接从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如弹塗鱼、鲇和黄鳝等2)肠:夏季水温升高,水体含氧量很低时,血液与透过很薄的肠黏膜层扁平上皮细胞的空气进行交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