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高等理科教 2005年第 4期 (总第 62期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X

张彩丽 刘瑞丽 (兰州大学 国际政治系 , 甘肃 兰州 730000

X 收稿日期 2004 — 08 — 18

作者简介 张彩丽 (1952 -女 , 陕西西安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外经济史、 中外经济政策研究 摘 要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为赴欧美、日本、苏联三种走向 ;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 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 思想的复杂过程。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 ,

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 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 走向欧美 , 原因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 19世纪 70年代 初形成。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 且其中管理、外 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

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留学教育 走向 学习内容 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819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走向及其原因

(一 1872年走向欧美,原因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

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被迫放弃 “天朝上国” 的至 尊观念 , 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 、 “师夷”的角色转换姿态。由于 洋务运动本身迫切需要一批外交人才和技术人才 , 曾国藩、 李鸿章接纳容闳的建 议 , 联名上奏清廷 , 于是才有从 1872年开的将 120名聪颖幼童分批逐年派往美国 留学之举 ,

从而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此后不久 , 洋务派为了培养组建近 代海军所需的军事人才 , 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 , 选派青年学生和下级军官赴 欧洲学习。据不完全统计 , 洋务派 1872~1896年派往留美、日、法、德、英等 国去学习军事技术、

自然科学等科目的幼童达 200多人。 这样 , 便形成了由洋务 派主持控制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

(二 1901年 :转向日本 , 原因 :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清政府教育结构的重大变革 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惊醒了中国人旷日持久的洋务梦 , 而且使朝野上下惊 奇地发现 ,

当初本来处于与中国类似处境的日本 , 在学习的道路上已经远远地跑 在了前面。于是 , 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产生了一个研究日本、学习日本 的热潮。 1896年御史杨深秀在奏章中首先提出 ,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 , 靠 的是留学教育手段和留学生。后来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 问题 , 并且指出 , 留学日本由于“路近费省”来去方便 , 而且文字和“情势风俗 相近” , 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样 , 一个留学日本的浪潮开始酝酿 形成。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后 , 由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被迫流亡西 安的清朝政府为了蒙蔽人民、保全自己 , 于 1901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实行变法 的上谕 , 其中包括改书院为学堂、废除了八股举士制度、命令各省选派留学生等 内容。教育结构的这种重大变革给传统教学秩序带来剧烈震荡 , 师 资、校舍、

费用都发生严重危机。以学费而言 , 当时“在中国国内学校就读的费用 , 有时甚

至可以足够作留学日本之用。 ” 在这种情况下 , 赴日本留学人数直线上升 , 短短几

年内 , 先后有数万学子潮涌日本。

(三 1911年 :留美风潮又起 , 原因 :美日争夺对中国精神上的扩张

留学浪潮席卷日本之际 , 美国国内已经有人为此而深感不安。在他们看来 , 中国向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对美国是不利的 , 不过 , 由于“美国在 30年以前 , 已 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国家来 , 并使这一潮流扩大” , 所以“我们现 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 , 而控制中国的发展 , 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 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 ”这种 “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就是 : “为了扩张精神 上的影响而花些钱” 。因为“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 ……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 , 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 [1]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利益方面的深思熟虑 , 美国国会即于 1908年通过一项议案 , 决定将其在军旗下获得的部分庚子赔款退 还给中国 , 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 , 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 1911年 , 作 为留美预科的清华学堂正式成立 , 从而又兴起了留美教育浪潮。

(四 “劳工神圣”价值观念下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几乎与此同时 , 一些曾在法国留过学的留学生根据自己节俭苦学的生活经 验,

并针对当时留学欧洲费用高昂的问题, 发起创立 “留法俭学会” 。 该会在 “改 良社会,首重教育”的教育旗帜下,以“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欲造成 新社会、新国民”为宗旨 , 竭力倡导去“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法国和西欧留学。 他们的主张不仅获得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的全力支持 , 而且也受到青年学生 的普遍欢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留法勤工俭学会”应运而生。 1916年 , 中法两国联合成立“华法教育会” ,在该会大力推动下,各种类型的留法勤工 俭学预备学校在各地纷纷成立。 与此同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苏联十月革命的 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当时, “劳工神圣”的 口号响彻全国, 工读主义的思潮风靡各地。 在这种历史潮流的推动下, 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亦走向高潮。

(五 20世纪 20年代中期 :定位于苏联 , 原因 :苏联用了最短的时间“自立于强国

之林”的成功启示

为了培养干部、 推动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 , 中共旅欧支部于 1923年开始从当

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 与此同时 , 孙中山在反对

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注意到苏联在短期内“自立于强国之林”的成功经验 , 遂产生 了改组国民党和中国革命要“以俄为师”的想法。孙中山逝世后 , 为了给新生的 广州国民政府和即将开始的北伐培养所急需的人才 , 当时担任广州国民政府高 级顾问的包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宣布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 , 并建议国 民党选派学生去中山大学学习。这个提议获得通过 , 并且成立了由谭延 、古应 芬、汪精卫组成选拔委员会。于是 , 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 国共两党党员 , 被派往苏联留学 , 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

二、中国近代留学学习内容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 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可以说 ,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几次浪潮和欧美、日本、苏联的三种走向 , 恰好反映了学习 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对于西方文化的技术、 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三个不同层面 所作的基本估价或价值判断。 早在 19世纪中叶 , 当西方文化以 “船坚炮利” 的面 目出现在东方、打开中国的大门时 , 不论是 19世纪 40、 50年代的“抵抗派”还 是 19世纪 60、 70年代的洋务派都深被震撼 , 于是 , 兴西学 , 选派留学生去学习西方 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样 , 在近代就有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救世主张和 “自 强以练兵为要 ,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治国方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酿成的第一 次出国赴欧美留学浪潮 , 尽管在学习对象上还别无选择 , 但是在学习内容上 , 却不 仅不能像同一时期的日本留学生那样 , 拥有可以通晓欧洲国体、政治、风俗人情 , 研究制度、文物、学术、技艺以及其他百科的选择自由 , 反而被严格地限制在以 军事知识、 军事技术为中心内容的机械、 造船、 开矿和舰船驾驶、 海军操练的狭 窄领域。 [3]

第二次留学浪潮 (转向日本 虽然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集团利益选择的影 响 ,

但却表现出一种急于成功的普遍追求。具体表现在 : (1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 由欧美而改为日本 , 这种转向除了所谓“路近费省”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 , 还有 一个原因就是 “力省效速” 。当时只看到西方文化经过日本人的挑选加工 , 去粗 存精 , 学起来便可以省力气见效快的一面 , 但是忘记了“直接从本家所得者 , 当远 较经重译得来之学问为靠得住” 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 (2在学习时效的处理上 , 当时的留日学生有一种热衷于速成教育的普遍倾向。 主要是由于以往时间损失的 焦虑 , 因而在留学生中普遍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而造成的。这又导致了即使是 向日本学习 , 也不乏未尝学问之味 , 则学业已成, 手持毕业证书, 洋洋而归国之途 地学生。 (3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 当时的确出现了一个以文科即以社会政治学说 为中心的自由选择的可喜局面。但是 , 由于清政府兴办新军和革命派反清斗争的 需要,学习军事依然是个热门。当时,人数最多的成城学校、振武学校、东斌学 堂等 , 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户山学校的预科学校。

到了民国初年 , 留美学生则很自然的把自己的使命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 留美学生的大多数当然选择了工程、农林、医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至于处在 留日、留美浪潮与以后的留苏浪潮之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 其实是由效仿日本 向师法苏俄的一个过渡。 与此同时, 这一运动又与留美运动构成了并列的双水分 流的局面。它在向西方学习的旗帜下偏重学习西方的科学实业以及一切有裨人

生,与有关社会之德智体育各种学科 , 而不事政法军备各科。不过 , 在当时国际国 内局势急剧变化的影响下, 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 , 留法浪潮

亦随之高涨起来。这时的“勤工俭学” , 早已超出了解决经费问题、寻找求学出 路的范围迅速发展为一种新的生活方、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改造人生的手段了。 显然 ,

这时的勤工俭学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场 所和实践模式。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 武装下 ,

留法的学子们认为 , 留日的东洋派提倡政治改革 , 拜金的留美派又努力制 造资本主义 , 东洋派已经在中国造成政治罪恶 , 留美派又将在中国造成资本罪恶 , 只有勤工俭学的学生们 , 才是中国未来的劳动阶级之中心人物 , 是为人类谋幸福的 社会中坚。 正因为这样 , 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遭受挫折难以为继的时候 , 其中许多 革命青年便很自然地转赴苏联了 , 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最重要的一环 , 无论是 起初在东方劳动大学还是后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 学生必须能挥毫以动员群众 , 运 剑以指挥战役 , 政工人员的训练必须是速成和讲实效的。依照这些考虑 , 莫斯科中 山大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俄语、 革命运动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 经济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以及军事学等必修课程 , 其中军事学是中山大学的 最有特色的课程之一。

三、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