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006年第3期
从2000年起,笔者一直试图从功能语言学角
度去探讨翻译问题。第一篇这方面的习作《功能语
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
验功能分析》(黄国文 2002a)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
,随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
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
期全文复印转载
(第122-128
页),也引起翻译界的专家和学者的注
意。此后,笔者还先后在《中国翻译》、《外语与翻
译》、《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语学院
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等学术刊物发表这方面的习作。根据这些年的习作
编写而成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于2006年8
月作为“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由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下面从研究范围、理论根据、
功能语篇分析、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所使用的语
料等五个方面谈谈该书的一些情况。
1. 关于研究范围
该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习作。我
国学者对英汉语对比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形
成大规模的研究队伍是在成立了“中国英汉语比
较研究会”(1994)以后(见刘重德 1994,杨自
俭2000、2002,杨自俭、李瑞华 1990,李瑞华
1996,罗选民2000)。英汉语比较涉及的面很广,
有语言本身(如: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的比
较,有文化方面的比较,还有涉及到翻译的比较,
当然还有语篇的比较。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
比分析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引人注目,我们手头
这方面的著作就有:彭宣维(2000),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胡曙中(1993),罗选民
等(2001)。彭宣维(2000)和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2001)的著作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如,
Halliday 1985,1994;Halliday &Hasan 1976)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和上述两书一样,《翻译研究的语言
学探索》的理论指导也是主要来自Halliday的系
统功能语言学,这个理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语
篇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据Halliday(1994:xv)
自己说,他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
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我在《语篇分析的理
论与实践》(黄国文2001a)一书中把系统功能语
言学的一些理论用于广告语篇分析。该书是从另
一个方面进行尝试,分析古诗(词)(该书所说的
古诗包括唐宋诗、宋词、元曲)的英译本。
因此,该书的研究范围也属于翻译研究。作
为一个学科,翻译涉及面很广,除了本体理论外,
还从语言学、哲学、文学、文艺批评、人类文化
学、认知科学、符号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
历史学、美学、逻辑学等学科吸收营养和精华,为
我所用。因此可以说,翻译学这块领地像是一个
胸怀宽广的母亲,有海纳百川的气魄。翻译学是
一门经验性的(Empirical)学科,有人把它当作
科学,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门艺术。无数优秀的
翻译家长期积累的丰富翻译经验和翻译方法,为
理论探索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多少年来,
翻译研究者不遗余力地试图建立一种可以被多数
人接受的翻译理论,目的之一是想摆脱传统的评
点式、随想式和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方法。早在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
中山大学 黄国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一书,主要谈五个方面的问题:该书的研究范围、理论根据、功能语篇分析、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所使用的语料。从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所涉及的一些因素和问题。关键词:翻译研究;功能语篇分析;古诗英译
作者简介:黄国文(1956-),男,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威尔士大学“功能语言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 Arts2006年9月第3期Sep.2006No.3
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2005)的资助。外语艺术教育研究36总第15期
1965年,Catford(1965)就试图用 Halliday的语
法思想来建立一个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模式,
他所说的“语境”(Context)和“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是源于Halliday及其老师、
伦敦学派的奠基人J.R. Firth的理论,这两个概念
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近
十多年来英国出版的关于语篇与翻译的论著(如:
Hatim & Mason 1990/2001,Bell 1991/2001,
Baker 1992/2000,Hatim & Mason 1997,Hatim
1998/2001,Munday 2001)可以看出,语篇分析
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而其
中最为突出的理论是来自Halliday(如:Halliday
1985,1994;Halliday &Hasan 1976)的系统功
能语言学。在这些以语篇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翻
译论著中,到处都可看到Halliday(1985,1994)
关于“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的论述,像“衔
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主位”
(Theme)这类概念是每本论著都会花大量篇幅来
讨论的。
比起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如英国、德国),我
国的翻译研究在采用语篇分析理论方面起步较晚,
这与我国其他学科的研究情况一样,是有历史原
因的。最近几年,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学术刊物
上有越来越多的论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翻译
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探讨,
也有实例操作。理论方面,除了论文外,还有一些
涉及语篇与翻译研究的论著问世,例如李运兴的
《语篇翻译引论》(2001)和萧立明的《新译学论
稿》(2001)。这些论著虽然还未能提出一个系统
的、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理论框架(这点与语篇
分析本身缺乏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模式有
关,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黄国文2001a:28),但它们对于翻译理
论的语篇语言学探讨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语篇与翻译的结合研究
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并已经做出了成绩。例如,
2001年12月10至14日我们举行了“系统功能语
法学术周”(主讲人是:James R. Martin,Mohsen
Ghadessy, 张德禄、张美芳、黄国文),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教师和研究
生,学术周的主题之一是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见戴凡、王振华2002)。我
们在语篇与翻译的研究方面也初步做了一些尝试
(如:张美芳、黄国文2002,黄国文、张美芳2003,
张美芳1999,2000,2001a,2001b,2002a,2002b,
2003,2004a,2004b,张美芳、柯飞 2001,黄国
文2002a,2002b,2002c,2002d,2002e,2002f,
2002g,2002h,2003a,2003b,2003c,2003d,
2004a,2004b,尚媛媛2001,2002,2003a,
2003b);我们的研究也已引起同行的注意(《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2.4:62-63)。正是在上面所说的
大环境和小环境下,我们于2002年7月24至26
日主办了“语篇与翻译”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
家(如Basil Hatim,Mona Baker,Christina
Schaffner)到会指导,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与
同行切磋,把这方面的研究提高一个层次。从
2000年起,我已有三位博士研究生(尚媛媛、李
发根、司显柱)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并已做出成绩(如,尚媛媛2001,2002,2003a,
2003b,2005;李发根2003,2004a,2004b,2004c,
2004d;李发根、张友香、李琪 2005;司显柱
2004a,2004b,2004c,2004 d,2005a,2005b,
2005c,2005d,2005e,2005h,2006a)。
正如笔者在“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研究”(黄国
文2005)中所说的那样,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
近年来发表了几篇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概念
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如:王东风 1998,
2005a, 2005b),是国内翻译界热心或有志把系统
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
(其他人包括中山大学的张美芳教授、清华大学的
罗选民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的司显柱教授、江西
师范大学的李发根教授、深圳大学的尚媛媛副教
授等)。
2. 该书的理论根据:功能语言学
如书名所示,该书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
索,主要讨论汉语古诗词英译分析的语言学途径。
理论基础主要是M.A.K. Halliday(如:Halliday
1985,1994;Halliday & Hasan 1976)的系统功372006年第3期
能语言学。书中的很多概念、观点、说法和分析方
法都是来自这个理论。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
学是一种普通的语言学理论,它的目的之一是为
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可用
来分析语言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任何单语或双语(或更多语码混合)的语篇;它当然也可
用来分析译本,但它不是为翻译研究而建立的理
论。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有两种概念,一指英
国翻译研究学派,这个学派以广义的功能语言学
理论(笔者称之为“大功能”)及韩礼德的系统功
能语言学(笔者称之为“小功能”)为研究的理论
基础,其代表人物包括Peter Newmark, Basil
Hatim, Ian Mason, Mona Baker,Christina
Schaffner和Jeremy Munday;一指德国功能翻译
理论学派,这个学派特别强调译文目的在翻译过
程中的作用,其主要人物包括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rmeer, Justa Holz-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该书的讨论与这两种概念没有直接关系。
3. 该书的重点:功能语篇分析
从文献上看,我国翻译界的学者在汉诗(尤
其是古典诗歌)英译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有些主
要是从事翻译实践,有些则主要对译文进行研究,
还有些人既做翻译又写评论文章。关于汉诗的英
译标准,也是见仁见智。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古
诗英译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评论,但大多数人主要
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角度出发,他们分析中
的主观成分较多,而且有些评论是随想式的、个
人经验式的。这种做法的利弊自有公论,该书不
作任何评论。关于古诗英译问题研究,国内翻译
学界名家如云,各位大家都有自己的高见(可参
见顾正阳2003,张保红2003,卓振英2003,穆诗
雄2004)。笔者对翻译研究不深,也无意对名家的
译作评头品足,而是试图从Halliday系统功能语
言学的角度提出我们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时
通过分析来检验这个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但由于该书是对诗歌的功能语篇分析,所以重点
在于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上,而没有从文学欣赏
角度去读诗、分析诗,这点要请大家原谅。从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的角度入手去解读古诗的英译,
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值得探讨;该书的分析是否
达到预定的目的,这要让读者去评判。
虽然该书的讨论属于古诗英译问题研究,但
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做法有些不同。国内很多人
在探讨古诗英译时都会提到“意美”、“音美”、“形
美”这些标准。对于这个译诗标准,有人表示赞
成,而有人则表示反对。从目前的情况看,翻译界
还没有普遍认可的古诗英译标准。笔者无意加入
这场关于“意美”、“音美”、“形美”的争论,因
而该书也尽量避免涉及“三美”问题。此外,很多
研究古诗英译的专家特别注重译文的音节和押韵
问题。较多见的做法是:汉语的7字一行的诗歌译
成英语的12个音节一行,5字一行的诗歌则译成
英语的8个音节,正负不得超过1个音节。在押韵
方面,通常采用的是英语的随韵(aabb)或交韵
(abab),不用抱韵。虽然译文的音节和押韵在衡
量译本时非常重要,但在该书中,我们基本不涉
及这方面的问题。
有人认为,古诗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传
达,也有人认为,对古诗的理解在于读者。由于读
者和译者的素养、背景和心境等的不同,对同一
语篇的理解和反应当然也不一样。此外,从事汉
语研究的人,在对一些词语的处理上不一定有从
事英汉语对比的人那么敏感。汪榕培(2001)曾
经谈到,他在翻译《诗经》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关关雎鸠”是一只鸟还是一群鸟,如果是一只鸟
的话究竟是雄鸟还是雌鸟,“关关”又究竟是什么
声音。据我们的观察,类似这种问题搞汉语研究
的人不一定会想到,也不一定会认真去探讨。如
果可以进一步“类比”的话,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在
古诗词翻译方面不一定会与从事语言分析的人想
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文学翻译研究中,语言学
的分析应该是会给研究者带来启示的。
要翻译好一首诗,首先要对它进行解读,揣
摸作者的意图,理解诗的含意,体会诗的意境,然
后才能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诗所要表达
的意义。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包括语篇的宏观结
构、小句、词组和单词)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
的语义和意境。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形黄国文: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