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辽东都司卫所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辽东都司卫所

内容提要本文对人们习惯以军事组织对待的明朝辽东都司及卫所进行分析后认为,除军事性质外,都司卫所还具地方行政职能。

在州县普遍改为卫所后,明朝并没有将辽东民户尽行编入军队,而是让民户继续其农、工、商、渔等各业。

都司及卫所实行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统治形式。

对于民户,都司卫所所施行的农业经营管理主要有四项:劝督农桑、征赋派役、管理农贸,赈灾救荒。

在军政合一体制下,辽东农业经济是在军政官员督耕、管理下,对保障边地社会安定,使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序化,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效益为军队驻防提供了粮饷,免于转输等中间损耗。

作者还指出,集军、政、财权于一体,失控会产生军阀割据。

在传统的边疆危机时期,只能慎重地、少量地使用于边地,不宜普遍地、长久地施行。

关键词:辽东都司卫所军政合一征税派赋农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明朝的都司(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皆为军事组织或军队编制,纯属军事活动的范畴。

其实,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可知,其时的都司、卫所,特别是辽东等九边的都司、卫所,除了具备军事性质之外,还兼有一般地方衙门的行政职能,就像内地的府、州、县各级政府一样,具有劝农课田、减灾济荒等责任,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的封建主义统治形式,它的存在,曾对关外的农业经济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洪武初年,明朝中央政府设置了定辽卫,旋即改为辽东都司,下设25个卫,卫下分别设千户所、百户所。

辽东都司或辽东镇之区域为古代幽州、营州之范围1,方圆数千里,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北自开原城,南到旅顺口。

在这一带,都指挥使司不仅是统军驻防,而且是以地为治,分疆辖土,全面管理辽东地区。

这样把前代的各个行政区——州、县一概划归都司,改称卫所。

明人述称:辽东为“形势之区也,历代以来皆郡县,我朝尽改置卫,而独于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2。

开始时还保留原来的行政区划,各州各县的名称未改,机构未变。

这分明是让都司来代管这些州县,而行使行政权力。

到了洪武“十年,革所属州县,设卫25,永乐七年,……复设安乐、自在二州”3。

即后来仅剩下两个纯行政区域——州,隶属于辽东都司4。

虽然普遍改州县为卫所,但不是把辽东所有的民户都编入军队,尽废原来的农、工、商、渔、学各业,而恰恰是保存旧业,继续施行此地过去州县衙门的________________1.王琼:《王晋溪槟敷奏》,卷1,辽东类。

2.许论:《许恭襄边镇论》,卷1,辽东。

3.魏焕:《巡辽总论》,卷1,辽东。

4.(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建置沿革。

规章,只不过是军事与行政特别是民政同为一体了,即由军队代理过去府以至州县衙门之事务,或代行其行政职能而已。

首先,辽东镇的人民是多数为民,少数为兵。

明嘉靖时,辽东全镇(包括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宁远卫、广宁前屯卫、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沈阳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东宁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屯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右卫共25个卫及安乐、自在两个州),总共有27.5155万户人1,每户以4口人计算,当有100多万人口,而其中编为官军者仅为9万名2,占不到全辽人口的1/10。

尽管有不少人家是被编为军户的,可实际上只有1-2人参军,其它家庭成员都是种地的农民或是操持各种技艺的手工业、商业劳动者。

并且,朝廷不允许有全家充伍而完全脱离耕稼的现象存在。

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诏兴州,营州(属辽东镇)、开平等卫军,全家在伍者,分房回籍。

天下各卫军营(依户)放一人为氓(民)”3。

在此地的矿民、盐民、渔民等各类民户中,农民为数最多。

嘉靖时,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4,按庞尚鹏:《庞中丞奏疏·辽东屯田》讲,成化后屯军尽改为操军,田土全归百姓耕种。

如此则当需10万户人耕种,在屯田上的农民起码有40多万人口。

屯田之外,又有民科田约300万亩,食其田利之农人也接近40万口。

其中有一部分人,分别是从山东及蒙古族、女真族来的垦田者。

由于辽东的农业人口多,农田面积广,所以在关东的地方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村问题成了其时影响颇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这就使得辽东都司及其所属卫所不得不把军事以外的行政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及其有关的农贸活动方面。

根据有关辽东镇的文献史料记载可知,该地的都司、卫所,除了组织军事活动、整饬社会秩序、处理民间词讼等职责之外,所进行的农村管理或农经督导事务主要有四项:劝督农桑、征赋派役、管理农贸、赈灾救荒。

一、劝督农桑。

明初洪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们负担),稳定政局,加强边防,极力倡导和推广军屯,特别强调在辽东等九边发展屯政。

并决定由国家负责解决牛犋和籽种问题,以为鼓励和支持。

农业的设备问题是其关键问题,其中耕牛供应一项则更为重要,它是封建社会包括明、清时期农村生产力的必要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性内函。

朱明政府施行的配备官牛的助屯措施,实在是切中要害(只可惜单靠官方的调拨还不能完全满足客观的需求)。

洪武末年时,军屯规模有了较大扩展,成效显著。

屯军由开始的1.8万人增加到4.54万余名,垦种屯田由起初的90万亩发展到了253万亩5。

建文帝时,朝廷又采纳黄福于辽阳广泛屯耕之请求,在辽东扩大屯垦,并遣人征牛于朝鲜,实力支农。

其时又依照朝廷的政策精神,“令各荒屯旷土,能自开垦者,悉蠲其赋”6。

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辽东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1.(嘉靖)《辽东志》,卷3,兵食志,武备。

2.庞尚鹏:《庞中丞奏疏》,卷2,辽东屯田。

3.谈迁:《国榷》,卷11,洪武三十一年。

4.(嘉靖)《辽东志》,卷3,财富。

5.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6月版),页25。

6.叶向高:《苍霞正续集》,卷1,屯政。

成绩进一步提高,产粮颇多,跃居九边各镇第一位。

丰年时,辽东镇的粮食自给(兵饷与民食)有余,往往以商品粮的形式输入山东。

辽东的农业发展是与当地军管部门的重农措施分不开的。

明代的辽东,号称沃野千里,土民以力农为业,耕稼为塞上特大之利,是关外军民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巩固东部边疆基本的物质基础。

所以上自都司下至卫所,无不讲求“劝农”。

从《广宁左屯等各卫填报军器城池公廨印信庙宇囚犯等各种事项》的两份文册中,可以看到,各卫皆有专管粮禾桑麻事务的官员,统称为屯田吏,或分别叫屯田百户、屯田千户、营田指挥等。

在该文册的填报呈文中,发现有以下一些类似的记载:“查得本卫关行管屯指挥韩辅,时常劝谕,但有荒田旷土,如令军余(操军以外的人)开垦,趁时布种,依限满日科征,并无抛荒,理合回报”1。

又如“关行管屯指挥徐卿,遇有荒田,就便设法召人开垦,趁时布种,候列限满日,计亩征科,理合回报”2。

并且,每年要由各卫的管印官、管屯官等人亲去各处勘踏农田,清丈地土,调查荒熟程度,组织人们佃种官田3。

自宣宗宣德时开始,因太监、豪绅等势要人物侵占屯田等,军屯逐渐废弛,故到成化以后,军屯之田率归农户,农业生产者全是农民了。

其时边地因有警报影响生产,再加上官府征收税粮过重,每亩高达1.2斗,使得在武宗正德年间,当地农民因赋役负担过重而无力垦种原额田土,有不少人逃到关内,关东地方出现了旷土,农业经济滑坡了。

此乃是明代辽东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少见的低潮。

对此,辽东都司予以全力整顿。

广招民人来辽定居、垦田,极力解决劳动力问题。

因为人是农业活动的进行者或操作者,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农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能动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的兴衰成亡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军管部门奏准朝廷,尽量优待耕者,使其人口集结,安心生产。

即“宽召种之令,人皆翕然,就耕之始,知有生民之乐”4。

所谓“宽召种之令”,则是讲少扰农人,轻徭薄赋。

如此方策,曾起到了疗贫扶弱的效果。

嘉靖年间,辽东已见富庶之像。

那时名宦庞尚鹏巡行其地,看到官勤政,民勤耕,获悉:该镇普遍向民户批垦,“查拨耕种”。

总的印象是:“耒耜遍野,则蓄积富饶。

军士折色而籴买供家,商人以盐粮报中规利,皆随在各足,不待远求”5 ,以至日用丰足,民生康乐。

为了保证辽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巩固东北边疆的繁荣富庶局面,都司、卫所互相配合,打击危害农业的地方豪霸和军中贪吏,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改善农村劳动环境。

各级军管部门在督促生产的同时,依照既定章程、法规,严行禁止和严励惩办“惑乱屯民”和私自“索要屯民米□豆银”等行为6,不断消除种种扰民伤农等弊端。

这对于稳定和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形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征赋派役。

辽东有数百万亩土地,又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芦荡,每年额征税粮36.49万石,额草377.04万多斤,鱼税银635两。

各种课税的征榷全由卫所承当。

其时各卫,有的是由千户官、百户官经征课税,也有的是特设税课司,专理赋税事宜,如辽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辽宁省档案馆等:《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沈书社,1985年6月版),页229、236、625~635。

2.3.《明代辽东档案汇编》,页229、236、625~635。

4.5.《庞中丞奏疏》,卷2,辽东屯田。

6.《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页665。

课司和广宁税课司就是专门经征和清查税务的1。

在辽东的档案材料中发现有正德十一年、十六年和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的有关卫所征税的3个文件,分别为《金州卫关于网户拖欠鱼课事呈文》、《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查勘复州卫委官征鱼课银弊端的宪牌》和《岫岩抚民通判清查定辽左中前后东宁五卫及安乐自在州各项钱粮收欠支用请册》2,皆为卫所清查呈报农业税目、税额的内容,卫所经理榷税,掌握当地财权已成明验。

在《辽东都司各州卫官员考核评语名册》中,讲到卫所官员能否尽职尽责的问题,征收赋税也是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用以衡量其官员之优劣的。

在上述文册里曾记有:广宁右卫官员“李勋,私自下乡,科索米、麦”;金州卫官员“姚勋,委收钱粮,查算欠明”;辽海卫官员“□□,征收官钱,需索利息”;复州卫官员“崔世武,委收粮食,多索斛斗尖”3。

都指挥司衙门对这些军官的税收问题或不良行为,皆分别给予惩处,这是因为农业税收工作的确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财政计划,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前途。

卫所官员既征税又派役,他们清查户口,审定贫富,依次将百姓编为9个等级——三等九则,酌量轻重派征徭役,分别力差、银差而征发。

当时农民承担的差徭主要有3种,第一,军事类的,如养军马、修边墙、制造兵械和军装、修筑火烟墩台、修军仓等。

第二,是服务于官衙的,如斗级、狱卒、典吏、书役、衙用工匠等力差;乡饮、酒礼、祭祀、庆贺、印刷历、济斋夫、帖文等银差。

这两类差役皆是农村人力、物力和金钱的单纯的付出,它是久成惯例的农经范畴的被动性耗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