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之马尔库塞
生平简介
1917年至1918年,他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随着李卜克内西 和罗莎· 卢森堡被暗杀后,他便退出了该党,此后再也没有参加任 何政党。 1922年他拿到弗来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售书为生。 1929年他重回弗来堡,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写论文。 1933年纳粹政府不允许他完成论文,他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随后离开德国。他先前往瑞士,随后前往美国, 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二战中在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工作, 参与分析德国情报。 1952年开始他作为政治理论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 课。 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轰动一时 的 “左翼学生造反行动”时,他积极支持青年学生的造反运动。被 誉为 “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 1970年退休。 1979年7月29日,他在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 克。
从对大众文化首肯走向对高雅文化礼赞,从真实 世界走向审美乌托邦。
1.《审美之维》:最终停泊高雅文化 2.文化革命令其失望:历史主体的背叛; 3.大众文化令其失望。
• 美学成了最后选择
1.艺术可以致力于变革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人的意识与冲动 ; 2.文学艺术聚集了更多否定性 ; 3.象征着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共同归宿。
对传播学的影响
马尔库塞终止了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思想 者的共同思考,是法兰克福学派在历史舞 台上谢幕的结局性人物。
马尔库斯思想理论综述
1 2 3 4
单向人性论 社会批判论 艺术救赎论 新革命理论
著作简介
马尔库塞一生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 《论德国艺术小说》(1922)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摘要》(1928)、 《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1932)、 《哲学与批判理论》(1937)、 《享乐主义》(1938)、 《理性与革命》(1941)、 《爱欲与文明》(1955)、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
• 对社会批判理论内容上的 影响——重视研究资本主 义社会新情况、新问题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主 要是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状 况。但随着时代发展,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 题和新变化,马尔库塞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新的弊病做了一定 的抨击,但由于理论指导的错 误,不能也不可能找到人类解 放的正确之路。
对传播学的影响:大众文化理论
• 大众文化理论——从整合到颠覆
• 1914《理性与革命》——暗示了其以后批判方向 • 1941 《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学含义》 1. 历史上的一些批判理性; 2. 现代工业与技术理性对批判理性的破坏 ; 3. 技术现身成为其新的认知视角; • 1964 《单维人》 1.加强社会控制新形式——技术 2.社会中的人否定思想不存,批判理性不存,产生了“单维人 ”、 “单维社会”
《理性与革命》
• 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是黑格 尔哲学的中心,而黑格尔的 理性是与革命联系起来的, 理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就 是革命。工人阶级在革命前 与革命成功后都按理性行动 。该书强调了否定的力量。 • 本书是马尔库斯研究理论的 哲学基础和思想起点。将黑 格尔的理性与社会革命理论 相结合,重点探讨了社会革 命中的否定部分
《审美之维》
• 在本书中,马尔库塞总结了20世纪左 派激进运动衰落的实践,重新在理论 上对人的本能解放进行了强调。在对 资本主义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 现代艺术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阐 述了: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与它的审 美形式功能,只有以艺术、文学为中 心的“审美之维”的革命才能在根本 上造就崭新的人的心理一观念结构, 从而实现人的解放。本书是当代美学 史上的经典著作。
大众文化观的位移 • 马尔库塞与霍克 海默、阿多诺不 同之处在于“政 治”:不满足于 从书中一直寻找 “历史的主题” ;
• 《论解放》中看到 大众文化对既存社 会、体制、秩序的 破坏和颠覆; • 大众文化控制与破 坏、整合与颠覆对 应着马尔库塞的两 张脸—阿多诺式马 尔库塞、本雅明式 马尔库塞
走向美学
《单向度的人》
• 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 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它对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 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对研 究法兰克福学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被称为 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 什么是单向度的人呢?说白了,就是那种对 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的人。 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 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 •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 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 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 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
对传播学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
•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 物,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主流观点既 有继承和发展,又有偏离和独创; • 学生运动的导师; • 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当代社会的 3“M”。
对传播学的影响:社会批判理论
• 对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上 的影响——研究社会的方 法应多样化
• 马尔库塞特别注重社会心理因 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给我 们观察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这 就是,既要从宏观方面研究社 会,也要注意社会微观研究, 要多方面全方位研究。
著作简介
《否定:批判的理论论文集》(1968)、 《心理分析与政治》(1968)、《论解放》(1969)、 《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1969)、 《五篇讲演》(1970)、 《反革命与造反》(1972) 《革命还是改良?》(1972) 《批判的哲学研究》(1973) 《时代的测定》(1975) 、 《艺术的永恒性》(1977)、 《美学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1978) 《乌托邦的总结——1967年在柏林的讲演与讨论》 (1980)。
生平简介
思想家不一定会成为行动者,不过,马 克思主义强调“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 器的批判”,革命的思想家也应该是革 命家。但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却基本上是 “书斋里的批判家”,从事“象牙塔里 的革命。唯一的例外是赫伯特.马尔库 塞,他既是卓越的思想家,又随时都在 准备走上街头,与他心目中的革命力量 肩并肩战斗,为实现乌托邦而奋斗。因 此,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爱欲与文明》
• 马尔库塞: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 放。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 。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 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 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 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 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 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 的冲动”提供了机会。由此,马尔 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 “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库塞生平介绍 马尔库塞理论介绍 马尔库塞著作介绍 马尔库塞后世影响
生平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1898——1979) 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 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 左派哲学家”“20世纪的思想 库”。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学生运动的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