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月月考 历史部分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 1.据《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介绍,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材料折射出的商业理念是 ①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顾客②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③客人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细致 ④要提高道德素质,公开进货渠道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体现出重视客户和服务质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体现出遵守诚信的商业理念,①②正确,③④材料无法体现。 2.鸦片战争中,清军统帅杨芳一面向朝廷不断报捷,一面又奏请与英国“先通商暂作羁縻”。道光皇帝却认为既然打了胜仗就不该再通商。这说明 A.杨芳已具备近代外交的观念 B.杨芳认为通商是解决中英争端的最终途径 C.道光帝视接受英国的通商要求为耻辱 D.道光帝认为通商无助于解决中英间的争端 【答案】C 考点:鸦片战争。杨芳在鸦片战争中谎报军情,皇帝信以为真,从皇帝的认识中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把通商看成屈辱的事情,认为胜利了就不需要再通商,故选C。 3.下表是某同学研究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史料 史论
一 (松江)“里媪(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部)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二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要会》卷八六) 上表中第二组的“史论”栏目最好应选填 ①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人获利丰厚 ②唐朝官员存在仗势从商业中获利现象 ③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中高级官吏经商 ④唐朝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唐代严禁官员,特别是中高级官员从事商品交易,就是因为防止与民争利,减少腐败的发生,故选D。①④项材料无法体现。 4.史学家洪业在研究杜甫生平时,根据杜甫41岁以后的诗常常提到妻儿,情深意切,证明杜甫成婚于41岁左右。有的学者据唐代元棋《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考证,杜甫成婚于31岁左右。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历史真实性 B.元棋的研究是第一手史料,其考证应当可信 - 2 -
C.孤证不立,洪业和元棋的研究都是不足为信 D.研究历史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仔细考辨 【答案】D 考点:文学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加工成份。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可用来参考历史,但不能成为判断的唯一依据,D项是正确态度。 5.20世纪初,有人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 “今日海内,有如下党派:曰变法党,专与阻变法者为仇;保皇党者,爱其能变法之君,舍君而外,皆其仇敌也;革命党者,恶其不能变法之政府也,欲破坏之,别立政府也;惟逐满党专与满人为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党实为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先锋 B.保皇党从本质上与变法党无异 C.革命党与变法党没有历史继承关系 D.逐满党在历史上无任何进步性 【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变法党”即维新派,“保皇党”即保皇派,“革命党”即革命派。维新派和保皇派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前者侧重变法改革,相对于革命而言,后者强调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相对于民主共和而言,B项正确。 6.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 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和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属于四大家族所代表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代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利益,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③正确。 7.下表反映译书结构的变化与下列哪一事件关系不密切 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类别 1860年—188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洋务运动 B.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义和团运动对西方近代科技采取的是抵制的态度,所以不可能去翻译西方著作,所以选D 8.科学运用经济数据和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方法。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类别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官僚资本 1.8 42.2 2.2 12 1.18 - 3 -
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 12.41 A.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 【答案】D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依据常识可知近代中国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而非1920—1936年,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艰难发展,并没有成为经济的主导,可以排除A、B、C,所以选D 9.据统计,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一80%的农业经营土地。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 % ,截至2012年12月底则达到 2 .7 亿亩。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A.都以增加农民收人为主要目的 B.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使本国的小农经济都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答案】B 考点:材料体现了中英两国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英国圈地运动以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为目的,所以A不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中国的土地流转是为了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0.以下是20世纪GO年代前后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部分新闻标题,其中解读正确的是 1959年8月3日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步伐 1959年11月8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60年4月22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7月1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2年11月25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3年8月17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9年3月31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越南女子传统服装)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的多样化趋势 C.世界走向现代化潮流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考点:全球化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发展,这体现出世界走向现(近)代化潮流,C项正确;B项的解读不全面;A、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1.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佛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①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②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④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A.①② B.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本题需要注意所处时间,即冷战时期,同时牛仔裤又是源于美国,结合所给选项一一对照,当时处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对西方东西普遍抵制,同时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缓慢,所以选C l2.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A.启继承禹的王位, “公天下”被“家大下”取代 B.19l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D.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 4 -
【答案】C 考点:史学常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按题干信息,历史意识包括事实本身,还包括人们有意识的记录,有意识的记录带有作者一定的主观色彩和评价,C项属于客观事实,ABD都带有一定的评价。
第II卷
13.(28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 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 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4分)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4 分)你赞成哪一种评价?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2分)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苏联共产党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依据材料四,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6分)
材料五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