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南京大学98文强水庆锋翁同龢是晚清中国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自26岁状元到1898年被慈禧撵出京城回到常熟的42年间,都在京师任要职,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师傅,刑部、户部的尚书,总理衙门的大臣,并且两入军机,授头品顶戴,这在汉族官僚中实属凤毛麟角。

他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被康有为赞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对他的是非功过,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翁同龢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文才出众、学养深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画家。

他的《瓶庐诗稿》是晚清的重要诗集。

其画“破墨枯毫任自然”。

其书法与道州(何绍基)、南园(钱泳)齐名,被誉为“乾嘉后第一人”。

另外,他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记的《翁文恭公日记》,下笔矜慎,言简意赅,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再政治方面“观微知著,同光两朝四十年大事粲然具备”称得上一部晚清社会政治的实录,一部缩微的近代史。

与《荒静居士日记》、《越缦堂日记》同为近代三大著名日记。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他占有一定的地位。

翁同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等主观条件以外。

还与他出身于名门,家世显赫,家学深厚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同治皇帝的师傅。

长兄同书,官至安徽巡抚……,这样的门第,在晚清汉族官僚中实属罕见。

不止如此,翁氏家族,自晚明至清末,科名仕宦历久不衰,曾著称于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翁家共出进士11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及举人25人;共有27人担任了知县以上的官职、其中2人担任过皇帝的授读师傅,2人官至大学士,3人在故世后得到皇帝的追谥。

两位状元中的一位就是翁同龢,他不仅是翁家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常熟的第一位状元,当时就名闻常熟了。

另一位状元是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

父子帝师,叔侄联魁,是晚清政坛的一段佳话。

同一个家族,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能保持荣耀,长盛不衰,本身就十分引人注目。

现拟就这一现象作初步的探析。

一、翁氏家族出现于江苏常熟,常熟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礼仪之城。

从先贤仲雍南下以来,这片土地产生了众多文化名人,有的还形成了家族文才群体。

姑且不论各领风骚的各种专门人才,明清两代仅以家族为中心的人才群体,就有翁氏家族、言氏家族、庞氏家族、瞿氏家族、严氏家族、蒋氏家族等多个。

其中以翁同龢所在的翁氏家族人才最多、影响最大。

常熟翁氏的始祖是翁景阳。

翁景阳原籍江苏长洲县相城里,明初迁至常熟的璇洲里村。

自此以后,翁景阳及其子孙在常熟孝悌力田,辛勤地开创自己的家业。

有意思的是,翁氏开始时的理想只是“微禄但能邀主簿,浊醪何惜请比邻?”①,就是说能做到县衙的秘书,领取微薄的薪水,可以请邻居饮着浊酒而不吝惜,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经过六、七代孜孜以求、兢兢业业的奋斗,到明末,翁氏家族已成为常熟地方上的诗书之家。

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当时翁氏一门有4人中了举人,2人考得了进士。

在科举时代,文人学士表现自己的才能,功成名就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这种观念,自宋代以来即已如此。

有宋人笔记云“每殿廷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

自崇政门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至有登屋而下瞰者。

”其时的洛阳人尹洙,意气横溢,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荣旋,献捷太庙,其荣不可及也。

”1588年,翁景阳的五世孙翁愈祥考中了万历开了翁氏一脉迁居常熟后在科举考试中中式的先河。

到了清代,翁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成绩更为突出。

在清代的267年时间里,翁家共出了20名举人,按同时代常熟整个地区共出了450名举人计算,翁氏一族的举人即占了清代整个常熟全部举人的二十三分之一强。

清代翁氏族人中首先考中进士的是翁长庸(顺治丁亥科,1647年),随后至1877年翁斌孙考中光绪丁丑科进士,翁家在清代共有9名进士,其中除了翁同龢翁曾源叔侄是一甲一名的状元外,还有一位一甲三名的探花翁叔元(康熙丙辰科,1617年)。

翁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功,在科举史上也不多见。

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翁氏家族具有浓厚的忠君报国思想, 也许还因为早年深受贫困的折磨,翁氏家族非常重视仕途,并且把出人头地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事实上,翁家不少人在科考得售后(极少数凭捐纳)以后,都奉派担任了地方官或京官。

据《常昭合志稿》记载,翁氏族人中担任过地方官的有翁应祥、翁懋祥、翁汉麟、翁长庸、翁需、翁嗣圣、翁与之、翁大中、翁是揆、翁是龙、翁缵祖、翁咸封、翁同书、翁同爵、翁曾纯、翁奎孙、翁炯孙;而担任过京官的则有翁宪祥、翁愈祥、翁叔元、翁是平、翁振翼、翁心存、翁同龢、翁曾源、翁曾荣、翁曾桂、翁曾翰、翁斌孙等。

他们中,职衔最低的为教谕、推官,职衔最高的则为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

其中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对翁氏后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咸封字子晋,号紫书,晚号潜虚。

这是翁家家道中落,渐转贫寒,“日食不继”,但翁咸封仍然秉承家风,刻苦攻读,钻研经训。

乾隆时期以举人授海州(今连云港)学政。

他为官清正廉洁。

海州为黄淮入海要冲,地脊民贫,灾害频年。

嘉、道年间,翁咸封曾五次奉檄赈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坐舟楫,冲风冒浪,前后救活灾民上万人。

海州文化落后,他亲手创建石室书院,捐办义学,编纂州志,凡对社稷民生有益之事“悉无不举”,因此深得当地士民的爱戴。

1808年(嘉庆十三年)翁咸封因病去世。

州民吁请入祀名宦祠。

向例,教谕从无祀名宦祠之例,“部议三驳,州民三请”。

1833年(道光十三年),终经江苏巡抚林则徐会同江苏学政廖鸿荃坚请,又经两江总督陶澍如实奏陈,道光帝顺应民情,答应了海州百姓的要求。

翁咸封的仕宦政绩,尤其是他的道德操守对子孙影响很大。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一生清正廉洁,翁同龢的清介自持,均与翁咸封的影响分不开。

翁同龢曾说,他虽未曾见过祖父长的模样,但对祖父的操守风仪,深怀景仰,心中早已“仪之”②。

他的政绩名声对其后辈仕途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同一个家族里,先后出现一二个方面大员或朝廷重臣,也许并不值得重视,但连续产生巡抚、尚书、大学士,就非同寻常了。

二、除了在科举仕途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以外,翁氏家族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面占有一席之地,翁氏家族在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出了不少的佼佼者。

翁氏家族中,诗赋文学之才甚多。

粗略算来,就有翁心传、翁同福、翁同龢、翁孺安、翁端恩等多人。

翁心传是翁心存的堂兄,生性倜傥不羁,为文作诗别具特色。

翁心存曾评论乃兄的诗文说:“吾兄之文,空灵超妙,弗可及也。

”③晚明诗苑有一种新奇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富有个性才华的女作家,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尤为集中。

不象以前李清照等女作家的出现只是个别的现象。

其中有名门淑女,也有青楼名妓。

其中就有象柳如氏、翁孺安这样有影响的作家。

翁孺安字静和,号素兰,生活于天启年间,是太常翁宪祥的女儿,幼即以诗著称,但却郁郁不得志。

《列朝诗集小传》说她“风流放诞,卒以杀身。

能书善华兰,谴诗二卷,又以嫁不得意,为《沤子》十六篇见志,读者悲之”。

她的诗集《素兰集》不幕古、不媚俗,富于生活气息。

《玉镜阳秋》说:“翁古诗多学长吉,虽时涉鹿毫,当其佳处,亦咄咄欲逼。

《新柳》一律,特有赋媚之致。

”也有论者谓其诗之质量,要高于本地有诗名的柳如是、席佩兰。

到了清代,翁家又出了一位女诗人翁端恩。

翁端恩,字璇华,是翁同龢的二姐,也是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的祖母,家学渊源,使她的诗坐别具风格。

《簪花阁集》是她的主要作品。

在晚明以后,那些女诗人的创作,并不完全依附于男性所主导的文学潮流,往往表现出个人特殊境遇中的特殊感受。

而以前的女作家,象李清照,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她们的作品是以当时的社会潮流相适应的,而潮流是由男性所发起的。

比如李清照的此,是与当时婉约词的盛行所同步的,她是夹杂在男性作家中间的佼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清照写的是男性作品。

所以晚明女诗人的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难得可贵了。

她们也许就是今天女性文学的萌芽吧。

她们的诗作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欣赏,并刊刻成书,广为流传也表明了晚明以后,在旧礼教的合理性遭到普遍怀疑的趋势下,女子的个性与才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宽容和重视。

翁同龢的诗作也很有名,是晚清诗坛的重要诗人。

他的诗作主要得自父兄的亲授,大体上是学习唐代诗人,风格“清超古隽,犹如春云出岫,秋水丽天,抉四始之源流”④给人以一种享受。

翁同龢七岁开始学习作诗,少即有诗名,“少壮才名第一流”。

他说:“余十三岁作元夕张宴夺昆仑关诗,有‘第一回圆月,奇切第一人’之句,颇为朋辈所传。

不过他早年的诗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音多古调”,喜用古词古字,一味追求对仗工韵,因此结构板滞,内容也因缺乏生活而显贫乏,价值不高。

从步入官场(1856年)到开缺回籍(1898年),是翁同龢诗作的中期。

这一时期,他的诗作不但数量多,仅现存所见就不下200多首,而且质量也很高。

这个时期他的诗作多写个人的从政生活。

除了大部分是歌功颂德,相互应酬唱和的作品以外,也有少数诗作为了抒发胸中不平之气,以诗明志,痛斥权奸误国,反对侵略,呼唤变法,反对因循守旧。

比如《秘魔岩石壁题宝竹坡诗后》就是这类诗中的重要一首。

诗作于中法战争后的第三年(1887年,光绪十三年),目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年、边疆危机日深,诗人的内心极为苦闷。

他在匹马单骑游览了西山八大处的证果司寺秘魔岩石窟,在诗人宝廷的石壁题诗后,即兴赋诗: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苍凉万古疏,悱恻五湖舟;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何时霜叶下,同醉万山秋。

全诗悲壮苍凉,充满了无限感慨,一股感时忧世的激情溢于言表,盼望能有第一流的才彦之士来拯救垂危的大清王朝。

这些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观点鲜明,思想性强,风格也高,是翁同龢诗中的上乘之作。

他的《戊戌五月十八日舟泊沪读》写到:一从割胶新议起,开堂筑室争纷拿;………………,………………;如何突出无道国,大类贪戾赢素家;摧残横舍毁像设,剪伐嘉树滋蓬麻。

痛斥德国强占山东半岛、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罪行。

这一时期,翁同龢也有一些作品记述自己早年的家世,回忆艰难困苦的岁月,及个人的感情生活。

如《咏菜糊涂》一诗,追忆了诗人少年时代的艰苦的生活情景,也反映了诗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贵品质。

开缺回籍直到去世(1904年),是翁同龢诗作的晚年阶段,这段时间,也是他隐居常熟虞山西麓鹁鸽峰的山居时期。

由于生活的变化,翁同龢的诗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冯煦和邵松年称翁同龢晚年诗作“怨悱不乱,深得小雅之旨”,“宏深淹博,笔有奇气,多与苏公(指苏东坡)相类”⑤其言虽未免过誉,但指出他的诗作从内容到风格的变化确是事实。

笔者认为,山居以后翁同龢由于境遇的大变化,内心极为痛苦,因此他的诗作大多用来“消愁破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少日挥毫气如虹,晚来憔悴卧江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