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双性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ROSSI正式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1]。其后,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在此基础上对双性化人格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简单说,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双性化人格是较完美的人格类型。在幼儿园中,以双性化人格理论为基础创设一种有利于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一、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Whitley于1984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性别角色的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典型性别角色模式,是指那些性别角色符合其生理性别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即拥有男性气质的男性和拥有女性气质的女性是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人;第二种是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第三种是男性化性别角色模式,是指那些具有男性化特征的人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2]。第二种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就是基于双性化人格理论而形成的。(一)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3]。“中性化”与“双性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分开来。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造就了广大青少年热烈崇拜的“中性化女孩”,日本漫画和韩国影视里面如美玉的“花样男”成为流行的“明星相”。这些男孩的女性化和女孩的中性化都是“中性化”潮流的具体体现。“中性化”,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它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4]。笔者认为“中性化”即是属于贝姆提出的“未分化”类型。性别角色中性化现象对传统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姚伟1,宫亚男2(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2.奕阳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以游戏为切入点实施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幼儿园要慎选读物。关键词:学前教育;双性化人格理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作者简介:姚伟(1963-),女,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165(2010)01-0140-04收稿日期:2009-06-25

第30卷第1期2010年1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DAQINGNORMALUNIVERSITYVol.30No.1January,2010

140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把青少年塑造成“假小子”和“娘娘腔”却也会容易造成他们的角色紊乱和迷失,随之带来“性取向”的困窘,并导致性别角色认同障碍的出现。而“双性化”则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特征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即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它是社会中的个体以天赋的生理性别为基础同时吸收、表现、表达出相关性别的个性特点。因此,“‘男女双性化’并不代表性别中立或没有性别,也不涉及性的取向,而是描述个人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两性的行为特征,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5](二)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双性化类型的个体会比较自由地表现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自我概念更为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人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列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有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个体更符合以上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贝姆在1976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发现: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都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司本斯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R)对女性调查结果表明,双性化人格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他们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6]。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比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强。双性化的女性比具有典型特质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很少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即使失败了也很少表现为无能为力[6]。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CeciliaCheng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区别双性化个体与男性化个体、女性化个体的适应性行为的最主要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环境的敏感性与反应能力,具体说是,在变换的环境中察觉细微之处的能力以及根据情景的需要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双性化个体对于情景的改变更具敏感性,并且会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意味着,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拥有着一种‘认知自主’,

他们可以跳出自己的性别认知来决定运用哪种策略来更好地处理具体的情况。”然而,男性化个体和女性化个体对他们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更具敏感性并且在运用处理问题的技能上是刻板的[7],可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三)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为男性和女性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个体身上很好地融合的。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严格界定了男女性别角色标准、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以性别特征双性化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性别特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为人类正确理解男女两性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的今天,两性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男性可以显现女性的温柔细心,女性也不乏像男性那样勇敢坚强。这种“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着、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是性别角色发展所要求的,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从此人们将不再局限于男性化、女性化这种两极化的分类框架,而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

二、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研究发现,儿童在7岁前不仅发展着性别同一而且也在进行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所以,儿童早期是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儿童双性化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一)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从个性角度来讲,应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刚中有柔,而女性则以阴柔为主,柔中见刚;从知识能力的发展来讲应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既具有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心理水平。这样,健康的性别心理就应该是:一个个体既具有男女之共性,也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因此,提倡双性化教育模式,就是要结合“因性施教”来进行。传统的刻板教养方式、教育观及文化因素,使得男性和女性按照各自既定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去成长。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创设有利于儿童双性化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也并不是说要忽视男女的两性差141异。恰恰相反,我们要承认这种两性差异,实质上这也是承认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承认男女有别,这也是客观性的价值事实。幼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培养集男女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淡化成人世界固有的性别框架,使每一个儿童都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对于儿童出现的“异性”特质也不要觉得惊异,也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予以贬斥,应多赋予儿童一些社会自由度,使得儿童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让他们对男女优秀的人格品质“兼收并蓄”,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二)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所采取的不同互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儿童的性别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幼儿园中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女教师,那么幼儿认同模仿的榜样就只有女性教师。幼儿园在许多方面已经是具有女性化特点的:强调安静、顺从和被动性,而不提倡吵闹、果断、竞争性、独立性等适于男性的品质或行为。男性教师的缺位将使得幼儿减少了发展果断、独立性、竞争性等男性优秀品质的机会,容易使幼儿的性别化过程出现偏差——男孩女性化,女孩女性化过强。这将不利于幼儿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角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尤其是男孩提供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仿对象。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扮演父亲,至少是成年男性的角色,使得幼儿性别发展有了参照的模本和原型,促进幼儿健康顺利的发展。因此,要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引进部分男教师。可以根据男性教师自身特点,安排一些能够发挥其优势所在的活动,如开展体育户外活动如轮滑等。(三)以游戏为切入点,找寻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几乎都是在与同伴进行的游戏活动中实现的。笔者观察过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群小朋友在玩“医院”的游戏,男孩子扮演医生,女孩子扮演护士与病人。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对医生的角色很感兴趣,要求大家让她当医生。这时候,一个男孩子说,“你是女孩子,就应该做护士!”另外一个男孩子说,“对呀,我们男孩子是不能当护士的!”这个小女孩无奈地又回到了她原来的位置上。女孩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同伴群体所坚守的性别文化的“叛逆”行为,但是最终迫于成为“异己”的压力和威胁,以放弃尝试作为获得同伴认可的条件。这个例子是偶然的,但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的某些“出格”行为正是驱除性别偏见、实现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从这种契机中寻找性别教育变革的出路。首先,教师要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地在游戏中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男女幼儿由于生理原因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将性别公平教育引入儿童的游戏和活动中。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在游戏活动中的差异。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的安排上应尽量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全面。如教师再安排游戏角色时,可以让女孩子扮演一些通常是男孩子扮演的角色“警察”、“猎人”等等,使他们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玩传统意义上的异性的玩具。当男孩子选择布娃娃、女孩子选择手枪等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异性玩的玩具时,幼儿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孩子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造成心理差异,消除性别偏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四)幼儿园要慎选幼儿读物与教材在幼儿园中,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性别认知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现行教材坚持所谓“性别中立”的原则,但在幼儿园的读物和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明显体现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等,女性多表现为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这将使得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形成,不利于其性别角色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挑选教材和幼儿读物时应慎重。教材和读物的内容应该体现出: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和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基本一样多。应该提高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幼儿读物所导致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