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澳贸易分析

中澳贸易分析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约960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位居世界第四。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首都北京,主要城市上海,深圳,广州。

中国人口13亿,位居世界第一,人口年龄比重不均,近几年来由于One Child Policy 老龄化现象开始凸显,人均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异比较明显。

近30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据各种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限制,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中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依然落后。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但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形成的巨大市场和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当今世界不可忽略的经济体。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根据2.2的产业结构图,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中国占的比重最大,发展第二产业即工业需要工业设备,钢铁,以及原材料,但由于中国生产技术不高,工业设备需要进口,铁矿砂资源不丰富且质量低,使得中国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砂资源,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加工业等也需要纺织品作为原材料。

中澳贸易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当时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向中国出口铁矿砂。

尽管中澳两国长期没有外交关系,但民间贸易一直未中断,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羊毛和小麦。

1972年两国正式建交,当时的双边贸易额仅7200万美元。

进入9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取得了良好效益,贸易额保持持续增长。

自1989年以来中澳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2%,2009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596.57亿美元。

中澳贸易从1990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96.57亿美元,18年间贸易额增长了37倍。

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总量由1990年的1155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2058.5亿美元,19年间贸易额增长了19倍,而澳大利亚贸易总量由1990年的818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138.88亿美元,19年间只增长了3.84倍。

由于中澳两国间的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大于澳大利亚总体贸易增长的速度,所以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的贸易占澳大利亚总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2.2%上升到2009年的19.84%,中澳双边贸易对澳大利亚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973年7月中澳签署了贸易协定,承诺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并成立了中澳联合贸易委员会。

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两国贸易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读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3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3.9亿美元,增长了50.36%。

200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开始,于截至去年11月双方共进行了10轮谈判,但双方在农产品,能源等方面的谈判始终悬而未决。

从2005年到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中国相继成为澳大利亚货物贸易的最大进口方,美国,中国。

日本一直把持着对澳出口的前三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已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而澳大利亚则是中国第12大贸易伙伴和地11大出口目的地,第7大进口来源地。

上图可见,中国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并且这种贸易顺差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澳大利亚在20年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

由图可见,中国对澳大利亚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直到2009年出现了逆差。

关税方面,澳大利亚的关税水平是3.5%,制造业关税是5.0%,汽车的零部件关税是10%,目前中国的关税率大约是9.9%,跟原来的15.5%相比,已经有了大幅的降低。

对于工业品进口中国是9%,原来是14%,还有汽车的零部件是10%,服装是14%到25%。

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如何,是否存在不对称性?
图为1988年-2009年中澳贸易总额占中国贸易总值的比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澳贸易占中国贸易总值的比例逐渐缓慢上升,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增幅迅速。

图为1988年—2009年中澳贸易总额占澳大利亚贸易总值的比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澳贸易占澳大利亚贸易总值的比例20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显著上升,结合上图来看。

可以得出结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明显大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依赖程度。

但在个别商品上,中国对澳的依赖度更高,以铁矿为例,2007年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的38%,对华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都十分重大。

从整体看,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商品和少量高附加值的制成品,而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适度技术密集型的商品。

从两国的变化情况来看,长期来说,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资源性产品和中国向澳出售劳动密集性商品的格局未有实质性变化,但在此构架下不同时期不同产品的销量变化颇大。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砂及纺织纤维等工业原料的比重明显上升,而粮食,钢铁和有色金属等的比重明显下降;在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中,纺织品服装鞋帽的比重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因此,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铁矿砂迅猛增加。

同时。

中国纺织和服装业的持续发展。

长期维持了澳大利亚羊毛为三大对华出口商品之一的位序。

分析中澳贸易,可看出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部分贸易商品的高互补性,其特征是澳大利亚向华输出原材料产品来换取中国廉价的劳动密集性商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澳大利亚售华商品则主要用于中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其次才是增长之中的生活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铁矿产品是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主力产品,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自澳铁矿砂进口额激增,2000-200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3%,至2007年中国自澳进口铁矿金额已经达到111亿美元。

2005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第一出口国,而在铁矿石贸易中,最敏感也是最关键的便是价格。

从历年数据来看,从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澳大利亚铁矿石对澳洲出口价格分别上涨了8.9%,18.6%,71.5%,19%和9.5%。

而2008年度最高涨幅达96.5%,,最为进口方的中国则非常不满意铁矿价格的连年高涨,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不断要求澳大利亚降价,并且在2009年7月9日4名力拓员工因涉嫌间谍罪,被中国拘捕,曾一度影响两国关系。

矿石出口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远高于另一出口部门农业,因此中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变动直接影响这澳大利亚铁矿的出口,从而也影响澳大利亚的矿产生产,加工,矿业服务和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以及劳动力就业问题。

虽然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6
年,但受产能释放,需求放缓,一些重要矿产品都出现了降价态势,印度铁矿石已经下降了60%,而由于中国强烈要求降价,导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2008年12月22日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矿商力拓关闭其位于西澳的铁矿石矿厂,历时两周导致减产约10%。

对澳大利亚来说减产的代价不菲。

自2005年5月23日启动了中澳自由贸易区首轮谈判,至2010年底双方已经举行了18论谈判,各项议题稳步进展,如果两国达成FTA协定,将对两国经贸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协商改善贸易政策,缩减贸易逆差,两国将实现贸易平衡,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逐渐消除两国的贸易壁垒,中澳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两国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澳洲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陷入僵局,各种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如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未能达成共识,将阻碍中澳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倒退。

中澳双边贸易结构主要是,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谷物,羊毛,棉花,铁矿砂,钢材,有色金属。

中国向澳出口服装,纺织品,机电产品,鞋类,电视机,箱包及体育用品。

中国是澳大利亚农牧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从整体看,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整体上以初级产品为主。

而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分析可以看出中澳贸易存着高互补性。

不管是否能够签订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贸易合作的主要方向不会改变。

1.协商改善贸易政策,缩减贸易逆差
中国对澳出口产品采取贸易壁垒是造成澳中贸易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中澳两国经济结构来看,双方互补性很强,两国将实现贸易平衡,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2,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两国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逐渐消除两国的贸易壁垒,加强法律法规的协调,简化海关关税的规则,尽快实现两国贸易自由化。

3.扩大中澳双边投资
中澳相互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发展空间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