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关系探析
【摘 要】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的关系
备受关注,并且值得讨论。建筑是一个城市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
它以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
建筑在不同的时空里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文化的内容与时代、
地域等因素密不可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也应放在具体的历史与地
域中去把握。我们也应该在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中关照历史反思当
下。使建筑真正成为文化的肖像和镜子,成为我们不断前进与不断
丰富的里程碑。
【关键字】建筑;文化;反思
一、西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与文化首先从西方谈起。西方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的文化密不可
分。无论是按照地域民族划分建筑风格还是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划
分,无论是按照建筑类型还是历史发展流派划分我们都不难发现,
文化渗透在西方建筑的每一寸砖石,而西方建筑的风格也在淋漓尽
致地展现特定历史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例如欧洲十七世纪到十八
世纪盛行的巴洛克建筑,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写照。巴
洛克风格以其自由的外观,富丽的装饰,鲜明与强烈的色彩彰显出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古典主义者的反叛。巴洛克的建筑风格成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写照,人们打破僵化与束缚,反对神的
清规戒律,追求人的自已与丰富。这是人们开始认识自身热爱自身
的觉醒。因此,自由奔放,富丽夸张的巴洛克建筑风靡欧洲,甚至
传入美洲。因此,直至今日,我们一回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就会不
自觉地想到巴洛克风格的富丽神秘的大教堂;同样一提起巴洛克,
我们也会会想到那场弘扬人的精神与力量的文艺复兴。无疑,欧洲
的历史、地域所孕育的文化已经成为建筑的内在灵魂。而建筑与文
化间的血脉相依和相辅相成,正是西方建筑的内在精神之所在。
不仅仅是在意大利,白宫之于美国、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建筑与
城市与国家与文化都有着这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的建筑记录
着西方的历史与变革,在不断地变革与积淀中记录并展示着蓝色的
海洋文明。
二、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同样,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建筑也呈显出于文
明交织渗透的不败景象。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还是从地
域的角度考察探究,中国也有着建筑与文化互为表里的呈现。但是
因为历史的悠远与朝代的更迭,建筑的面目被时间和战火的摧残得
面目全非。但是,从留存下来的建筑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建筑
与带有时代和地域气质的文化间不可分离的关系。
1、徽派建筑与文化
徽派建筑是中国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徽派建筑起源于南宋。南宋迁
都所引起的土木建设,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徽州的商人和工匠
在这种契机下,大显身手,衣锦还乡。因此,这些人荣归故里后在
徽州进行了住宅、园林、祠堂等的建设。徽州地势崎岖,迂回险要。
徽州的文化底蕴深厚,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坚守宗法,推
崇风水。徽州人热爱自然崇尚古朴。这种种文化元素渗透进徽派建
筑中,使得徽派建筑古朴而不失典雅,自然又不趋时势。从容含蓄,
朴素兼容。加之独特的地势所造就的险僻幽丽,更为徽派建筑增添
一丝灵秀与神韵。徽派建筑与徽州的历史紧密相溶,与徽州的地域
血脉相连。这使得徽派建筑与徽州文化的在时空上的缩影。无论是
“三雕”还是“四水归堂”都是精细古朴的民间生活的生动反映与
鲜活写照。为我们了解徽州的地域、历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徽州建筑也成为徽州的灵魂与独具特色的明信片。成为中国众多城
市中不可复制的一处风景。
2、川西建筑于文化
同样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也成为了解川西文化的一座桥梁。四川多
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情况使得川西成为包容性很强的地域。这里的人
们喜爱自然,重视亲情与邻里乡情,喜爱休闲热爱娱乐。这种种文
化都在川西的民居中得到彰显: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使得湘西的民
居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地在大自然中发掘建筑材料。“木穿斗结构,
斜坡顶、薄封檐”是川西人民就地取材的印证。天井与檐廊为休闲
与交流提供了宽阔的场所。川西民居的飘逸淡雅使得这种兼容并
蓄,天人合一的川西文化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巴蜀之地。也为我们了
解悠然包容的川西人提供的详尽资料。
三、对当代建筑的反思
1、当代建筑现状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总是割舍不断。而且这种联
系也应该延续并发扬。因为这为文明的多样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与印证。当代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日益推进,各个大大小小的
城市在迅速的崛起,与之相匹配的是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
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高楼林立。但是在这样一个建筑业
繁荣发展的时代,建筑与文化的那种血脉之情仿佛冷淡并缺失了。
置身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望着路旁林立的高楼,有时人们会产生
种种错觉,不知道自己到底身处在中国的那座城市。因为每一座城
市的建筑都惊人的相似。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复制品,它们没有特
点也没有灵魂。只是将外形从一个城市复制到另一个城市。这些建
筑无需考虑这座城市的地域、不用在意这座城市所处的时代,更不
用理会这座城市沉淀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只需要用冰冷的钢筋水泥
把一座房子建在那里,标准化的生产,无差别地居住使用。
2、当代建筑现状产生原因
这些建筑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因为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快速膨胀的城
市急需大量的建筑来承载城市的日常工作,容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
口。建筑的使命更多是物质层面的需要而没有了精神层面的考虑。
因此,设计者们无需思考太多,建筑者们也不用理会太多。只要在
量的层面满足需要,不会考虑到质的方面的需求。因此,无怪当今
的建筑千篇一律,也无怪我们的城市,千城一面。从这一点来讲,
似乎这种建筑所导致的城市雷同和特色流失现象有情可原。但是,
深入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建筑也反映出我们当下的一种风
气——浮躁。
3、当代建筑与文化关系的反思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当下的人们对于物质
的追求越来越疯狂。我们注重财富累积的数量,注重物质获取的多
寡,并以物质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人们来
不及思考,马不停蹄地追赶着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唯恐自己被时
代的大潮抛弃。因此,人们的心境再也不能平静,人们的思考也来
不及深邃。于是我们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石库门都成为了历史的
记忆。建筑没有时间将自身与古老文化相连,也来不及等候现代文
明的沉淀,所以统一标准的建筑占据了我们的城市与生活。这不仅
仅是建筑缺憾,更是身处与当代的人们精神文明的薄弱和文化情感
的缺失。这体现出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因匆忙而造成了脚步的错
乱。这也体现了在面对现代文明时我们没有采取更加谨慎而科学的
态度。这种现状不仅会导致我们失去文化的历史,更会只是我们失
去文化的未来。
综上,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互为表里的。这不仅体现在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更体现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当建筑与文化
失去了密切的联系,就应该警醒着当代的我们审视自己的精神关注
文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季羡林.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
社,2009:56.
[2]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4.
[3] 巴兰坦 .建筑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7.
作者简介:
王亭皓(1974-),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环境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