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本科《史学概论》讲义目录

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

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

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

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

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

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讲,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

第五讲,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

第六讲,口述史学

第七讲,史学工作者的合理知识结构

第一讲

历史学的性质

“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记忆、口头)——历史感——史诗——文字的出现(与史诗一起,初具时间、空间、人、事、因果等基本史书要素)——史书——史书有了一定的量,史学出现。

历史学的性质:

1,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性质相同,大多数近代中国史学家持之。

2,

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学科,何炳松为代表。

3,

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胡适、张荫麟、刘节等为代表。

4,

历史学纯粹是一门艺术,钱钟书。

5,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当讲求实证和客观。朱希祖。

6,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

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8,后现代与历史学

参考著作与论文目录

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本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史著主要有,[法]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法]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又译为《蒙太尤》),[意]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世界观》等。

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怀特自选的一部经典文集,收入自《元历史》发表以来的体现怀特主要思想脉络的13篇文章。

陈启能、倪为国主编:《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本书收入了美国、西班牙、俄罗斯、荷兰、德国、波兰、英国、中国学者的15篇文章。另有主题书籍索引1篇。

[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陈意新:《史景迁著“文字叛逆”》,《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人大《历史学》,2003年第11期转载。

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东岳论丛》(济南),2004年第2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6期转载。

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东岳论丛》(济南),2004年第1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6期转载。

埃娃·多曼斯卡:《元叙述的危机——一项后殖民研究个案》,《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9期转载。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本讲参考文献:

周文玖:《“历史”的概念:一个历史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光明日报》2002年9月3日。

黄敏兰:《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周振鹤:《历史学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历史学》2003年第1期。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周祥森:《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2003年10月5日首发。

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一,史学概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的推动与科学的推动,前者主要指学术因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满足时代需求而必然要发展;后者主要指科学本身为时代释疑及自身发展而在理论、方法、材料等方面出现突破性进展,学术由此而进步。

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已不满足过往那种粗疏、模糊的掌握知识的方式,通过分解,用更精确的方式去认识人类知识的各专门、特殊领域,成为特征。传统悠久、内容广博的历史学,如何走进现代?1、由惯性变为自觉,2、由经验转为理性,3、由少数人拥有面向社会……

19世纪晚期德国历史学家伯伦汉的《历史方法和历史哲学读本》,法国史学家朗格罗瓦与瑟

博斯合撰的《史学研究法导论》是欧洲早期的专著。20世纪初年,日本的平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就受前书的直接影响。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汪荣宝在《译书汇编》上发表《史学概论》,同年梁启超《新史学》问世,稍后又有几本类似著作出版,这些是近代中国史学概论方面的第一批代表作。五四以后有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陆懋德的《史学方法大纲》等出版。总体上,这些著作基本沿用了欧日学者的体系。

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始接受唯物史观时,就注意到了历史研究必须科学化的重要意义。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撰成的史学概论著作。

解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史学概论被取消了独立存在的资格。主要理由是,既然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需要另外的史学概论了。60年代初,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列人了“史学概论”项目,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概论的界限不明,“文革”的爆发等,无法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概论的区别;史概有自己的特定对象与职责成为史学界的共识。从1983年开始,至今出版的史学概论著作近20余种。这是一大好事。

二,史学概论的内容

史学概论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本部分试图通过对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做异同的分析,来增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作者对其研究对象的认识所确定的,它显示出史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起目的,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核心问题。

葛懋春主编,谢本书副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田昌五、居建文,《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赵吉惠著,《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字。

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排比以上诸书的广泛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

一,关于历史学一般知识的,如什么是历史与历史学,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学的特点等。基本都放在第一章或引言、序言中。

二,关于历史研究基本理论(或称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此内容,各书安排的差异较大。

理论部分,各书都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只是有内容多少的区别。

方法部分,赵书特多,而白书却没有一章以方法冠名,而是将方法贯通融会进相关的章节,田书似白书。

三,史学史的处理,各书都有,有的是古今中外,有的只是选择性的选取。

四,杂项,有无不定,同一内容也有轻重详略的不同。如白、赵、吴有“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章,它书则无;白书有“史书的编着”与“史书的体例”二章,赵书有“史著的体例与编纂方法”;白书有“历史文学”,吴书有“史学评论”专章,均是独有内容。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内容安排呢?

其一,当时的作者一般都还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提供了正确阐明历史的科学理论,而且,解决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需要集中叙述。

其二,认为史学史是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之一。

其三,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

从不同的内容安排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史概是一门仍需花大力气去建设的学科。

三,为什么要学习史概

社会转型,带来史学的巨变,学习史概可以使我们知晓并坚持历史学的学科特点、长处与规范,树立起史学和谐的基本理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全社会都在为此积极努力,或科学筹划,或献计献策,或落实于行动等等。

所谓和谐,就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良性互动。那么,社会和谐理应包含文化和谐,文化和谐理应包含史学和谐,因为史学是文化的、文化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什么是史学和谐呢?笔者以为,就是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单一的取向,总是无助于“和谐”的。史学做到和谐,才能有利于文化和谐,最终有助于社会和谐。在史学实践活动中,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十分多样的,在此仅择其大端言之,集中于史实与理论,学术性与社会功能,专家史学与大众史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如何配合得适当与匀称?

第一,

历史学是一门史实与理论相交融的学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史实”与“理论”

并重,必须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的这一根本原则。

时至今日,提出“史论”并重,并非多余的话。比如,有史学中人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经验型学科,只有“史料才是一切,考据才是实学”;而理论是空泛的空洞的,是可有可无的;更偏颇的说法是,理论于历史研究是有害的。这种重“史实”轻 “理论”的倾向,是无助于史学和谐的。如,傅斯年“把史料学的地位提高到不合适的高度上,认为历史学科里唯一可以称得上科学的是史料学,历史学的功夫全要看处理史料的能力如何,于是在史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史料轻理论,重考据轻思辩的倾向”。又如,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的历史系“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已成为一种难以扭转的风气”。仅举二例,足以印证前人“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足以证明历史研究、历史学是需要理论来保持整体的适当和匀称的。如果,只有众多的“史实”,历史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历史过程的规律等是没有办法进行说明、解释和整合的。

当今的历史理论可以说五花八门,昙花一现者不在少数。为什么呢?就是不少理论与人类社会实践、与历史研究实践或疏离,或隔离,或背离。那么,历史研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从中国的史学实际看,行之有效的仍然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在两个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用于指导两个实践的正确理论。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它是航标灯,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去向何方,能否接近或到达真理的彼岸。比如,“历史动力问题”(包括,历史发展是一元动力还是多元动力,各种动力的相互关系和阶级斗争是不是最根本的动力,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是否可以作为动力的三大问题),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古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理论问题,东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问题等。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这些都是唯物史观长期关注的历史基本理论问题。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有哪门学科没有理论呢!?没有理论的探讨、研究和指导,历史之路又在何方呢!?

坚持“史实”“理论”并重,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是历史学科学性的要求,是史学和谐的理论源泉和根本思想保证。

第二,历史学是一门学术性与社会功能相兼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特性和意识。惟有二者并重,才有史学的适当和匀称。

人类社会中,真正可以称为 “学科”或“学问”的知识,都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之

中的,通过自觉为现实服务的行动来获取生存的资格和发展的动力。“一个学科、一种学问如果脱离群众,离开社会,恐怕生存很难。历史上有很多教训”。 “历史学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鉴往知来的需求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经世思想是意识形态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一切文化都是社会需要和经世的产物,所谓纯学术也只是经世思想的异化。”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为社会服务,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当然,从史学实践看,个别研究者或个别学派主张“纯历史”的或“纯学术”的理念,进行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