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功效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功效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功效
[摘 要]本文叙述了农田防护林优化方面的五项最基本最适用的
优化技术要点及其功效,是对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总
结,可操作性强,对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
指导作用。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功效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
14-0124-01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可
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有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优化
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多年的系统的实
验研究,提出了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的优化技术,概括起来为以
下五个方面,即林带切根贴膜技术、以松改杨技术、网带结构优化
技术、林种布局优化技术及树种结构优化技术。现分别详述如下:
一、林带切根贴膜优化技术
1、技术要点
(1)切根沟的位置与标准
在田间地头有道路或磨犁地的林带一侧,切根沟设在距林带4~
4.5m处,无磨犁地的切根沟设在距林带1.5~2m处。沟深要求50~
60cm,沟宽要求40~50cm,靠近农田一侧沟壁与沟底垂直且平滑。
(2)塑料膜规格及贴膜要求
塑料膜规格以宽70cm,厚0.04mm为宜。塑料膜贴在靠近农田一
侧垂直平滑的沟壁上,并沿沟底折回10cm左右,回土填平后膜露
出地表面3~5cm。这样可防止由于回填土下沉后,根系再次沿地表
穿向田间这一不良后果。
(3)贴膜时间
以种完地到开铲前为最佳贴膜时间,此时土壤解冻深度基本够
用,且在当年农作物整个生育期都可充分发挥作用。在上冻前其它
时间也可进行。新植杨树林带栽后3~4a,树高5~7m时切根贴膜
为宜。
2、结果与效益
(1)在林带胁地范围内,切根贴膜技术可使粮豆平均增产
49.74%,公顷年均增产粮食1336.7kg,百粒重提高22.18%,地上
部生物量增加75.5%。
(2) 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0.04mm厚的塑料膜的有效
作用时间可达15年以上。
(3)切根贴膜技术可有效地阻止林带根系伸向田间与作物争夺
水分,是它护田增产的主要机理。
(4)在林带胁地范围内,切根贴膜可提高土壤含水率2.75个百
分点。
二、“以松改杨”优化技术
“以松改杨”是指采用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种更新杨树林带的
一种优化技术,是解决农防林更新换代,保持防护效益持续、高效
的有效方法,可使农田防护林的稳定性增加一倍,防护寿命延长2.8
倍。它有带内、带外及带间三种更新方式。
1、技术要点
(1)带内更新
在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杨树林带内,保留两个
边行,伐除中间1~数行杨树后,栽植1~2行樟子松或云杉的一种
更新方式,株行距2×3m。
(2)带外更新
在杨树林带外侧2m以外处,栽植樟子松或云杉林带的一种更新
方式,林带行数2行,株行距2×3m。
(3)带间更新
在两条平行林带中间,栽植一条新的樟子松或云杉林带,林带行
数1~2行,株行距2×3m。
2、结果及效益
上述三种林带优化更新技术,待更新林带具有防护效益时,即可
陆续伐除原来的杨树林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樟子松优化更新杨
树林带,当树龄达24年时可伐除原来的杨树林带,每伐除1km杨
树林带可减少占地和胁地4.6hm2。优化更新后,一世代防护年限可
延长35~50年,稳定性增加一倍。
三、网带结构优化技术
网带结构优化技术是针对网格大小超过500×500m的大网格而采
取的一种优化方式。林网是由林带构成,而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是
一定的,即迎风面不超过15h,背风面不超过35h。因此,林网过
大,林网内的农田就不可能全部被庇护,也就是说必须把大网格变
成小网格。
1、技术要点
在超过500×500m的大网格中间栽植一条针叶或针阔混交林带,
树种为樟子松、云杉和杨树,林带行数1~2行,株行距2×3m。这
样既延长了防护寿命,又提高了防护效益。
2、结果及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大网加带针阔结合,是实现网带结构优化的有效
措施,可提高防风效能5.8个百分点,既实现了网格全方位庇护,
同时又具有带间更新的作用。
四、林种布局优化技术
1、技术要点
农田防护林体系是由网、带、片构成的,平原农区中的片林多为
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其面积大,布局不尽合理。林种布局
优化就是要变大片用材林为小片丰产林,并且设置在主害风向上,
用以防护西南与西北主害风,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整体防护功
能。
2、结果及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林种布局优化,即变大片用材林为小片丰产
林,并合理分布,是实现用材林布局优化的有效措施。既可充分发
挥片林的防护作用,其背风面防护面达46h,平均降低风速35.2%;
又可实现林木速生丰产,多出木材,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树种结构优化技术
三北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农田防护林,树种较单一,多为
杨树,且林带多在四行以上,其占地多,胁地重,病虫害极易发生。
为解决树种单一而引起的一系列负作用,增强生物稳定性,采用树
种结构优化十分必要。
1、技术要点
调整针阔比例,增加针叶树如樟子松、云杉的比重,增加银中杨、
109柳等优良树种的比重,使树种多而精,使针阔比例调整到5∶5
左右,使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持续稳定。
2、结果及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树种结构优化,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
的占地多、胁地重的问题,有效地遏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在增强了
防护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农田防护林的持续稳定性。
作者简介
姜兆超(1978-),男,黑龙江甘南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
从事林业生产与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