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公报》以“海水环境质量”作为开篇,请您介绍一下2009年全海域及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种类与2008年以及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战秀文:《公报》显示: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7.3%。
其中,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的面积分别为20840和2972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19.6%和17.7%,表明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在16.9~13.7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不足0.5万平方公里。
其中,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在8.0~5.1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4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在5.2~2.2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4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在3.1~1.5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2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在3.2~2.5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年均变化幅度约0.1万平方公里。
多年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一直是我国海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一直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09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1550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7.6%,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均比上年减少。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2.2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8.2%,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0300、56570、3320和2890平方公里。
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一直是渤海的重污染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一直是渤海的主要污染物。
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6490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793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516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150平方公里。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4460、10220、5060和44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出现在鸭绿江口、大连湾和江苏沿岸部分区域,主要污染物一直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东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68190平方公里,其中中度污染海域面积871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9620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25.7%和23.3%。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东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6.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26180、13870、8700和1828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及部分海湾局部区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其中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7.3%和《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解读《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2010年3月由国家海洋局发布,《公报》全面展示了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公报》编写组的部分专家,请他们对《公报》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5839.9%。
自2003年以来的7年间,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约2.4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年均分别为12280、6040、2390和280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区域,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记者:造成海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应如何加以防治?战秀文:综观多年来我国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区域全部集中在近岸和大的河口海域,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陆源污染物排海、海上养殖污染、海上运输或海上突发事故产生的污染,以及其他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
海水是一个庞大的流动体,一旦污染则治理极其困难。
因此,海洋污染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全球携手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污染物排海,特别要加强入海河流的全流域污染控制治理,力争早日使海洋恢复洁净且更加健康。
记者:《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入海排污口设置仍不尽合理,请您举例说明,如果能有图示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就更好了。
张志锋:入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陆源入海排污口(含排污河)排污状况严重且分布在重要海洋功能区、水交换不畅的近岸海域(图示)。
这些入海排污口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初期遗留下来的,从而导致近岸海洋环境质量严重受损。
如,福建省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和广东省潮州市高沙水闸排污口污水分别直接排入保护区和养殖区,福建省莆田近岸多个入海排污口分布于水交换不畅的兴化湾。
图3福建省兴化湾入海排污口分布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图1 福建省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图2 广东省潮州市高沙水闸排污口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陆地保护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高沙水闸排污口59记者:入海排污口主要超标污染物有哪些来源?张志锋:根据2009年度对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污染物的监测评价结果,我国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是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 Cr)和氨氮,它们都属于各排污口普遍排放的常规污染物。
其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人类活动的排泄物、废弃物和工业污水,氨氮也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
除此之外,农田也是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氮肥、磷肥大多数最后都流入河道、并入小型河流或者其他入海排污口。
此外,在污染治理方面,总磷及氨氮经污水处置后达标很困难,一般都需要在后续增加深度处理环节且费用比较高。
因此,想有效控制氨氮和磷污染,需要从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管理上综合入手。
化学需氧量也是我国水体污染减排的综合控制指标,表征污水中有机污染的程度,人们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排污行为几乎都会导致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升高。
悬浮物成为主要污染物的重要原因是所监测的大量排污河和混合型排污口往往排放高浓度的悬浮物。
记者:《公报》中列举了2009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监测数据,海洋垃圾应该也是公众比较关心的海洋环境问题,请您谈谈防控海洋垃圾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张微微:由于海洋垃圾具有流动性,尤其是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的清除需要出船出海,甚至机械化作业,加大了海洋垃圾清理的难度,防控海洋垃圾应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
一是加强环保、海洋、农业、海事、旅游等多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协调一致,从源头上控制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二是制定海洋垃圾清除与防治的短、中、长期计划,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和控制,完善沿岸地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管理制度和法规;三是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清理,定期开展海洋垃圾清除志愿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减少废物排放的环保行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记者:海洋环境灾害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赤潮在近十年来慢慢成为主要海洋环境灾害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赤潮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其发生的历史演变。
林凤翱:赤潮(Red-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s, HABs),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的发生可降低水中溶解氧或产生毒素,从而对海洋生物或其它海增水养殖鱼类、贝类和甲壳类产生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作用,引起这些生物大量死亡,同时也可能通过这些经济生物对毒素的富集最终对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危及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输入沿岸海域的各类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加,再加之海水增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加剧,为赤潮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为此,不仅赤潮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面积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且赤潮的时空分布也不断扩大,全年各月份和整个中国近岸海域乃至近海海域均有赤潮发生。
20世纪70、80年代平均每年仅发生赤潮3~5次,并且大多数赤潮均发生在5、6月份和8、9月份;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0多次,绝大多数赤潮发生在4~9月。
进入本世纪后,赤潮发生的时间分布区间扩大,1~12月均有赤潮发生,赤潮的时间分布呈现出5、6月份密集频繁发生, 7、8、9、4、10、3月份经常发生,1、2、11、12月份也有赤潮发生的态势。
每年赤潮发生次数在28~119次之间,年平均79次;累计面积在10150~27070平方公里之间,年平均16300多平方公里。
无论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是20世纪90年代的3.4倍和20世纪80年代的9~10倍。
2009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10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现次数相同,赤潮累计面积基本持平;与近10年相比,略低于平均值,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记者:未来一段时期赤潮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林凤翱:根据上述特点和规律,预计近5年(2010-2014)我国海域赤潮年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仍将会在60~85次和10000~18000平方公里范围浮动;赤潮频繁发生的重点时段仍将在每年的5月和6月,重60点发生区域除浙江海域、福建南部近岸海域、福建厦门近岸海域、渤海湾、珠江口附近海域以外,赤潮有北移的倾向,黄海南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风险在不断增大;赤潮优势种类除频繁引发赤潮的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以外,有藻类细胞小型化、有毒有害藻类赤潮比例加大的倾向,赤潮异弯藻、棕囊藻、裸甲藻、亚历山大藻和夜光藻将是危害增养殖生物或人类健康的主要种类。
针对海洋赤潮灾害特点和规律,必须不断地加大赤潮灾害监测力度,提高赤潮灾害预警水平,完善应对赤潮灾害的技术措施和对策。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减轻赤潮灾害损失,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记者:浒苔是近几年才逐渐发生的海洋环境灾害。
对于浒苔灾害2009年有哪些监测结果?浒苔的大规模爆发能否预测?其预测将用到哪些关键技术?林凤翱:近年来在我国南黄海常发生浒苔灾害,俗称“绿潮”。
浒苔是一类大型海洋绿藻,本身无毒无害,但若在近岸海域大量漂浮堆积,将对海洋环境、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沿海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