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姓 名 丁立
院 系 城环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1001
学 号 1055010104
指导教师 王国梁
答辩日期
成 绩
目录
一、山西转型发展所处困局
1.1经济发展凸显不足
1.2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解析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症结所在
2.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
2.2人民生活角度上
3. 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思路,紧抓转型发展机遇
3.1明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理念
3.2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遵循的原则
3.3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15
1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未来的一个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而山西省作为能源基地、中部省份和资源型地区,数十年发展的支点就是煤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山西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山西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叙述以煤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山西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转型发展的症结,探究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思维,新动力,新机制,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出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将成为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旋律。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转型发展 科学发展
2
Shanxi resource-based economy across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Part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posed five-year plan, a period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based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o achieve rapi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hanxi Province as an energy base, the central
provinces, and resource-based regions,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s
the fulcrum of coal,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hanxi
traditional extensive growth mode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Shanx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as an
economic pillar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faced in Shanxi o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ux of the analysis, to explore new ideas
in Shanxi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new
energy, new mechanisms, new paths and new models proposed is feasible
and work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will 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theme.
【Key Words】Resource-based regions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3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丁立 指导教师:王国梁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长期以来,作为全国重点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对全国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是,从多年发展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山西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差强人意,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在全国经济高速稳步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山西该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所处困局
(一)经济发展凸显不足
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总的状况来看,表现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缓慢,结构严重畸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低。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数据来看山西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上:在在效益和总量上都表现得很差,与时俱退。2013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12602.2亿元,排在全国第 21 位,4 年退了 5 位,仅占到全国2%左右。2013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达到 158亿美元,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0.4%;其出口额仅有80亿美元。2013 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 1
445.8 亿元,与2012年相比下降18.3%,实现利润 547.9 亿元,比2012年下降31.4%
产业结构上:畸形发展日益严重。201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18404.7亿元,煤炭、煤焦、冶金、火电四大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15042.2亿元,占据比例达到了 惊人的80%左右,全国都在叫我们“煤黑子” 。产业投资和发展畸形,特别在第二产业中,行业差距特别严重,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就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左右,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差距较大。在制造业中,若划分轻重工业,则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比例几乎达到1∶20,差距十分突出,而全国轻重工业之比是 71.4∶28.6,使得山西省现在很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的轻工业产品基本都得从省外调进,而重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发展受到限制。
人民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与其他省市距离在拉大。2013 年,山西人均GDP达到34813 元,折合5621美元,在全国排名第 17 位。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8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8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2.8%,农村居民家庭达到 37.1%。生活环境上,以煤炭为基础的山西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只有55%和73%,此外山西70%的河流断面受到污染,人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
(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特别针对于以煤炭为基础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非常弱小,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行业造成环境压力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相对低下。
产业持续发展空间不足。山西的四大传统产业基本都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情况,以煤炭产业来看,几年来的增长主要的是煤炭价格快速增长的结果,而不是产量同比增长的结果,产量已到 6 亿 t,平均价格已达到 500 多元 ( 2010 4 年),在2013—2014年煤炭市场陷入发展瓶颈,煤炭价格远远低于成本,煤炭产业发展空间已无多少。
新兴产业非常弱小,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力度弱。山西长期致力于发展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创新驱动体制不健全,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经济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重大挑战。
对外招商引资资金少,利用率不足。,山西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在对外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方面有了新突破。但是在全国来看,山西对于外资实际利用率很小,在中部六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一,与其周边相接的四个省份对比来看也处于末位。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仅以旅游业为例,2013年,全省接待海外旅客212.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客 2.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8.2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
2253.7亿元,旅游总收入 2305.4亿元,平均每接待一位游客收入很少,同时旅游产业链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发展也明显不足,大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社会环境差,财税负担大。2013 年全省GDP总量12602.2亿元,财政总收入 1 700.2亿元,财政收入与 GDP之比达到13.5%,不计中央财政分税,单省级财政税收收入 1135.5亿元计,就此一比例也达到了9%,企业同时还有其他的各类收费,资本投入相对减少,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企业监管体制松散,企业恶性竞争尤为严重,企业发展环境不良。
金融和资本市场组织不够,对资本市场利用不足。
山西省长期的过度资源索取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大,持续发展能力不够。传统型的四大支柱产业长期发展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持续发展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二、解析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症结所在
(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
1.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产业结构粗放、单一,经济发展过多倚重于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原因。
图1 2012年中部六省三次产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