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整理Edith)
素质教育和张楚廷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素
质的养成、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内容。
他的理论对我国正在打理推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
义。
一、 张楚廷的素质教育思想
1. 素质教育及其形成
张楚廷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它经过内化过
程而形成,除天赋的某些要素外,它主要是后天养成和获得的;人的素质是通过
对文化知识进一步吸收消化溶解而获得的,这个吸收消化溶解的过程即心理学上
的感应、体悟、体验,所以在素质的形成中,人的心理系统尤其是非认知心理非
常重要;知识对于人的素质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知识并不是素质本身,
人直接摄入的知识不能视素质,只有被被感悟到、体验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素质。
2. 素质教育的内涵
张楚廷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对素
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1)在素质教育目的体系中,人的发展是更基本、更根本的目标,是教育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学生更富有、更聪明、
更高尚,具体地说富有是指学生获得知识。聪明是指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
展,高尚是指情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仰方面的,这一目的体现了教育目
的的三个方面 (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进步、面向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教育
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育过程不仅是认知心理的变化,更有值得关注的非认知心理变化。
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对素质的改善有基础性的作用,
但这些方面不能直接解决情感、信念、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3)就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言,张楚廷先生认为学的内容很多,然而第一内
容是学做人,学着成为人,成为更完善的、更高尚的人;同时他强调人文课程在
德育、使学生亲近自然、改善青少年的思 维品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认为若要
大智大慧,就不能缺乏直接探讨真善美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这些
人文教育;他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信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认为只有在对自身
的自信、对自己学校的自信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对民族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
(4)在教育方法上,张楚廷先生认为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询问、去发现、
去欣赏,而不是着重于说教,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真切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各
方面都主动发展;他还批评了那种不是靠学生体味到、感悟到而是硬塞的教育,
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远离心灵的、很肤浅的、低水平的、零效果的或接近零
效果的教育,他认为我们目前的德育效果比较差,一个重要因由就是方法上的赤
裸裸。
(5)在教育形式上,张楚廷先生认为张楚廷先生认为素质的培养中不只是
有显性的教育,还应该有隐性的教育,而后者的作用有时比前者更重要,隐性文
化通过静态和动态来形成,它是一种观念文化,是通过心灵传递到课程,是更强
有力的人文教育;他认为那种贴标签式的教育实在是太缺乏教育意味的、拉大了
与受教育者距离的教育。因此。为使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他们在校内修建古代文化名人如屈原等的雕塑;在图书馆大厅制作了体现中华几
千年历史的巨幅浮雕;同时保护校园内的历史遗址和古籍;在学校课程中提高中
国古典文学等的地位;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艺术家做讲座;举办全国性学术会
议和全国性活动乃至国际会议,让学生体验到国家、看到世界;他认为这些东西
本身包含着对学生的许多教育资源,极可能给一个学生更好地体验自己民族精神
和文化的环境,极有可能使学生更易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并产生对自己民族
文化的尊重,对自己民族尊严的崇尚。
二、张楚廷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张楚廷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意义表现在它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
者、教育管理者、各中小学校及高校教师、广大民众能够加深对素质教育本身理
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并不矛盾
素质教育并非是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它并不排斥知识教育。在素质教育
中,知识学习仍是基础性的东西,只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改进我们的课程体
系和教学方法,消除现有教育的“应试”弊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使
他们的知识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
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2. 素质教育的着重点在心理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关注的不只是知识。而是
重视通过教育改善人的思维品质以及人的非认知心理品质;它在认可知识与才能
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同时,更着重于人的质的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统一起
来;它所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非认知心理的培养和完善,它重视学生认知心理和
非认知心理的协同发展。如果忽视非认知心理系统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
将落空,因而所有有利于情感健康、有利于信念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全的方法应
特别注重 。
3. 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多元化
首先,素质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性的,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优、奖
励的时候,不能只着重于其课业成绩的好坏等方面;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上,
也不能够只着重于其对概念陈述的准确、内容的完整、知识的前沿性等方面,而
要着重于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生命性;同时,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通过人的为
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体现出来,它不能像知识和技能那样凭借一些客观的指
标体系被检测出来;另外素质的形成和改善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学生素质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衡量素质教育的成效时要有一种长远
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否则很容易失去的信心。
4. 教师素养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的个人素养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是
简单地塞给学生一些现成 的知识,而是要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广阔的
视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同时教师要以高尚的品德和
健全的人格,以自己的大度和自信并引起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知识、
对科学、对生活、对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体制和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以提升在职教师
的素养。
5.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
素质教育推行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素质的培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通
过提高学校管理层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推动学校崇尚真理、崇尚科学、
崇尚中华文化,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学校主体文化建设,同时尽
可能让这些价值观念凝结在学校各项管理、建筑物与活动中。
6. 考试与学生的课业压力需正确对待
素质教育考试并不排斥考试手段的运用,实施素质教育不意味着首先要消除
学生考试的压力,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未,在学生们已从分数的桎梏下解放出
来的高校就没有倡导素质教育的必要了。因此,我们不能将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
对立起来,那种将素质教育完全依赖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
的;另外素质教育也不意味着是要消除学生课业的压力,它是要通过卸掉学生学
习中多余的、无意义的那一部分课业负担,从而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让他们
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7. 实行素质教 育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
素质教育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道德培养、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通过
教师的教诲和自身的修养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对
于现有的教育而言,它不止是一个量的改变,而是一个质的改变。因此在中小学
里并不是只要开设公民教育、人与自然、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课程
以及开足它们的课时,或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体育方面的特长培养就是实施素质
教育了。我们必须对现有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包括转变观念,改革教
育教学和管理方法,构建和谐课程体系,使科学、人文、社会课程协同发挥各自
在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改善中的最佳效果等才能切实保证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