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KL080407单位名称: 龙港房地产开发项目名称:龙港·红树林三期工程科雷电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八年五月四日目录一、概述 (1)1.评估目的 (1)2.评估围 (1)3.评估依据 (1)4.项目概况 (2)二、雷电危害因素分析 (2)1. 雷电危害要素 (2)2. 雷电危害识别因素 (2)三、评估容 (3)四、大气雷电环境风险评估 (3)1. 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3)2. 雷电散流分布特征 (4)五、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5)1. 评估容 (5)2.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方法及公式 (6)2.1. 评估方法 (6)2.2. 评估公式 (6)3. 龙港红树林三期4、5、24、25、26、27#楼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计算 (12)3.1 龙港红树林三期4、5、24、25、26、27#楼项目基本情况 (12)3.2 4#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计算 (13)3.3 5#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计算 (18)3.4 24、25、26、27#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计算 (23)六、评估结论及建议 (28)1. 结论 (28)2. 建议 (29)2.1 组织措施 (29)2.2 技术措施 (29)一、概述1.评估目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国气象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第11号令)、《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第78号令)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根据该地雷电参数和引起雷击的其他因素对该地的大气雷电环境、雷击损坏风险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雷电防护建议。

为本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2.评估围本评估项目为龙港·红树林二期项目。

3.评估依据IEC61662:雷击损害风险评估IEC60364:建筑物的电气设施IEC60479:人畜的电流效应IEC61024:建筑物防雷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DB50/214-2006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其他地方性法律法规龙港·红树林三期工程电子版资料其他国家规标准和公司提供的雷击损害风险评估所需资料4.项目概况该工程位于渝北区。

该工程包含4、5、24、25、26、27#号楼二、雷电危害因素分析1. 雷电危害要素形成雷电危害的要素有:有雷电产生,雷电与建筑或物体某部位接触或通过雷电感应,防雷设施不完善或验收不合格等。

2. 雷电危害识别因素雷电危害识别就是识别雷电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容。

(1)工程地址从工程地质、地形、雷电参数、周围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抢险救灾的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工程平面布局总图: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雷电活动主要方向等等。

(3)建(构)筑物包括结构、高度、建筑占地、屋面材料、外墙材料、防雷装置设置等。

三、评估容本次评估的容包括:1. 大气雷电环境风险评估2.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四、大气雷电环境风险评估1. 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重庆市主城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204060801971市主城区雷电活动路径分析(雷电的主导方向和次主导方向)从上图可知,雷电的主导方向为NW,次主导方向为SW。

故建议在西北方和西南方加强雷电防护措施。

2. 雷电散流分布特征我们对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电阻率进行了测试,根据场地土壤潮湿情况,季节系数取值为 2.0。

得下表:方位 E SE S SW W NW N NE 平均值ρ(Ω·m)226.8 151.2 107.1 157.5207.9264.6138.6113.4170.9工程所在地土壤电阻率玫瑰图根据土壤电阻率玫瑰图可以看出,工程所在地各方向土壤电阻率变化不大。

五、雷击损害风险评估1. 评估容计算该项目可能存在的雷击损害风险,其主要容包括:⑴雷电闪击次数⑵雷电闪击损害概率⑶雷电闪击损害次数⑷容许的雷电闪击次数⑸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⑹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2. 雷击损害风险评估方法及公式2.1. 评估方法首先计算建筑物无防护措施时的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 d、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害次数F i、建筑物的年损害次数F及建筑物所能接受的损害次数Fa 、然后将F d、F i、F与Fa比较,若F d>Fa ,F i>Fa ,F >Fa ,则说明建筑物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计算拦截效率E,再计算采取拦截效率E的防护措施后的F d、F i、F新值,再与Fa 比较,直至满足F d<Fa ,F i<Fa ,F <Fa 。

2.2. 评估公式2.2.1 损害风险公式R d=NPδ=Fδ式中:R d——损害风险,建筑物中可能的年平均损失(人和物);N——建筑物的年预计雷电闪击平均次数;P——建筑物损害概率;δ——建筑物或其存放物可能损失数量的量度。

2.2.2 损害次数公式F=F d+ F i式中:F ——建筑物的年损失次数;F d——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失次数;F i——间接闪击导致的年损失次数。

Fa=Ra/δ式中:Fa——建筑物所能接受的损害次数的最大值;Ra——可接受的损害风险最大值;2.2.3 损害概率2.2.3.1 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只考虑由于直接雷电闪击在建筑物外部的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其它情况(在建筑物部的,邻近雷击引起的,作用于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引起的)的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可忽略。

直接雷击建筑下,由于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由下式给出:P h =K h P h'式中:P h—直接雷击于无防护措施的建筑物时,由于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

K h—与为减轻雷电后果而提供给建筑物的防护措施相关的缩减系数。

2.2.3.2 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引致的损害概率此类损害可能由建筑物遭受直接雷电闪击(S2成因)或由于间接雷电闪击(S5成因)引起。

所涉及的各个分损害的概率是:P t——引发着火或爆炸的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P1——金属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P2——建筑物部电气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P3——入户设施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P4——入户的外部导电部件(ECP)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

分概率P1、P2及P4只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分概率P3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也与间接雷电闪击有关。

在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的损害概率为:P fd=1-[(1- P t P1)(1- P t P2)(1- P t P3)(1- P t P4)]= P t(P1+P2+P3+P4)在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作用及化学作用的损害概率为:P fi=P t P3分概率P t为: P t=K t P t'2.2.3.3 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损害可能由对建筑物的直接闪击(成因S3)或间接闪击(成因S4)引起。

损害概率包括P2和P3两个分概率。

此两个分概率都与直接雷电闪击有关,只有P3分概率与间接雷电闪击有关。

直接闪击下由设备上的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为:P od=1-(1-P2)(1-P3)=P2+P3 (如果P2P3>>1) 间接闪击下由于设备上过电压引致的损害概率为:P od= P32.2.4 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表3 对每种损害类型按直接闪击及间接闪击分别列出的各个损害次数分量对第一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F d=H+A,F i=B+C对第二类损害和第四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F d=A+D,F i=B+C+E+G对第三类损害和第五类损害,损害次数具体计算公式为:F d=A,F i=B+C式中:(1)H= N d P hH——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引致的损害次数分量;N d——建筑物遭直接雷电闪击的年平均次数;P h——直接雷电闪击下,由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

其中:N d=N g A e ,P h=K h P h′N g——雷击的年平均密度;N g = 0.024Td1.3 (T d:该地区年平均雷电日)A e——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

K h——与为减轻雷电后果而提供给建筑物的防护措施相关的缩减系数;P h——直接雷击于无防护措施的建筑物时,由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引起的损害概率。

(2)A = N d P fdA——直接雷电闪击下由于着火、爆炸引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P fd——直接雷电闪击情况下,着火、爆炸、机械效应及化学效应引起的损害效率。

其中:P fd = P t(P1+ P2 + P3+ P4)P t——引发着火或爆炸的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P1——金属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P2——建筑物部电器装置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P3——入户设施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P4——入户的外部导电部件(ECP)上危险火花放电的概率;其中:P t =K t ×P t ′P 1=K 1×P 1′, P 2=K 2×P 2′ P 3=K 3×P 3′, P 4=K 4×P 4′P t ′、P 1′、P 2′、P 3′、P 4′——引起着火、爆炸等与直接雷电闪击相关的损害概率的建筑特性;K t 、K 1、K 2、K 3、K 4——防护措施相关缩减系数的值。

(3)B = N n P t P 3B ——邻近雷电闪击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N n ——建筑物附近的年平均雷击次数。

其中:N n = N g A g (A g :建筑物周围的截收面积) (4)31nt k kk C P N P ==∑C ——作用于n 个入户设施上的雷击,由于着火、爆炸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N k ——作用于一个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年平均次数。

其中:N k = N g A kA k ——该入户设施的影响面积 其中A k = A sk + A akA sk ——入户设施(电源线、通信线或信号线;A ak ——通过设施而与所考虑建筑相连的相邻建筑物的有效截收面积。

(5) D = N d P odD ——直接雷电闪击的损害次数分量;P od ——直接闪击下由设备上的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概率。

其中:P od =1-(1-P 2)(1-P 3) (6) E = N n P 3E ——邻近雷电闪击下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7)31nk kk G N P ==∑G ——作用于n 个入户设施上的雷电闪击由过电压导致的损害次数分量。

3. 龙港红树林三期4、5、24、25、26、27#楼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计算3.1 龙港红树林三期4、5、24、25、26、27#楼项目基本情况根据对该项目调查、计算及统计结果得出如下数据和信息: 1. 该项目包含4、5、24、25、26、27号楼 2. 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结构3. 该地区的雷击密度为Ng=2.91[年·(公里)2],土壤电阻率为ρ=170.9(Ω·m);4. 建筑物防火设施为一些小型消防设备、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和利用建筑物本身;5. 建筑物部装有若干无屏蔽的电缆,入户的电源线为埋地高压电缆,入户的线采用屏蔽电缆埋地敷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