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4期 2012年4月 湖北j-,-.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32.No.4 April.2012.104~105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金 凯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06)
[内容提要]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新能力,与翻译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 通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因此,在发挥
译者的创造性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及其与“忠实性”的关系。
[关键词] 创造性;忠实性;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2)04—0104—02
随着译肯主体性及其地位的提高,“创造性”这一概念
在翻译研究中H益受到关注。传统的翻译研究并不鼓励译者 的创造性, 为它与文学翻泽重要标准之一“忠实”相矛盾,
这里,“忠实”通常被认为是原语文本(ST)与译语文本(TT)
在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对等。近年来,随着解构主义、阐释
学、接受美学等理沦和学科的兴起,翻译与创造性写作之间 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很多学者倾向于将翻译看成一种创造
行为。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 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与此同时,“忠实”
也被放到了-边,被迫让路给“更为包容和更为现实”的“创 造性叛逆”(沈明霞,2006:IV),但所谓的“创造性叛逆”
存一定程度卜支持 对ST的肆意修改。因此,“忠实”仅
仪被看作足一种并小太实Hj的翻译策略,只是一个幻影,“植 根_f‘翻泽是理想状况F的简单语言转换 这样一种错误的
假设之上”(H L)。笔者认为,忠实的翻译应当发挥译者的
创造性, 当从单纯地忠实十ST的语言要素转变为忠实于
ST的内祥和精神。
一、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 “创造忡”的定义有很多,例如,Duhrssen将“创造性” 定义为“把 和想法转换成一种新形式”(引自付瑛瑛
25)。“创造性”来源十“创造”,《现代汉语词典》将“创造” 定义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据此,翻译也可以被视作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译者用另 种 削哿译本创造了出来。在近来的解构主义、阐释学、
接受荚学等理论和学科的影响下,翻译被, ‘泛认为是一种创
造性的活动。Beylard—Ozeroff在1998年出版的《翻译策略
,创造性》(Translators Strategies and Creativity)一书中 将“创造性”定义为用新的方式组织现有观点,是一种解决
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涉及到大量的创造性,
为在翻洋过程中泽者需要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来 将原语文本中的现有观点组织成译语文本。况且,如果将原 义文l本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译语文本就是解决的
结果,相应地,翻译也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文学翻译中“ 遗性”的定义似乎比以上的定义要精确 些。方梦之在其《谆挚词典 中指 “创造性,,就是译者
[收稿日期]2012 02—20 , 的主体性。译者能自由选择原语文本,且不同的译者对同一 原语文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译者
的“创造性”体现在对原语文本的重新创造上,包括对文化
的移植,意象的重现,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及新词的确立。方
梦之将这里的“重新创造”解释为“当原语语言和译语语言
无法对等时译者运用非对等的方式来达到相似的效果”(方 梦之2004:11)。这一解释将“对等”一词作为标准来判定
这种重新创造是否合理或合适,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 “对等”指的是语言上的对等。而且这一定义中,“重新创造”
的目的是达到“相似的效果”,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忠实于译
语文本的功能,忠实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或译文对译文 读者的效果。笔者赞同译者应当忠实于译文的功能这一观 点,但是根据以上定义,还是很难确定译者该在什么时候什
么情况下才能发挥创造性,因为“对等”这一概念是有点模
糊的。笔者认为,“重新创造”何时都适用,冈为两种语言
之间绝对的对等并不存在,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更是如此。 方梦之先生的这一定义与Peter Newmark的观点有些类
似。Newmark认为,翻译中碰到原文中有奇怪的比喻或者 词汇空缺时等情况时,模仿起不到作用,这时就需要译者发
挥创造性。他认为,“翻译时选择越多范围越广,则译者越
要发挥更多的创造性”(Newmark,2006:9)。 与上述定义相比,笔者更倾向于谢天振教授的定义。他 把“创造性”定义为“译者运用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来接近
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引白:董明:153)。以上的这些 定义都印证了“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创 造性”却和近来研究得非常多的“创造性叛逆”(crea ̄ve
geason)一词有着很大不同。“创造性叛逆”由法国学者 Robe ̄Escarpit提出,指背叛了原文作者的一种特殊翻译行 为,这种背叛给了原语文本作者及其作品新的生命。他认为,
“创造性”是译者的主体行为,而“叛逆”是这种行为的结
果,两者密不可分,任何概念只要被表达了就是被背叛了。
受这一理论影响,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要把“忠实性”这一翻 译标准赶下神坛。他们的理由很充分:1.由于意思的不确
定性,“忠实”不可能实现;2.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导致
翻译者均是背叛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实性”和“创 第4期 金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105
造性”是一对天敌,两者之中必定需要一方妥协。
二、“创造性”Vs“忠实性” 笔者认为,“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排挤 “忠实性”的理由。“创造性叛逆”其实是译介学所研究的对
象,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其关注点“并不在译文是否忠实上”,“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
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曹明伦,2007:170)。谢天振教授在
其2009年的一次讲座中也曾表示,“创造性叛逆”是对翻译 中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并不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创
造性叛逆,而是让大家认识到翻译中存在不忠实的创造性叛
逆现象,并不是要取消忠实,且在引入一些非忠实的概念以
后,虽然或多或少颠覆了忠实,但这种颠覆不是彻底颠覆忠 实,而是颠覆了“唯一”这个词,也就是说,忠实不再是翻 译的唯一标准。谢教授还引用了coca cola的例子,认为如
果仅忠实地进行翻译,那么今天就看不到“可口可乐”这样
经典的妙译了。由此可见,谢教授虽然不排斥忠实(这一点 从他对“创造性”所下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他认为“创造
性”的目的是“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暗示着译者 还是要努力忠实于原作),但是他认为有时候还是不忠实为
好。笔者认为,虽然有时候经过了译者的主观努力造成了“叛
逆”的后果,以至于使译作在语言形式甚至风格上对原作不
那么忠实,但是如果译者忠实于译文的目的,这难道也不算
是“忠实性”的体现吗?文学翻译中,译语文本的目的通常 在于再现原语文本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忠实于原作的 精神应作为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
由此可见,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结为一个根本而敏感
的问题:译者应当忠实于什么? 三、译者应当忠实于什么 传统译论中,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应忠实于原作,或者更
确切地说,忠实于原文意思。然而原作的“意思”是很抽象
的概念,不容易把握,所以出现了忠实于具体的词汇和语言
结构的现象,以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等。随着翻译理论
和实践的发展,忠实不再是评价翻译的唯一标准。甚至还有 人提出要取消忠实,认为“忠实性”是谬误,太理想化。
显然,对于“忠实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对理解“创造性”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影响着实际翻译过程中所要 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说,在回答译者如何发挥创造性之
前,我们有必要理清并解决“忠实性”和“创造性”之间的 冲突。
许多中外学者都曾努力研究过试图找出“忠实性”的对 象,这也是翻译研究数百年来仍存在争议的敏感问题。在这
些研究中,最有成果的要数当代法国学者Amparo Hurtado
Albir,他对于“忠实性”的理解似乎能很好地解决“忠实 性”与“创造性”之间的矛盾。Albir认为,译者在翻译实 践中应当忠实于ST中的“意”(sens),而这个“意”是被
包裹在语言外衣下的稳定的核心,要评价译文是否符合这种
忠实性,则需要从三个方面的要素来考虑,即译者是否同时 忠实于以下三个要素:原文文本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 vouloirdire),译语语言,译文读者。然而,这三个要素
本身就是动态的,且受译者能动性、历史性以及译语文本的
功能的影响,“忠实性”中的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会随着不同的文本类型、文本目的、译语语言和原语文本所
处的时代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h 的“忠实性”概念与严 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错着异曲同工之处。 既然对于原文的忠实意味着忠于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
sens,不是忠实于原文中的词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在翻译 时专注于发挥其创造性而无需紧盯着原文的语言形式。然而
正如Albir的理论和“创造性”的定义中所暗示的那样,“创 造性”又受制于原语文本,受制于译者本身,译语文本的目
的,译语文本的读者和其他因素。 四、“忠实・眭”:对“创造性”来说是限制还是推动力 “创造性”的目的是为了忠于原文,忠实于译语语言和
译文读者,译者在翻译中很难同时达到所有目标,“忠实性”
确实对译者的“创造性”带来了诸多的限制。
“忠实性”也是译者“创造性”的推动力。其实,“创造
性”通常伴随着诸多限制而出现。有更多的限制和挑战才让 译者的创造性得以发挥。例如,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有着严
格的平仄韵律,但也无法阻挡许多如许渊冲先生那样的译者
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来。因此,“限制也是‘创造性’的主要
灵感来源”(姜倩等,2008:69)。正如Newmark指出的那
样,“选择越多、越广泛,就越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创造性”
(Newmark,2006:9)。由于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层面的 语言转换”,“文学层面的情感和意向表达”以及“文化层面
的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这就让译者“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或者走钢丝”(王向远,2004:43),文学翻译者就是要在这
些限制中寻求突破,获得自由。因此,“译者在克服和超越
这些困难时就涉及到了创造性”(同上)。 五、结论 显然,“创造性”与“忠实性”并不冲突,相反,两者
在理论上是紧密联系且可以和谐共存的。译者的创造性能使 译文生动丰富,更忠实于原文的精神,但在实践中,这种创
造性不是想发挥就能发挥的,而是受到译者自身的双语能
力、对原作的理解、翻译的目的以及各种规范等因素的限制
的。笔者主张在功能主义译论指导下有效发挥译者的创造 性。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Translation as Means or End—As Imitation or Creation”.About Translation【M】.a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Purposeful Acffv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 【4】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付瑛瑛.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牡丹亭》译本研究 [EB/OL].http:,/l0.15.61.247/kns50/index.aspx.2006. 【7】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沈明霞.文学翻译:从忠实到创造性叛逆【EB/OL]. http://10.15.61.247/kns50/index.aspx.2006. [9】沈苏儒.论信达雅一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8. 【1O】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许钧,等.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