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门诊患者。
一、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萎黄。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CD-10编码:D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萎黄(缺铁性贫血)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证
心脾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萎黄(缺铁性贫血)协作组制定的“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萎黄(缺铁性贫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萎黄(缺铁性贫血)的患者。
2.必须符合HB>60g/L,并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需要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
(2)铁四项(转铁蛋白、血清铁浓度 、不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
(3)肝功能、肾功能;
(4)血细胞形态分类。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维生素B12、叶酸、肿瘤标记物、骨髓穿刺、妇产科彩超、腹部彩超、消化道造影、胃镜、肠镜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
(2)心脾两虚证:养心健脾。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2.针灸疗法
3.外治法
4.食疗
5.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好转。
2.血红蛋白比治疗前提升30g/L以上,接近或达到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
2.合并心血管、内分泌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力衰竭等时,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萎黄(缺铁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观察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萎黄、缺铁性贫血(ICD-10编码:D50.9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门诊日期: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28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7天) 年 月 日
(第8~14天) 年 月 日
(第15~21天) 年 月 日
(第22~28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书写门诊病历
□开具常规检查、化验单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确定初步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制定中医
治疗方案
□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根据病情制定中医
治疗方案
□据检查结果进行相
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根据病情制定中医
治疗方案
□据检查结果进行
相应处理
□完善必要检查
□注意防治并发症
处方 处方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必需检查项目
□血常规+网织+铁蛋白
□血细胞分析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
□其他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处方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复查项目
□复查血常规
□对症处理 处方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复查项目
□复查血常规
□对症处理 处方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复查项目
□复查血常规+铁蛋白+网织红细胞
□肝肾功能
□对症处理
健康
宣教 □疾病基础知识宣传
□治疗过程指导、服药方式指导等
□饮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宣教 □疾病基础知识宣传
□治疗过程指导、服药方式指导等
□饮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宣教 □疾病基础知识宣传
□治疗过程指导、服药方式指导等
□饮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宣教 □疾病基础知识宣传
□治疗过程指导、服药方式指导等
□饮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