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

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 

基于省域2007—201 1年的面板数据 

陈凯华 ,寇明婷。,官建成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2.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0) 

摘要:基于创新系统视角下构建的知识生产函数的扩展框架,把外生的创新环境要素全面引入内生增长模型 中,并基于创新系统功能理论,把创新系统中参与和影响创新过程的要素(或活动)依据功能组合构造系统水平 的功能块(综合变量),以此构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运行状态判断的路径框架。为获得稳健性检验,本研究 引入适合小样本弱假设的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作为稳健的估计模型。本文构建的“功能一结构一检验”综合分 析框架为创新系统方法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基于中国省域2007—2011年的面 板数据,本文在全面分析比较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上游创新产出与下游创新收益各自决定因素重要性差异的基础 上,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路径验证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框架基本形成,但整体运行还不健康,上游科 技研发系统与下游科技转化系统没有形成良好互动。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过程;创新环境;功能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路径建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3)04—0079—20 

Testing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ased Oil a Panel Dataset over 2007—20 1 1 Year Period 

CHEN Kai—hua ,K0U Ming—ting。,GUAN Jian—cheng 

(1.Institute of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Center of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3.School ofManagement,University of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incorporates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lements into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based on the extended framework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systems approach.On this basis,this study builds the path testing framework for the functional state of 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y grouping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lements into some system—level functional constructs(composite variables)ae— 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which is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innovation systems.This study em— ploys a PLS(partial least squares)一based diagnostic model(including a PLS regression and a PLS path modeling anal- ysis)for obtaining robust and effective test results.Our“function—construct—test”framework provides a feasible and 

收稿日期:2012—11—05 修回日期:2013—02—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103173);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重大研究任务(A类项目,2012-2015);中 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项目(201 104158)。 作者简介:陈凯华(1980-),男,山东郓城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监测与计量、创 新发展与管理。 

79 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 

一、引言 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 

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政府近期明确的国家 科学与技术发展目标 。毋庸置疑,经过30多年 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创新绩效无论是在规模还 

是在增长速度都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增长,特别是 中国人世以后 J。2011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跃居 

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Ft本。不过,这种线性角度 的结果性论断并不能反映创新产生与收益过程中 系统内部要素或活动在科技发展与应用以及动力 

上的绩效。为此一些基于创新系统框架构建的系 统性评估体系,如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构 建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运而生。这 

些系统性的指标体系提供了对中国区域创新系统 各个要素表现的数据资料支撑,但无助于从各指 

标要素的交互作用和整体作用判断创新系统的绩 效。如,中国创新体系目前运行状态如何?是否 健康运行?这显然是功能角度的系统性判断,也 是目前学术界与政策界系统角度共同关注的创新 发展战略问题。这一潜在的从非线性角度对处于 

过渡期的中国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的探索在创新 政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在现有分析理论中,欲在系统视角下考虑创 新要素或活动在创新过程的参与和表现,创新系 

统的方法无疑为成为首选。创新系统方法为政策 制定者从系统的角度发展和制定部门、区域或国 

家等不同层次上的整体创新政策提供了一个理想 的分析框架和T具 ,它引导政策制定者在从线 性角度探究创新绩效的直接决定因素的同时,也 从非线性角度关注以政策为导向的创新环境的间 

接影响。这对探索面向需求的政策工具的发展和 制定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过渡 期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从以公共研发为中心的 

计划型创新模式脱变,迈向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 体的市场型创新模式——更为重要 J。 

不过创新系统方法存在多种体系 ,即使同一 体系在不同的经济实体上的结构也常常不同,因 

此为了消除这些体系之间/内的差异性,透过功能 (functions)表现看本质,即关注创新系统内“什么 发生(what happens)”,那些功能支撑创新系统的 良好运行与绩效?该背景下便有了创新系统功能 体系的提出与发展 J。创新功能体系实质上 

是把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从功能相近上进行新 

的组合,为创新系统的比较提供了系统水平(sys. tern.1eve1)的解释因素¨ ,后文更具体地称之为 

“功能块(construct)”。每个功能块把创新系统内 相关活动(activities)④、执行组织以及支撑要素关 联在一起,在系统中充当一定的职能。所有功能 块都服务创新系统的发展目标,即在固定投资下, 获得创新绩效(创新产出与创新收益)最大。相关 

研究者对创新系统功能理论及应用进行了创新性 的扩展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探索创新系统的绩效 

表现其实就是衡量其功能块的效用质量,即分析 每个系统功能块在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实现过程 中的绩效如何。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构建可量化的功能 

①见《国家“ 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②常见的如,国家创新系统l 一 、区域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 J以及产业创新系统 。 ⑧Edquist(2005)[ ]认为创新系统中的“活动(activities)”就是那些影响创新开发、扩散与应用的因素。 ~ 一 一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髂 5鸟7协砒 m 一~~_薹 . ~一~.一 .~~~一一一~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 

块以及之间的作用结构是分析的基础。功能块, 如“研究与发展”的效用或者绩效是由多个组织 (如高校、独立研发机构或人员)在支撑要素(资金 

与设备)辅助下实现。可见,从统计上,功能块的 功能通常是由多个同质变量决定或反映,是综合 

变量,从统计角度也可以称为潜在变量,不能直接 度量,但可以通过可测量的同质变量反映。现有 对创新系统的功能结构研究较多 卜n儿 ],不过他 

们的工作仍集中于概念的探讨和理论框架的发 展,没有定量地实证探索每个功能块的系统性效 

用。既然功能块同时且交互式地决定了创新系统 

的绩效,因此通过基于功能路径的结构方程的检 验方法是适合的。本文便尝试通过基于路径分析 

的结构方程构建这一系统性的分析和检验框架。 在前期研究中,Chen和Guan(2011a)仅关注了创 新过程上游创新产出的决定性功能块检验 J,对 

下游创新收益决定性功能块并没有讨论。本研究 试图扩展前期研究,构建面向创新产出与创新收 益的结构功能检验框架。 

在具体研究方法设计时,本文基于罗默(Ro. met)知识生产函数¨ 在政策背景下的扩展框 

架 ,构建了用来诊断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有 

效性的路径结构模型和测量指标体系,并借助面 向功能结构的路径方程来检验其功能有效性。本 

研究首先引入偏最小二乘回归检验比较创新系统 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的具体决定因素的重要 性与差异性,随后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 

程来揭示创新系统外生性的功能块(或结构体)与 

内生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功能块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构,以及外生环境功能块对外生资源功能块的 效用的调节(阻碍或促进)。更加具体的讨论见 

后文。 本文选择中国省域作为分析单元。创新更容 易在地理空间集中或临近情况下发生 。因此区 

域被认为是保持基于创新的学习经济最合适的规 模¨ 。这也意味着以区域为研究单元的实证研究 

更具有实际意义 。此外,相对于多数的 

OECD国家,中国的创新系统太大不能仅仅通过一 

个整体模型来分析其创新行为,因此区域维度不 能忽略 。 二、概念模型 仅考虑基本创新资源投入的知识生产函数从 

线性角度向我们阐明了创新过程实现需要的基础 要素,但这些基础要素对描述整个创新系统的实 

际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基于系统理论发展的创新 系统方法引导我们考虑更多的以政策为导向的环 境要素,这样也更加适合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 

Edquist和Hommen(1999)强调的创新过程系统观 提醒我们充分认识影响创新过程的各要素之间的 

潜在的、复杂的交互作用 。从功能角度分析,创 

新系统可被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创新生产随 后商业化的主体创新过程,二是影响创新过程运 行的辅助创新环境_2 。创新环境包括各种公 

共创新条件、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聚集环境等由政 府通过政策控制为导向的多种要素 7¨l2 。 

Edquist(1997)把创新系统定义为“影响创新发展、 扩散以及应用的各种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组 织以及其他的要素”l2j。可见,创新过程是不能独 

立于创新环境而存在,而是嵌入创新环境中。如 Doloreux(2002)强调,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 

“嵌入(Embeddedness)”这一概念 。从创新模 型发展历程看,即从“线性模型”到“链式模 型”[261,再到“系统性模型”l2],环境条件对创新过 

程的影响逐渐受到政策制定者和创新实践者的重 视。近期的实证研究 儿 表明这些源于创新环 

境中的背景变量影响了创新过程中生产要素的 

效用。 本文通过概念图1,从一个非线性的角度描述 

了创新系统整体生产路径框架。该路径图表明, 

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一个上游的创新生产过 程和一个下游的创新商业化过程 ,以及暗示,创 

新绩效不单与直接的创新资源投资密不可分,而 且与同步存在的外部创新环境息息相关。现有研 究H 7__2 已表明,往往因为创新环境质量的不同 

导致了各创新单元在创新生产力和能力的差异, 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仅是创新活动的“润滑剂”, 

而且还是“催化剂”。也就是说,创新环境中的背 景要素与创新过程绩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诱导” 

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