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1年9月 
第27卷第5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Sept.,2011 

Vo1.27 No.5 

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胡建林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 对江苏地方民歌的起源、现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其广阔的前景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民歌; 功能;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1)05—0122—02 

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在生 
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 
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 
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民歌的社会功能 

1.教育与传承。民歌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 
的发展与变迁、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在我 
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许多长篇叙事诗、历史 
诗的民歌。在民问,劳动号子、田歌、猎歌、牧歌、渔 
歌、茶歌等或直接配合,或间接配合,发挥着它们协 
调劳动、鼓动干劲、减轻疲劳的作用。 
2.人生礼仪。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4个人 
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 
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 
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演唱民歌。 
4.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 
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演唱民歌。 
5.表达人民的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 
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 
度的反抗。 
二、江苏民歌主要特点 
江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 
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苏民歌婉转轻 

盈、含蓄细腻的风格,与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太 
湖美》《紫竹调》《拔根芦柴花》《杨柳青》《采红菱》 
《无锡景》《牧童》《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 
《姑苏风光》《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 
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绣荷包》等。 
江苏民歌按照区域大致可以分为3块地区: 
1.徐州一带——以五声为骨干,六声和七声运 
用较多。曲调接近北方。徐州流传的民歌,经音乐家 
们采录整理好的有近六百首之多。从曲调上徐州的 
民歌可分为小调类、号子类、读古文调类、读古诗调 
类和以戏曲与曲艺曲调填词类五种。从内容主题上 
分,则大约可分为生活、爱情、劳动生产、叫卖贸易、 
游乐、礼俗、革命历史民歌和历史(或小说戏剧)人 
物、故事类8种。 
生活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四季调》《借锅》《拾 
柴禾》《玉堂春》《小大按走娘家》等。 
爱情类民歌:主要作品有《想郎》《盼郎》《十二 
月探妹》《会情郎》等劳动生产类民歌。此类民歌主 
要有:《闹秋歌》《割韭黄》《搬运号子》《打夯号子》 
等。 
叫卖类民歌:这是商业促销和招徕顾客的一种 
重要方式,尤为小商贩所擅用。其主要作品《卖子》 
《卖药糖》《卖辣汤》《卖花生》《卖蚕豆》《卖麻花》 
《卖萝卜》《卖野鸭》。 

[收稿日期]2011—02—10 
[作者简介]胡建林(1970一),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122— 
游艺类民歌:此种民歌多流行于儿童的娱乐活 
动中,主要作品为:《放风筝》《绣花灯》《小豆芽》《小 
板凳》《抓豆子》《拾籽籽》《小麦粒》等。 
礼俗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小拜年》《敬酒歌》 
《送房歌》《哭调》。 
革命历史民歌。主要作品有:《毛主席爱人民》 
《送陈老总过微山湖》《不忘新四军》等。 2.苏、锡、常一带,也就是吴语区,运用五声音阶 较明显,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主干音也以级进音 为主。润腔丰富,装饰音多而细密,曲调的风格曲折 委婉,清新而流畅,圆润而细腻,是具有细致流畅艺 术特点的“里巷小曲”。在演唱江南民歌时一定要牢 牢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 柔中还明亮的原则,演唱一字多音等的曲调时,声音 尽可能要连成一线,不能唱得有棱有角,有些民歌加 上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例如用无锡方 言演唱《无锡景》《太湖美》,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 好风光》等原汁原味的民间小调式的歌曲,会让人仿 佛身临其境,听来回味无穷。 3.江淮一带的苏北平原区:以五声音阶加清角 或变宫的六声音阶运用较多。歌曲旋律较吴语地区 的较为朴素一些,有些旋律也较曲折丰满但不华丽, 曲调风格温婉秀丽而有爽朗泼辣。如《杨柳青》《拔 根芦柴花》《茉莉花》等都是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 三、江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1.传承发展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作为传 播文化的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 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 统,就会被其以教育自身的规律整理、归纳、重组,系 统化和体系化。 民间文化的教育传承,可以分为家庭教育传承、 社区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场馆教育传承。学校 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场所,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要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 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民间音乐,它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 加璀璨。 2.传承发展要走创新之路。(1)创新永远是文 艺和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茉莉花》是据苏北 民歌《鲜花调》加工改编而成的,《春江花月夜》《梁 祝》《牧童短笛》《思乡曲》等一些百听不厌的音乐作 
品,都是植根于民族音乐并通过发展创新才得以成 
功的。所以,只有在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 
新,才能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最有效的保护。提倡 
利用现代媒体做宣传,做好向导工作。经常播放优 
秀的民族音乐,使人们在不断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引起感情上的靠拢与融合,自 
觉地喜爱它、欣赏它、保护它。(2)演唱形式的翻新。 
创作内容的变换,或是新音乐元素的加入,只要是使 
民歌更好听了,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好看了,就会得到 
广大观众的认同。例如在传统民歌中揉进摇滚、电 
声、重金属、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唱出新的韵味。 
或者在传统民歌的个人独唱、男女对唱等形式的基 
础上,引进青春组合和摇滚乐队,进行全新演绎,使 
传统的民歌演唱充满青春气息和时代节拍。这些创 
新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的是把传统民 
歌进一步推向观众、推向市场的努力。 
3.传承与发展要多元化。一曲民歌,发展出一 
系列节日,为一个地方带来发展的机缘。在“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民歌唱得响亮,唱得红火。 
“民歌效应”带动着广西,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 
契机。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 
丽,有那么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唱的经典民歌,可 
以充分利用“民歌效应”带动江苏地方文化产业的发 
展。就像江苏民歌《茉莉花》带入载人火箭,在普契 
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的《茉莉花》动人的旋律是 
代表中国特点的特定旋律一样,让全世界都了解江 
苏,都会唱我们的歌。 

(责任编辑南 山) 


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