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和影响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作为我国税制改革重要举措在全国启动。我市国税部门按照总局要求,及时部署、加强宣传培训、采集相关信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营改增”政策在我市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营改增”纳税人行业分布情况 截至2015年4月末,我市共有1,563户纳税人纳入“营改增”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104户,占全部“营改增”户数的7%;小规模纳税人1,459户,占全部“营改增”户数的93%。涉及交通运输业354户、邮政业33户、电信业26户、部分现代服务业1150户。 二、“营改增”纳税人增值税收入情况 试点以来,我市累计实现“营改增”税收收入12,582万元,其中:2013年实现“营改增”税收收入2,073万元,2014年实现“营改增”税收收入7,261万元, 2015年1-4月份,试点行业“营改增”税收收入3,248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987万元、邮政业15万元、现代服务业1,269万元、电信业977万元。 三、“营改增”税收政策带来的影响 “营改增””是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为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经过近两年运行,“营改增”的影响逐渐显现。 (一) “营改增”制度,使企业税负明显降低 “营改增”实施以来,在原增值税税率基础上增设了两档税率,分别为11%、6%,相比营业税税率5%、3%有所提高。但营业税是以纳税人营业额为计税依据直接计算征收,不实行抵扣税款政策;而增值税实行的是价外税,实行环环抵扣,对纳税人购入的固定资产、办公用品、运输费用等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企业实际负担的应纳税额相比征收营业税会明显降低。2013年8月份实行“营改增”以来,我市共有104户纳入“营改增”范围的企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2013年8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共实现销售收入679,773万元,实现增值税12,582万元,综合税负1.85%,与原营业税税率5%或3%相比,税负明显下降,具体税负下降情况如下表:
“营改增”一般纳税人分行业税负统计表(万元) 行业明细 户数 应税收入 应纳增值税 增值税负 营业税率 税负变化 部分现代服务业 37 27254 469 1.72% 5.00% -3.28% 交通运输业 30 237590 2670 1.12% 3.00% -1.88% 邮政速递业 11 4323 87 2.01% 3.00% -0.99% 电信业 26 122360 2453 2.00% 3.00% -1.00% 合计 104 391527 5679 1.45% “营改增”的目的是消除重复征税,减轻纳税人税负,但也存在小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由于这些企业“营改增”前已经购买的运输车辆,不能在“营改增”运行以后抵扣;并且油料、办公用品以及维修劳务占总成本的比例不高。而税率由3%上调为11%后,部分企业购买货物和劳务取得的进项税,不能抵消因税率提高而增加的税收。同时,占据货运物流企业成本很大部分的通行费、路桥费、保险费等费用,目前还不能抵扣,也是增加税负的主要原因。另据统计,个别现代服务业企业如:白城市建筑设计院,因其主要投入为设计人员的智力,购入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少,实行“营改增”后税负明显增加,最高达15.4%。 (二)“营改增”制度,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向专业化转变 “营改增”的实施,使现代服务业进入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促使部分企业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和专业分工的优化。比较有规模的制造企业或者把公司内部的广告设计、产品研发等部门分立出去,单独成立公司,即完成本企业的设计、研发任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相比未分立之前,扩大了服务业务量,同时又可以让本企业增加抵扣税款。这样既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企业的设计、研发项目的标准,也可以为分立的企业提供商机,提高了设计、研发单位的积极性,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企业更加专注于产品质量,在提高产品效益上下功夫,各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上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三)“营改增”制度,促使财政收入增加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有所下降,使企业节省了资金,企业可以将节省的资金做为投资,用于更新设备、提高技术等方面,即让企业资金活化,又节省因贷款、融资等产生的相关费用,使一些中小型企业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的产值增加了,相应带来的是当地税收的增长。所以,从“营改增”制度的长远效应看,税收增长是必然趋势。例如:电信业纳入“营改增”后,吉林移动白城分公司适时完成移动4G网络的升级改造,由吉林省移动公司在全省范围投资近12亿元,统一采购移动通讯设备,产生大量进项税额,仅白城分公司购入设备取得进项税额就达189万元。该企业在当地按预征率已经缴纳713万元税款,相比缴纳营业税额略有降低。但从长远效益看,随着4G网络开通,移动数据、广播、视频等业务量随之增加,势必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由于收入额的增加税收也会随之增长。 同时“营改增”后,企业所得税理论上会比“营改增”前有所增加,例如:“营改增”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其固定资产原值相应缩小,计提折旧相应减少,即以同样价格购进固定资产,“营改增”后的折旧费要比“营改增”前缩小,导致计税所得额增加,所得税会有所增加。同时,由于增值税税负的减少,以增值税为计征依据的附税随之减少,造成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减少,也导致计税所得额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将有所增加。但由于试点时间较短,国税管辖所得税户较少,目前其增加所得税收入尚无法统计。 (四)“营改增”效应,带动社会就业岗位增多 “营改增”后消除了重复征税,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人员的 “大户”,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也能提供当前社会较为稀缺的 “白领”岗位,有助于缓解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创造出更多高中低就业新岗位。例如:大安市先达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大量出口速冻粘玉米,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季节性限制,出口订单签订以后就要向社会招用大量临时用工,受订单交货期限的限制,短时间很难招用大量务工人员,而且临时用工人员上岗时间难以保证,企业在管理临时用工上是个棘手的问题。“营改增”后该企业为了节省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将此项工作做为劳务服务需求,外包给劳务服务公司,与劳务服务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劳务服务公司因为用工比较固定,并且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可以达到该企业提出的标准,保证企业按时完成出口任务。这种模式既节省了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又为服务企业增加了业务量,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五、“营改增”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营改增”实施已近两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认清并设法解决。 (一)、部分试点企业税负过高成为制约改革的瓶颈。 目前“营改增”仍不彻底,许多行业尚未纳入试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增值税运行链条不完整、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的局限。比如一些高科技或技术型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为专业智力型,并且用于提供服务的成本投入不多,而取得的收入却很高,成本投入中占比重较大的工资薪酬不能抵扣进项税,导致营改增后较改革之前缴税大大增加,造成一些企业税负过高,以至于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税率设计不统一给企业提供了避税空间 “营改增”制度中,将物流企业根据业务特点分别设置了“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类应税服务项目,交通运输服务按照11%的税率,物流辅助服务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物流企业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实行供应链管理,开展一票到底、一站式服务。在实际经营中,各项物流业务上下关联,很难准确区分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项目。“营改增”后的物流业服务,被分割成两种应税服务项目适用两档税率,这不仅给税务机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了物流企业将高税率服务收入,计入低税率收入的机会,人为调节计税收入依据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三)、试点企业经营模式落后增加执法风险。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个别行业的特殊管理模式,造成与新制度不相适应,给税务机关执行政策带来风险。例如:白城市公路客运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是按照运管部门要求的营改增之前的模式,个体挂靠车辆的车籍信息不属于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对挂靠车辆收取票款一定比例管理费,剩余票款以现金形式反还给车主并以白条入帐。此种模式下客运公司收取管理费更应该属于营业税范畴,实际增值税纳税人应为挂靠车辆的车主。而挂靠车辆还按照制度改革前模式并未办理税务登记等手续,税务机关很难对其征收管理。如将客运企业做为纳税主体,客运公司票款收入应全额计算收入。而挂靠车辆由于车籍信息和所有权均不属于客运企业,其取得的进项税发票因为受票方名称不同不允许抵扣,客运企业税负将大幅提高;如将挂靠车辆做为纳税主体,按实际收入计算纳税,各车辆发车时间不同、运行线路不同等因素,会导致各车辆间纳税高低不同。由于客运企业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特殊性,税负的增加很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效应,税务机关在执行政策时即要落实政策还要减少不良影响,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执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