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摘 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然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汪晓媛(1971.12—),女,回族,江苏南通人,副教授,苏州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袁小鹏.农民素质与农民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3,15:10.
②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j].世界经济合作,2009,3:57.
③长中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北方经济,2009,2:13.
④长子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北方经济,2009,2:13.
⑤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146.
⑥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9,3:60.
⑦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1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的进程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适应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其中9亿多农民,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严重滞后已经影响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1.2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靠农村人力资源推动的。在21世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较强信息接受能力、敢于承担风险及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来推动实现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引进、科研成果的扩散以及农业技术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促使农民改变经营就业观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有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必须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培养出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2.1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为7.3%,而农民同龄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12.5%[1],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差距很大。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生;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2]。德国54%的农村劳动力在高中毕业后接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教育,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3]。相比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明显偏低,大量的青壮年农民都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农业粗放经营现象非常严重,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
我国农村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技能型、经营型、创新型人力资源稀缺。农村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对较少。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47852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同时,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大体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则呈现出“东多西少”的格局。这也间接地证明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地区文化程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况。这种人力资源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不相适应[4]。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当前这种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局面是非常不合理的,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2.3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说,各发达国家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如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在农村普及农业教育过程中曾采用集资的方式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日本在战后对农业实行直接投资和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在农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韩国规定农渔民后继者可以申请获得后继者培养基金贷款2000~5000万韩元,年息为5%[6]。
虽然我国已发布过《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 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健康投资,但由于国家在农村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不可避免。在教育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相对匮乏,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
2.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培训体系
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和全面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一整套计划和组织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法律化。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年初无计划,年终无考核;有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缺乏对农民开发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对农民的培训盲目性大、随意性强,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也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倾向显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力量薄弱,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契合度不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培训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离的现象目前仍十分突出。
3.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3.1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巨大的物质投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结合,是不能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的。由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身体素质差,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是农村基础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一方面拓宽农民培训阵地。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人学校等是目前培训农民的主要阵地,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保证农民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创新农民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创新思路,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把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全民创业等方面,让广大农民更直接、更感性地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
3.2加强引导和服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人力资源流动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虽然不能直接增加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却能使现有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农业效益很低,短期内依靠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多门路、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一是要尽快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和有步骤的转移。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门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加强农村职业培训,进一步强化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切实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四是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应大力开发国际劳务市场,做好劳务输出。五是要鼓励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各地应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扶持等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扶持,以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出民工回乡创业[7]。
3.3转变观念和认识,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20 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高产出投入模式认为,要提高贫穷国家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关键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舒尔茨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健康设施和服务、在岗培训、正式组织的不同层次的教育、企业之外的各种学习计划项目,包括农业推广项目和个人和家庭根据工作机会变化而发生的迁移等五种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要从这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增加投资,使其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形成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