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影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影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影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张全国 廖万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 提供了生态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的背景知识;介绍了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技术;并探讨了在生态影响评价实践中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关键词 生态影响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利用 生态系统组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调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成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当前活动或拟开展活动的环境后果进行识别、评估和预测的过程1,2。为了对环境中生物学组分受到的影响作出正确可靠的预测,人们专门发展了生态影响评价(EcIA),来确定、量化和评估特定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潜在影响的过程[3]。1 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在不同国家,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不尽相同。不过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下图给出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

—7—2003年第38卷第9期 生 物 学 通 报1.1 筛选 筛选也就是“初审”,确定对一项活动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的必要性,以及评价的等级。对活动性质、规模和影响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受影响的几个主要生态因子,判断这些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确定对该活动有无必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对于需要进行评价的活动要确定其评价级别,这取决于活动本身的性质、规模,以及所造成的主要生态影响的类型和程度。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7]将筛选这一步骤称为“评价工作的分级”,并给出了定量的分级标准。1.2 确定评价范围 这是生态影响评价的最初环节,确定在怎样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开展评价工作。确定恰当的评价范围首先要获得关于计划活动的精确信息:活动的性质、实施地点、规模、预计持续时间等等;接下来需要知道影响区域中生态系统组分的分布以及决定其分布的因素;并确定生态系统组分与潜在的活动干扰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范围;最后划定评价范围。需要指出的是,某些生态系统组分的分布存在季节模式,这些生态系统组分有可能受到忽视,而使得评价范围设定不当。假设一项工程施工地点是一种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而确定评价范围时未将该种鸟类受到的影响考虑在内,无疑会低估该项工程的影响范围。1.3 聚焦 对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态学影响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必须要细化到对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和功能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因此要找到恰当的“评价终点”(即,最终对哪些生态系统组分和功能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来评估整个项目的生态影响)。寻找评价终点的第一步是挑选重要生态系统组分,这一过程称为“聚焦”。聚焦程序可以鉴别出关键的生态系统组分和过程,以便合理地进行后续的评价工作。聚焦的结果是挑选出“重要生态系统组分”,确定影响评价的研究焦点。重要生态系统组分可以是水、空气之类的非生物组分,也可以是生态区域、生境、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等等。具有以下某些特点的物种往往会被选为重要生态系统组分:对公众有吸引力、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属珍稀濒危种、生境状况指示种、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等。然后要考虑这些组分的易感性(暴露于干扰的可能性和对干扰的敏感性),并考虑它们与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管理目标的关系,确保找到恰当的评价终点,并且保护这种评价终点是可衡量的。实践中,挑选重要生态系统组分之后的这些工作也被理解在“聚焦”程序之内。1.4 影响预测 影响预测是对重要的生态系统组分和功能受到的影响结果进行预测。这是生态影响评价的核心任务,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影响预测有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1.4.1 预测工作的第一步是进行基线评价。预测生态系统在不受影响时的动态变化,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固有的变异。受人为活动影响后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应该和基线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1.4.2 对生态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并了解这些影响因子是如何产生效应的。生态影响因子大致可以分为:直接、间接、综合、累积性因子。直接因子是指在没有生态系统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调节条件下,能影响特定环境组分的确定活动。动物死于车祸就是直接因子的例子;而栖息地减少和质量下降导致的生物个体死亡或种群下降则是间接影响因子的例证;在很多时候某一因子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往往是难以或者没有必要分离的,这样的因子称为综合因子,比如道路建设即通过车祸直接导致动物死亡,又使得生境破碎化间接导致动物数量减少;累积性因子的影响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加剧,比如:持续性的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导致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增加了该物种的灭绝风险。1.4.3 作出预测。预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描述法和相关法。确定影响地区的生物学组分

与物理学因子(如温度、水文、土壤pH、矿质元素成分,

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多时候可以根据某个区域的物理条件推测出该区域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而推测区域内其他生态系统参数。同样,从人为活动影响区域的物理环境改变(这些相对来讲要容易预测),可以粗略地预测生态系统组分受到的影响。2)实验系统方法。建立实验系统并施加人为干扰,测定生态系统参数的变化,以此来预测实践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在美国已经应用中宇宙和微宇宙(应用小生态系统或实验室模拟生态系统进行实验的技术,根据实验生态系统大小不同可以分为中宇宙和微宇宙)实验系统来指导杀虫剂的使用。在鱼塘中加入杀虫剂,测定不同的化学药剂和沉积性化学物质对鱼类的影响。以实验的结果来预测杀虫剂的使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实验还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预测技术。建立实验系统往往代价很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得出有价值的结果;并且将高度受控的人工系统得出的结论应用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性是受到质疑的——自然环境中存在一系列非受控因素,生态反应很复杂;另外,小的人工实验很难模拟大尺度生态过程,各类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使得某一类型生态系统实验得出的结论难以推广到其他生态系统。3)模型预测。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生态系统(或生态

系统组分)对特定干扰的反应。模型可以预测生态系统的“正常情况”,并将预测值与观测值进行比较,推测生态系统在目前或未来的状态,或受到干扰后的状态。—8—生 物 学 通 报 2003年第38卷第9期1.5 评估 在决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生态代价要与其他因素(如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因而,生态影响评价得出的信息必须以与其他因素可比较的形式提供,评估过程则是完成这一任务。评估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针对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本身,评估人为活动影响的生态学意义。例如:评估某一物种种群大小因干扰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全球、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评估人为活动的生态后果。例如:预测种群大小的缩减是否会对国家针对某种生物的保护目标构成不可接受的损失。3)考虑生态影响的经济学代价。即考虑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变化会有多大的经济损失。4)与决策中的其他因素(以共同的相对标准)比较。1.6 减缓措施与替代方案 减缓措施包括任何能削弱负面影响的活动,不管是从来源上控制影响,还是控制生态系统组分使之不暴露于人为影响。减缓的效力决定了残留生态影响的显著性。替代方案是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替代方案的优缺点应该在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中给出。决策过程可以选择生态代价最小的方案。1.7 监测 可以对各个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监测,也可以用来判断1个国家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以下工作提供了基础:评价影响预测的正确性;评价减缓措施成功与否;查明现实情况与预测状态的差异;为执行补救措施提供可靠的背景信息;在减缓措施“失效”的情况下,决定何时执行其他应急措施;总体评价各种方法、程序和标准。2 生态影响评价中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人类主宰地球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外来种入侵,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土壤、水和空气受到污染,全球变暖,等等。这一切使得生物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未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因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维强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毫不过分的[4,6]。生态影响评价提供了一个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整合到人类经济行为中的工具[3,5]。2.1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理念纳入到生态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 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必须全面而详尽地给出预测。这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原则应该落实到生态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生态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考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在上图中给出。2.2 生态影响评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指导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为实践工作制定出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如下:

・在活动的选址与设计上尽可能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破坏后再行补救的作法要尽量避免・将EcIA应用到生态系统及景观水平,即,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而不只是在项目的临近地区,考虑多样性受到的影响・考虑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各个方面,不只考虑直接影响,还要考虑间接的和累计性的影响(如栖息地的丧失)・尽量保护栖息地的原有模式与连接状况,保证动物的迁徙路径以及原有的生态走廓不受影响,避免人为产生的生态屏障・人为活动临近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时留出缓冲区・尽量维持生态系统原有的水文学过程,必要时使用工程手段尽可能降低对水文学过程的影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保护遗传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多样性,并保护承载这种高水平多样性的环境过程)3 结语生态影响评价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原则纳入到人类经济行为中的一个工具。这一工具的有效性受到种种限制:生态学知识的欠缺、法律保障的不健全,等等。生态影响评价本身理论的成熟和技术的完善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完成。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一全人类面临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将这一工具开发好、利用好。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生态影响评价会有长足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1 VanclayFandBronsteinDA.

(

eds.)Environmentaland

socialimpactassessment.JohnWileyandSons,Chich2ester.1995. 2 陆书玉,栾胜基,朱坦.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TreweekJ.Ecologicalimpactassessment.BlackwellScience

Ltd.,London.1999. 4 Nation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ofChina.Chi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