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OPIC:: 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完善社区服务。(对于我国养老模式的探讨,应该分为城市养老模式和农村养老模式来分析。)还可以适当借鉴国外。。。。。。
CHAPTER ONE::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一,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1)兴办社区服务中心 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本地村委会成员担任,活动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和村集体筹集。社区服务中心的任务是组织搭建养老服务场所、购置养老器材、组织社区养老的日常工作、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等。 (2) 开展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具体来讲是对居住在自己家里,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做饭、洗衣、洗澡、理发、打扫卫生、购物、陪同上医院等服务项目。从事这种服务的工作人员,如果是社区服务中心雇佣的人员,则通过政府补贴和家庭能够承受的支出给予其一定的补偿,如果是社区志愿服务人员,则通过“储存时间”的方式记录在服务者的个人档案中,以供其年老后无偿获得养老服务。 (3) 开办社区托老所和老人院 开办托老所是为了解决农忙时节或家庭成员因事外出而得不到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短期的照护,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或几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社区老人院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小型院舍中,可以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构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在一起,这样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减少孤独感。 (4) 开展心理关怀活动 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要填补集中供养的空白,对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主要形式包括开展各种形式保健讲座传授养生之道,组织老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对独居的老人进行心理访谈等等,通过这些工作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促进和谐老年社区的建设。 二, 开展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1) 加大政府在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指引将关系到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鉴于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不易的困境,发展农村社区照顾养老的要求日益迫切。政府应在新农保试点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对农村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吸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早日创立更加符合农村社区特殊性要求的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建立符合农村的集休闲娱乐与生活照料为一体的老年之家,为社会养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村集体经济和管理水平保障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 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一般要求该地区具备发达的集体经济和比较成熟的社区管理运作机制,而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和基层管理水平低下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得集体养老难以推行。所以要开展新模式,一方面,需要想法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服务能力的基础。目前来看,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还得主要依靠村集体开办经营项目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或调动村民致富积极性并合理引导村民将部分资金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来提高集体管理能力。村民自治自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其在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水平、有效监督基层组织日常工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要继续以村民自治为基础,通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来提高集体管理水平和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开展。 (3) 宣传正确的养老观念,发挥村民之间的互助互济作用 鉴于我国当前农村养老的现状,要正确宣传养老方式的变化,引导老年人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自主养老(以参加新农保为例)和参与社区养老的意识。同时,农村基层组织要在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自觉探索社区内部老年服务提供的新模式,如低龄老人看顾和帮扶高龄老人制度、组织以农村青壮年妇女为主体的人力资源队伍等形式。如果是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帮助,并不能构成养老服务,但是一旦这种互相帮扶以一种契约或者是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就能够使这种帮扶形式在代际之间不断的传承下去,构成一种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这是一种维持老年人社会生活参与度的养老方式,在保证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与邻里亲朋良好互动,并持续角色扮演的情况下,帮助老年人顺利渡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CHAPTER TWO:: 城镇社区养老模式(较为完善许多)
(新华网相关报道及数据)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介绍,中国老龄化速度在逐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 经济发展伴随人口流动性增大,国内部分中小城市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身体日渐衰弱,如何让他们安度晚年成了目前许多年轻打工者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城镇社区养老模式出现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居家养老对于年纪过大、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们来说显然已经不具备条件,但养老院机构养老似乎又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因此,部分城市推出了养老新模式——社区养老。
“目前国内探索的主要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服务平台,委托服务实体经营运作。以廊坊广阳区为例,我们构建了三级服务平台,即区级中心、街道日间照料中心以及社区服务站。老人们白天可以来服务站活动,有什么需要也可以给服务站打电话,有人上门服务。”廊坊广阳区委城区工作部副部长王文广说。
记者来到社区服务站,下午5点左右,这里聚集了很多老人,打牌、聊天、做理疗格外热闹。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丁阳介绍,目前服务站依托于居委会,老人们活动的场地也是居委会的所在,政府主要是为老人们提供公益性服务,如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等。而与之合作的公司则为老人们提供订餐、助老服务员、保洁等收费类服务。
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牵手”民营企业共同服务城市养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除河北外,湖南、上海、深圳等地都出现类似的服务机构。
就廊坊市而言,服务老人的工作人员由企业聘请,而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前期帮助企业协调养老服务站场地、水暖电都采用居民使用价格收费、除前期投入80万外,还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运营补贴。同时,社区养老中心还配备了部分床位,方便经常出差的子女把行动不便的老人托管在这里。 为了让更多的老人们接受社区养老,广阳区政府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即对市区城镇户口、年满60周岁的低保和重点优抚对象以IC卡的方式每人每月发放60元的补贴。老人们可以用磁卡支付如理发、保洁、配餐、理疗等上门收费服务的费用。
记者离开服务中心时,71岁的李艳霞正在这里一边看人打牌,一边等着工作人员送餐。“儿女们都说我身体不好,已经不让我再做饭了。现在在家里打电话到服务中心订餐,在家里等也行,或者到这里取,总之不用做饭真是省了不少事儿。”她笑着说。 社区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和选择,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PS:::::::::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两种养老模式的乏力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面临挑战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1982年维也纳召开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时候,柯布里秘书长曾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养老模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指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家庭养老体现了社会资本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我国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体现出一种文化模式的特有的稳定性。在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既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单位。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老年人不仅以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生产技能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还作为一家之长还掌握着财权。因此在儒家孝文化和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迅疾的人口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相适应。这种挑战及来自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也来自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承受能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生活在家中的老人越来越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年轻人财力吃紧。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面临着买房难、看病难、人学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最终导致他们心力交瘁、不堪重负。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供养能力产生了挑战。随着我国}o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率下降,城市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增多。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大量的青年工作者或者变换工作、或者变换工作地点。工作的不稳定性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无法安定下来,虽然可能在经济上能给予老人一定的补助,但是却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再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子女照顾老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竞争俞发的激烈,年轻人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无瑕照顾父母。一方面,在工作中,他们要积极上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身。另一方面,回到家中,他们还要照顾孩子,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来说,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赡养老人、料理老人,显然是力不从心。
同时,还有来自现代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在竞争日益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