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渊源及其传播
一、认识中国名茶
1.铁观音
据民间传说,清代安溪松林头乡的一名农民魏饮,每天虔诚地以清茶供奉附近一座古老观音庙中的神像,从不稍歇,观音大士显灵,托梦给他,说庙后石坑附近有一棵茶树是无价之宝,可以使他世代享用不尽,但不可自私ㄧ定要与大家共享。
魏饮依照指示,把茶树移植,初用铁锅栽种,日夕悉心栽培。并把叶片培植成茶叶,发觉其香无比,后来繁殖成二百多株,并让乡民一齐分栽,后变成名闻遐迩的安溪茶,魏饮为了感谢观音所赐,便把此名茶起名铁观音。
2.乌龙茶
乌龙茶之故乡在福建武夷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有一位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胸怀大志,赴福建应考。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福建衙内任职。
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前邀同僚一起游武夷山,上到山来,但见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用树上嫩叶制作的乌龙茶香高味醇又有保健强身作用,便想带些回台湾。于是林凤池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带回台湾南投县,种于鹿谷之洞顶山上,启开了台湾洞庭乌龙茶之新页。此茶独特,山上采茶,山下就能闻到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
3.武夷岩茶
武夷山多云雾,清风习习。附近清溪回转,难怪〝岩岩有茶,非茶不岩,其三十六峰,七十二奇岩,山水纵横,不愁无水滋润,因此茶树交错,并能 婴育了清高香气,别具韵味。范仲淹有诗赞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先人从古栽〞。
4.大红袍
武夷山的名茶中,大红袍可称得上是一种稀世珍品,其产量奇少,但馥郁清香,香气冠绝。天心岩有一个小岩洞名为「九龙窠」有数株茶树,叶大如掌,置于壶中茶汤立即变为胭脂红色,故名。
以前之大红袍是贡品,非民间人士可以得饮,视为〝茶王〞与〝茶中状元〞。从植物学上而言大红袍应为武夷岩茶的变种,芽叶细而厚,稍泛紫色,发芽迟,萌芽轮次少。
注: 本文部份内容曾经发表于2008年台大景福会校友返校联谊会之专题演讲(November 16,
2008)
5.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遐迩。
龙井以前叫做龙泓,位于杭州附近风篁岭南麓,清泉甚多。民间传颂的〝雨前龙井〞,就是清香。〝雨前龙井〞是〝谷雨〞这个节气以前所采造的。
通常谷雨之前,正是茶树〝一叶一芽〞的时候,俗称〝一旗一枪〞,用来制龙井茶最为香醇,不过谷雨后就变差了。龙井的茶农有句俗谚语:〝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便是因为与茶叶的幼嫩有关。西湖的龙井,若要排列品第,一般公认为「狮峰,龙井,云栖,龙跑,梅家坞」顺序排列。狮子峰下之胡公庙种有十八棵茶树,据说清代乾隆皇将他们封为〝御茶〞,至今供人欣赏。
6.碧螺春
碧螺春是江苏名茶,碧螺春通常要比明前龙井更早采摘,故其叶芽特别嫩,冲泡时仅宜用摄氏75度至80度的水。一级的洞庭碧螺春,可说「条索纤细,幼嫩匀齐,茸毛遍布,卷曲似蝶」。
江苏人是这样形容碧螺春的〝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可谓名副其实。
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珍贵,弥足回味。
7.云雾茶
云雾茶又称闲林茶产庐山,其上品者色香幽细比兰花。由于庐山大多数
季节的早晚温差大,因此茶芽的生长期较长,而在〝谷雨〞节气后依然肥嫩鲜壮,所含的茶多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而且白毫显露,甘醇鲜爽,非寻常茶可比。
由于庐山云雾弥漫,阴湿多雨,故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但这种气候,最宜种茶,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种茶。
江西庐山,吸引无数的诗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不朽佳句,苏东坡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属绝句。庐山有〝神仙之炉〞的传说;有坠潭无声的散丝悬瀑;有优雅飘逸的仙境,有些颇富禅味,令人感到「庐山到处是浮图」。若能到庐山,除了欣赏挺秀群峰,幽深峡谷和清秀的鄱阳湖外,同时亦可欣赏炉山的云雾茶。
8.毛峰茶
毛峰茶产于安徽黄山。游人到黄山不但欣赏山石奇景,顽强古松与蔽日云海,晨起时,更有溪涧飘动的浓雾与远山陈列的山岚,值得浏览。口渴吗?那就欣赏那儿的一种名茶「黄山毛峰茶」。
黄山也像庐山那般有云雾茶,也相当著名。黄山之毛峰茶亦被称为极品,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峰茶之形,细扁稍卷曲,犹如雀舌披银毫,其色微明彻清爽呈杏黄,其香则香气持久似白兰。可谓清秀脱俗,不愧是茶中仙子!毛峰茶之茶叶细嫩多毫,味醇甘厚,正是明山秀水出香茗。绝色的黄山毛峰茶,芽叶竖直悬浮,继而徐徐下沉,清明时节持久特香。白兰般的香气直沁心底,可消人间忧苦!
9.蒙顶茶
蒙顶茶是一种贡茶,产于四川蒙山之顶。四川之蒙顶,山势巍峨,正是绝壑飞瀑苍林红宇。
蒙山在雅州,山有五顶,顶有茶园。茶树如生于云雾之上,好比有神物护持。由于山上低温而多云雾,滋润茶芽生长,而且保持了茶叶之「持嫩期」故用紫砂壶泡出的茶,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
据说:四川蒙顶茶见于西汉末年(2000年前)有仙禅师【可能为当地茶组吴理真禅师】把七棵茶树种于清峰顶,后人称为甘露茶。
以前蒙顶茶乃贡品,因味甘而香醇,不少皇帝皆爱喝。蒙山的五峰是指甘露,灵泉,菱角,回比罗和上清。自唐代以来不少人皆相信蒙顶茶「吐纳日月精华」,故少饮可疗疾病,久饮可以长寿。民间奉为仙茶,妙哉此茶!
二、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源远流传,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唐朝陆羽,后人尊称为茶圣,博古通今,摄取各家精要而撰写了茶经,建立了中国茶道之基础。千余年来,茶叶文化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迄今茶学专书也有百余部。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
中国茶道在文化层面有其广大深远的影响。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也重视饮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道之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称之为酝酿期,从神农时期到隋朝。第二个时期称之为形成期,唐代属之。唐代之茶文化有两大盛事:一是文人学士深得茶的好处。茶使他们头脑清楚,思维敏捷,灵感充沛。于是乎呕歌茶事之诗词大鸣大放。如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有咏茶的名诗问世。另一盛事便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他的此部巨著也带动了中国茶道之发展。第三期称为鼎盛期,宋明时代属之,继唐之后,宋朝饮茶更为普遍。宋明时期商贸繁荣,饮茶成了风尚。饮茶之供应变为普遍的服务业。经过宋明时期以后,中国茶道普及于民间而形成了中国固有文化之一环。
三、茶人之传奇
语云〝自古名人都爱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吸引了不少的茶客,也造就不少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茶圣,首推唐朝陆羽。他出生于河北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出生清苦是一位孤儿。公元735年被龙盖寺智释禅师收养。在寺院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公元746年被河南巡抚李齐物介绍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相当勤快,在读书之余,常为老师烹煮茶茗。后来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巴山、峡川及汉水流域一带考茶茶叶出产。公元746年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扬名于世。
唐代另一位诗人卢仝也是一位茶痴,诗风浪漫。他的好友孟谏,送来一批新茶(据说这一批新茶得来不易,原来这一批茶是进贡给皇帝的,他的好友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特地留下来一些给他),他在感动之余,闭门煮新茶,痛痛快快的喝了七大碗。每一碗给他的感受都不一样。他就把这些微妙的生理反应,咏之为诗,也就创造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卢仝七碗茶诗〞。实际上,卢仝的这首〝谢孟谏送新茶〞的诗,一共有二十余句,前面二十句是在感谢好友的浓情厚谊(为好友冒死留下的新茶,该谢!),后七句才是他对新茶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一首诗可以说在古代文人当中,唯一以诗说出喝茶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受及效应。我个人试依现代医学的理解,对这一首诗有如下的诠释:一碗茶解渴。二碗茶开启心灵的郁闷。三碗茶激发文思,下笔如神。四碗茶开始启动脑神经的风光面,忘却嚣尘的烦恼。五碗茶已作用到肌肉与骨髓,使整个身体放松。六碗茶已完全掌控脑海的情绪,一切祥和灵静。七碗茶已经将整个人释放,宛如驭风遨游于仙境,整个人飘动起来,如此达到喝茶的最高享受--茶醉的最高境界。
卢仝的这首诗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千古绝喝,在茶科学的研究上也提供了绝佳的研究与诠释的课题。茶对人体的生理效应,卢仝的诗有一些了不起的观察与体验。我们今后的努力是以科学的方法来诠释这些生理现象的分子机制。
晈然(公元760-804年)为唐代著名诗僧,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晈然更常与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之交,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晈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化创作的趋向。晈然是陆羽这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最深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大,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启发的作用。晈然著名的三饮茶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品茗行家,他对自己的爱茶与烹茶十分自信。他有诗自夸〝阳添匀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尖。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其实唐代爱茶之人甚多。李白、杜甫、欧阳修都是爱茶之人,并留有茶诗。如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名时〞,已成为千古绝句。欧阳修是江西修水人,他特别喜爱修水的双水茶,有诗为证〝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这首诗寓意描述双井茶的质量特点,也妙喻茶与人品的关系。
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年)爱酒,千古流传,但李白也是饮茶和茶文化的爱好者,其诗〝生怕芳茸鹰嘴芽,老即封寄謪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有如茗茶之芳润,千古留香。
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金陵与族侄僧人中孚相遇,其侄赠诗与仙人掌茶,李白如获至宝,即以一道“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作为答谢。在唐代的诗歌中,这是早期的咏茶诗,为茶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资料。
玉泉寺中申孚禅诗是李白的崇侄。他通佛理,又喜欢茶,每年在乳窟采茶,制成仙人掌茶,以茶供佛,并招待四方来客。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于茶见多识广,但他对仙人掌茶特别喜爱。
宋代杰出文学家苏轼也是一位爱茶至极的人。他不仅爱饮茶,而且自己烹茶。他对煮水的器具及饮茶用具都十分讲究。据说他还亲自种过茶。他在贬謪黄州时,因经济拮据,生活困穷而种茶,有诗为证〝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苏轼以茶入诗很多,从植茶到烹茶。有时还藉咏茶来抒发对人生的感叹!他多才多艺,对我国茶艺的贡献是历代人们所称颂的。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咏茶诗有三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蒙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罐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陆游是较早用诗歌吟颂龙井茶的人。他晚年生活贫困,不能常常买酒喝。他让自己过着淡泊的生活,经年以茶代酒,得享高龄长寿(1125-1210,享年85岁)。
有三位近代人可称为爱茶人,他们是鲁迅,老舍及立顿,关于他们的贡献简介如下。
鲁迅(公元1881-1936年)生长在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终生爱好,所以在他的文章与日记中提及茶事甚多。鲁迅在北京的石横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他在他的日记中记述甚多。鲁迅每游一地,即找茶喝,尝遍各地名茶,如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福州铁观音,皆爱之有加
老舍(公元1899-1966年),著名作家。老舍本人茶兴不浅,边饮茶边写作是他一生的习惯,在他的小说与散文中,也常有茶事提及或有关于饮茶情节的描述。老舍在1957年创作了话剧“茶馆”,这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其演出舞台已演变为现在北京著名〝老舍茶馆〞。老舍的出生地在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有家茶馆,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且总是泡的浓浓的。他写作成功与饮茶之关系,值得研究。
汤玛士‧立顿(公元1850-1931),立顿红茶(Lipton Tea)之创始人,出生在英格兰中部的格拉斯哥,15岁就到美国闯天下。
在美国学习了经营食品商店之方法后,1869年就回格拉斯哥开设食品公司,后来扩张为20多家分公司,并同时贩卖红茶,那时红茶是特殊商品,买的人并不普遍,经汤玛士大力经营下,便成为大众可以购买消费的饮料,进而建立了立顿红茶的品牌,畅销各地。1892年立顿在美国设厂,并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店。1898年汤玛士‧立顿被女王授予爵位,并博得〝世界红茶之王〞的尊称。
四、从饮茶到品茶
我少年时家居嘉南平原的乡村,阡陌纵横,农田处处。课余时也下田帮忙,有时愈帮愈忙,但为了磨练自己,却也乐此不疲。记得最大的考验时刻是日正当中仍需劳做。于是乎,汗如雨下,日正当空,眼冒金星。那时年少,当然不会吟诗以消暑,后读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虽然时过境迁,仍感触良深。我更记得很清晰,下田的人依然要忍着酷热与恶日的煎熬,直到收工回家。我更记得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冲到厨房,倒出一杯凉茶,倾头牛饮而尽,顿觉满身清凉舒畅。此时此刻,这一杯茶对我的吸引胜过天下任何美食!
我知道这种饮茶方式不登大雅之堂,与文化雅士之品茶方式比较更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仍必须指出,对经过劳动的人们,这一杯凉茶之降火,解渴及补充水分的功能是合乎保健功用的需求。它的积极贡献是提供了人们劳动后之生理需要,并提升了人们健康的指数。因此,我们要敬重并珍惜这一杯凉茶。
品茶是饮茶过程中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行,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得到陶冶,得到满足。这种注重精神的饮茶方式,其妙趣难于形容与言传,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