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in the Theravada甯鉑Bo-Ning摘要(Abstract)本文概要地介紹了南傳上座部佛教內嵌的一套“臨床心理學”理論體系,並就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認知--行為治療”與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治療”之間的一部分異同點進行了分析對比。
目錄Chap 0. 引論Chap 1. 南傳上座部佛教簡介Chap 2.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構造心理學》--“名色分別”Chap 3.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實踐方法Chap 4.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為治療Chap 5.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Chap 6. 結論Chap 0. 引論從“茹毛飲血”的史前時代起,人類就已經被種種心理方面的不適所困擾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人類,所有和人類一樣具有思想、感知覺和意志的生命體們也都同樣能夠感受到種種心理方面的不適。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術語中,這類與人類一樣具有思想、感知覺和意志的生命體被通稱為“有情(satta)”。
[注0-1]對於那些對生命體的具體存在形態感興趣的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們(如自然科學工作者們)來說,在談到“有情”這個概念時會對諸如“‘有情’有哪幾種存在形式?”、“‘有情’的身體都是什麼樣的?”、“‘有情’生活在怎樣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裏?”、“‘有情’這一生是如何地渡過的?”等與“有情”的具體生活形態相關的、《昆蟲記》[注0-2]一類的問題感興趣。
[注0-3]但是佛陀本人顯然既不是法布里或勞倫茲[注0-4],也不是吳承恩[注0-5]或但丁[注0-6],他是一位富有慈悲喜的[注0-7]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偉大的智者和實踐者。
在“悉達多王子”的時代,佛陀就是一位深知人間疾苦,對煎熬於種種煩惱之中的民衆懷有真誠的悲心的,有“超一流”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年輕求道者。
在“沙門喬達摩”的時代,佛陀更像是一位為了給人類探索出一條徹底熄滅煩惱的道路而篳路藍縷,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心甘”的勇士。
儘管這位作為人類文明史中的偉大智者之一的佛陀已經在2500多年前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通過百折不撓的艱難實踐為人類開通的通向煩惱的徹底熄滅(涅槃)的道路至今還在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希望,而他藉助於長期而不懈的修行實踐獨立發現的宇宙人生的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真理--與“煩惱”的產生、發展、減損乃至滅盡的完整理論--至今仍然給予那些真正願意通過修行來達到“煩惱”的減損乃至滅盡的人們實質性的幫助。
從某種角度來說,建立在上述佛陀獨立發現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之上的佛陀的完整教法是足以與人類經過千萬年的經驗積累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理論媲美的。
正如自然科學理論為人類的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樣,佛陀的完整教法也為人類的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在心理科學--特別是臨床心理學(clinnical psychology)[注0-8]--方面,佛陀的完整教法也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起到應有的作用。
從目前的現代心理學界的基本狀況來看,絕大多數人對佛陀教法的瞭解很少而且很零碎,其中還包含了許多嚴重的誤解。
但是隨着心理學界和佛教界的有效溝通的增多,人們可能會驚喜地發現:產生與2500多年前的印度的叢林里的佛陀的教法竟然會是一個完整的臨床心理學理論,與現代心理學竟然有如此多的可以建立起有實際意義的溝通、交流、並建立起相互之間的理解的地方。
對於佛門弟子來說,這種有效的交流、溝通和理解能夠起到一定的驚醒作用,使得他們能夠重新發現並重新認識在千百年的世俗化歷程中逐漸蒙塵並被逐漸遺忘的佛陀所教導的實踐之法;對於現代心理學工作者們來說,這種交流、溝通和理解也能起到一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鑒作用。
在佛陀滅度2500多年之後,流傳在世界各地的佛教流派已經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Theravada)”三大語系。
本文介紹的就是內嵌在“南傳上座部佛教(Theravada)”中,作為臨床心理學中最有實效的治療方案的“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實踐方法的概況。
注:[注0-1]但在漢地常用的佛教術語中,這類生命體被冠以另外一個其含義相對來說比較模糊的名字--“衆生”。
後來,為了減少對佛教教義產生的某些不必要的誤解,漢地人也時常把這兩個名詞合在一起,稱之為“有情衆生”。
實際上,“有情”這個概念並不專屬於佛教,至少在距今2500多年的佛陀時代,在佛陀所應化的地區居住的人民就已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至少從上古的吠陀時期開始)內使用這個概念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逐漸出現了“無想天”的概念,開始允許“有情”能夠在生命的某個階段裏暫時性地停止一切心理活動(包括感知覺在內),這祗是“有情”這個概念的一個有限的拓展而已。
[注0-2]《昆蟲記》,英譯本為《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
由19世紀法國昆蟲學家法布里(J.H.C.Fabre)撰寫。
該書是一部從人類的角度客觀地觀察歐洲各種昆蟲的生活的完全寫實的作品,是世界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巨作。
[注0-3]至少,在佛陀的時代居住在佛陀所應化的地區裏的人民,從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就在試圖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依據他們的結論,“有情”一共有“胎生”、“卵生”、“濕生”及“化生”這四種存在形式,這四種形式的生命體各有各的具有特徵性的意義的生存環境。
雖然這些內容在2500多年來已經成為佛教文化圈中一種十分流行的“常識”性的、同時也是極易被各種懷着不同心態的人誤解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嚴格來說並不屬於佛教,與佛陀本人的在這方面的真實教法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的。
[注0-4]勞倫茲(K.Lorenze),20世紀奧地利動物學家,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
以研究動物的生活狀態著稱,代表作有《King Solomon's Ring》(中譯本為《所羅門王的指環》)等。
[注0-5]吳承恩,近代人認為他是神怪小說《西遊記》的作者。
[注0-6]但丁(Dante Alighieri),中世紀意大利詩人。
其代表作為《神曲》(《Divina Commedia》)等。
[注0-7]慈悲喜,佛教倡導的對待有情的三種最基本的“如理作意”方式。
“慈”,巴利語為Metta,其含義為“對有情(未來的幸福)的善意祝福”,英譯為Loving Kindness;“悲”,巴利語為Karu.na,其含義為“對有情(現在或未來的不幸)的同情與關愛”,英譯為“Compassion”;“喜”,巴利語為Mudi.ta,其含義為“對有情(現在的幸福)的随喜”,英譯為“Sympathy Joy”。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慈”、“悲”、“喜”被稱為“梵住”(巴利語為Brahma-Vihaara),並被譽為“世間法”的頂點。
在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為理論基礎的行為治療中,這三種“如理作意”的培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Gilligan在批評Kohlberg的“道德水平理論”時曾指出:應該把在“博愛”與“責任”的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素質作為道德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能像Kohlberg那樣,在定義“道德水平”時僅僅考慮與理性和社會成熟度相關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识。
但是Gilligan並沒有建立起與她所倡導的“博愛”與“責任”相應的一套比較明確的道德水平理論。
而在佛教中,2500多年來在這個方面的認識和定位一直是很清楚的。
[注0-8]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佛陀的教法內嵌的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的核心內容在現代心理學中相對應的部分主要包含在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應激管理(stress management)”相關的內容中,與“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和與“心理諮詢(theory of psychlogical counseling)”相關的內容也有一定的關係。
除此以外,佛陀的教法中還內嵌了一個完整而實用的“構造心理學(structural psychology)”理論系統。
chap 1. 南傳上座部佛教簡介在現存的三大語系佛教中,“南傳上座部佛教(Theravada)”這一名詞特指當前弘傳於南亞、東南亞地區[注1-1]的巴利語[注1-2]系佛教[注1-3]。
這個系統的佛教比較完整地繼承了根本佛教[注1-4]注重實踐的傳統,以從佛陀時代流傳下來的巴利語系三藏(ti-pi.taka)為修行的理論基礎,用佛陀本人所教導的種種對治煩惱的系統方法來指導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次第地斷除煩惱的宗教實踐。
公元五世紀初葉,南傳上座部佛教教團中出現了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師--覺音尊者(Buddhaghosa)。
在他的不朽著作《清淨道論》(Visudhimagga)[注1-5]中將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實踐方法做了完整而系統的整理、精煉和濃縮,並用提綱挈領、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其講授出來。
從此,後人們就能夠通過對《清淨道論》的系統學習來完整地掌握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理教義和實踐之法--包括作為本文的核心論題的內嵌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實踐之法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案”。
《清淨道論》的出現,從客觀上有機地整合了南傳上座部佛教教團內部出現的對其教理教義和實踐方法的個性化解讀,很有效地減少了由於觀念不同而導致的由教團內部產生的離心傾向,對於維持一個在認知和實踐方法方面基本上保持和合一味的教團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隨後的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沿着《清淨道論》所開闢的道路,後世的佛教行者們撰寫了許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為後學者們理解由《清淨道論》和巴利三藏及其義疏、注疏荷載的教理教義和實踐方法提供了進一步的方便。
在這些新出現的文獻中,最有代表意義的當屬十一世紀時阿耨樓陀尊者(Anuraddha)用巴利語撰寫的《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 Sa^ngaha) [注1-6],這部建立在《清淨道論》的基礎之上的短小而精煉的著作最終成為系統地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理教義和實踐方法的入門書,在緬甸系南傳上座部佛教發揚光大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注1-7],也為受過現代科學訓練的心理學工作者們發掘、學習內嵌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理教義和實踐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作為根本佛教的一個具體的傳承系統,南傳上座部佛教將通過“修行”來徹底地熄滅煩惱作為自己的宗教實踐的最終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傳上座部佛教與現代心理學有着相近的努力目標。
祗不過除了南傳上座部佛教與現代心理學在描述心理現象時使用的名相系統迥異[注1-8]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差異點:即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僅關注在當下如何解決煩惱,更關心如何通過長時期的不懈的努力來達到“煩惱的永遠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