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心裁(80)桂枝茯苓丸

经方心裁(80)桂枝茯苓丸

经方心裁(80)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 【原文】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组成与用法】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份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功效】活血化瘀,消癥。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 2005年7月9日。陈某,女,47岁,末次月经5月10日来潮,现停经2个月未转,伴下腹痛,腰酸,头晕,目干涩。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多,色鲜红,夹血块,带下无殊,偶有阴痒,脸面部烘热,头颈出汗,纳可,寐宁,大便溏软,小便正常。月经史:17岁初潮,28~30天一潮,4~5天净。生育史:3-0-1-3,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9mm;性激素测定: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泌乳素、睾酮均在正常范围。有脂肪肝病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月经稀发。 治法:活血行经,佐以清肝。 丹参15g 丹皮10g 川牛膝30g 桃仁10g 郁金10g 泽兰10g 小胡麻10g 地鳖虫10g 扇叶铁线蕨15g 平地木15g 白蒺藜10g 赤芍15g,5剂。 二诊:2005年7月14日。月经未转,大便溏频,下腹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行经。 方剂: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6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水蛭10g 虻虫10g 茺蔚子10g 丹参20g 鸡血藤30g 川牛膝30g,5剂。 香连丸每次3g,每日3次吞服。 三诊:2005年7月18日。月经7月16日来潮,经色鲜红,转多2天,无血块,腰痛,头额、乳房微痛,舌脉如上。 治法:疏调气血。 方剂: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当归6g 川芎5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蔓荆子10g 茺蔚子10g,7剂。 2.经量过少 初诊:2007年3月26日。尹某,30岁,经量减少半年,是以往正常经量的一半,经色暗,3~4天净,偶伴小腹隐痛或阴部坠胀,月经周期规则,带下量偏多,色黄,纳可,二便正常。末次月经2月25日来潮。生育史:1-0-1-1,放置宫节育环。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旋覆花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0g 赤芍12g 丹皮10g 桃仁10g 旋覆花12g 葱14条 益母草20g 川牛膝20g 丹参15g,3剂。 二诊:2007年3月31日。月经于3月26日来潮,经量中等,3天之后经量减少,今将净,舌脉如上。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4剂。 3.痛经 初诊:2005年7月25日。胡某,33岁,痛经8年多,以往痛经程度较轻,自去年下半年起痛经逐渐加剧,发作时小腹部热敷后疼痛减轻。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色紫,经量偏少,夹血块,带下无殊,纳便正常。末次月经7月12日来潮。生育史:2-0-2-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舌淡红,苔中少,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三合诊右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粗糙触痛。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当归四逆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失笑散(《和剂局方》)。 桂枝6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当归9g 通草5g 细辛5g 炙甘草6g 大枣6个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7剂。 二诊:2005年8月3日。寐短,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琥珀4g,7剂。 三诊:2005年8月13日。寐已酣,月经8月10日来潮,痛经减轻,2天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四诊:2005年8月27日。偶有呛咳,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桔梗6g,14剂。 五诊:2005年9月10日。月经9月6日来潮,无痛经,经量较多,4天净,咳嗽未愈,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益肝肾,调经。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益母草12g 香附10g 阿胶(烊冲)10g 续断12g 浙贝10g 桔梗6g,5剂。 4.阴吹 初诊:1991年1月3日。胡某,32岁,阴吹3年,带下较多,色黄,两侧输卵管结扎术后4年,下腹疼痛2个月,尾骶部疼痛较剧,下坠感,大便秘结。月经周期规则,经量较多,一周净。末次月经12月15日来潮。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平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举痛压痛,右侧附件增厚压痛较著,左侧附件压痛轻,三合诊右侧子宫骶骨韧带触及粟粒大小痛性结节。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益肾。 方剂: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6g 茯苓10g 乌药9g 丹皮10g 桃仁10g 地鳖虫6g 蒲公英15g 红藤20g 制没药5g 延胡索10g 续断12g 杜仲10g,4剂。 二诊:1991年1月7日。阴吹消失。在继续治疗其他疾病的一个月中,未再发现阴吹复发。 5.癥瘕(卵巢囊肿) 初诊:1996年7月29日。吴某,30岁,1995年1月行左侧卵巢切除及右侧卵巢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皮样囊肿)。近来自觉右侧少腹发胀,腰坠。今日B超检查发现右侧附件见一53mm×85mm大小的囊性暗区。平时月经周期提早4~5天,经量多,半月方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充血,宫体平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轻压痛,右侧附件触及一直径6cm大小的囊性肿块,与子宫紧贴,压痛。左侧附件无殊。西医诊断:(1)右卵巢囊肿。(2)慢性盆腔炎。(3)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三七4g 皂角刺12g 夏枯草15g 桃仁10g 莪术10g 三棱10g 延胡索10gg 海藻15g 牡蛎20g 制乳香5g 制没药5g 荔枝核10g 败酱草20g 半枝莲15g,3剂,水煎后分两次口服兼保留灌肠。 二诊:1994年8月1日。末次月经7月30日来潮,经量少,经色暗红,无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行经散瘀。 方剂: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5g 茯苓10g 白芍10g 丹皮10g 桃仁10g 益母草20g 香附10g 丹参10g 延胡索10g 皂角刺10g 地鳖虫6g 莪术10g,3剂。 三诊:1994年8月5日。经水昨日净,腰下坠感,舌脉如上。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桂枝6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莪术10g 三棱10g 牡蛎30g 海藻15g 皂角刺12g 地鳖虫10g 夏枯草15g,5剂,水煎后分两次口服兼保留灌肠。 四诊:1994年8月9日。右少腹微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荔枝核10g、橘核10g,10剂,用法同上。 五诊:1994年8月21日。月经提早10天于8月19日来潮,经量中等,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半枝莲15g 夏枯草15g 皂角刺12g 牡蛎30g 海藻12g 浙贝10g 益母草12g 三棱10g 莪术10g 紫草15g 败酱草15g 贯众15g,3剂。 六诊:1994年8月27日。经水已净,经B超检查:右侧卵巢囊肿已经消失。 6.癥瘕(卵巢巧克力囊肿) 初诊:1999年8月30日。孙某,28岁,下腹疼痛,肛门下坠感2年。白带不多,月经量多,有血块,4天净。放置宫内节育环。B超检查提示:子宫后位,宫体5.3cm×4.5cm×5.3cm,内部光点细匀,宫内见节育环强回声。宫底见0.6cm×0.6cm囊性暗区,囊壁光滑、规则,左侧卵巢见一4.3cm×3.3cm×4.5cm和2.6cm×2.6cm×2.3cm囊性暗区,囊壁规则,毛糙,前者内见光点及条索状回声增强光带,右侧附件无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压痛,左侧附件触及一直径6cm大小的囊性肿块,压痛,右侧附件无殊。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2)慢性盆腔炎。(3)慢性子宫颈炎。(4)子宫肌层囊肿。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癥。 方剂:消癥汤(经验方)加味。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夏枯草15g 皂角刺12g 牡蛎30g 海藻20g 三棱10g 莪术10g 荔枝核12g 橘核12g 石见穿30g 制乳香4g 制没药4g 山楂15g 鸡内金6g,3剂。 桂枝茯苓丸每次3粒,每日3次吞服。 二诊:1999年9月7日。下腹疼痛消失,肛门下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生黄芪15g、升麻6g,5剂。 桂枝茯苓丸每次3粒,每日3次吞服。 此后大便溏软时,加神曲10g、山楂12g;大便秘结时,加虎杖15g,改桂枝茯苓丸为大黄zaozi001虫丸吞服,先后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