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内部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摘要】学业不良是指智力正常,学业成绩尚达不到某种既定标准的学习结果。
影响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低、缺乏学习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归因不合理。
改变学业不良的教育对策有: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教学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制定帮扶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不良内部因素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时代,正在向普及化靠近。
大学生的数量多了,质量也有一些变化。
在一些高等院校,因学生学业不良而降级或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调查发现,近年来高校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的0.75%,即每年有16万人退学,其中因学业困难而退学的人数所占比例很大。
2015年佛山一高校招生办在微信公众号上公示了一份处罚名单,14名学生因为在校期间“挂科”太多,被予以退学,另外有59名学生予以留级处理警告。
2015年,广州一高校有20名本科生因学习成绩差达到退学条件,根据该校本科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对该20名学生予以退学。
2016年,浙江某高校因学分未达到规定要求有59人被留级,占该校总人数的0.65%。
大学曾是莘莘学子奋斗的目标,能考进大学说明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当时还是不错的,可是进入大学后,有些同学的人生轨迹却开始发生变化了,他们迷惘,无所事事,或浑浑噩噩,或沉溺网络,导致部分课程无法通过,轻者补考或重修,重者留级或退学。
是什么导致这些曾经优秀学子变成了学业不良学生呢?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作者试图找寻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内部因素,以期对他们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学业不良的困境。
一、学业不良的界定与学业不良相关的概念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许多教师与家长把学业不良学生称为“差生”或“后进生”。
目前在研究与教育界比较常用的名称有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学习成就低下等。
关于学业不良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则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和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1]。
钟启泉认为对“学业不良”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界定把未达到基本标准者谓之学业不良,所谓的基本标准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第二种界定把低学力谓之学业不良,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学力得分;第三种定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滞为学业不良[2]。
杨心德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3]。
吴增强对“学习困难学生”作如下界定:学习困难学生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4]。
借鉴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业不良不同的定义,本文将大学生的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为:学业不良是指智力正常,学业成绩尚达不到某种既定标准,是对某一时刻的成绩结果所作的事实判断,这个成绩结果是暂时的、可逆的。
二、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内部影响因素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而言,可以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去探究学业不良的原因,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找学业不良的原因,或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去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
陈国鹏等研究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定量影响,结果发现,学业不良者的智力因素水平、非智力因素水平均低于学优者,而就学业*浙江省2017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7SCG288)不良生内部来说,他们学业成就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不显著。
也就是说,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别[5]。
学生自身因素是引起学业不良的直接原因和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其他因素必然地通过这一因素直接或间接产生作用。
所以学生自身因素在学业不良的产生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根据众多学者关于学业不良的研究成果和本人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低、缺乏学习兴趣、自控能力差和不合理归因等。
(一)成就动机低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
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就动机明显低于学业优秀学生。
学业不良学生只追求较低的学习目标,认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安于现状,不能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得过且过。
进入大学以前,他们都有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考大学。
为了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大家争分夺秒,努力拼搏。
进入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还未确立。
于是有些同学松懈了,以为上了大学不用努力学习也可以轻轻松松通过课程考核。
结果发现大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混”,期末考试多门课程亮起“红灯”。
(二)学习兴趣缺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怀有浓厚的兴趣,其学习积极性也会较高。
相反,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会丧失学习积极性。
在本人访谈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业不良学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问及为什么不喜欢还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学生表示“父母希望我读现在的专业”、“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
有些大学生虽然在填写志愿时目标非常明确,学校专业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但在录取过程中因为服从调剂而被录取到个人不喜欢的高校或不喜欢专业,内心总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
(三)自我控制能力差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环境较为宽松。
大学生从一个饱受约束的环境里突然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宽松的环境里,没有中间的过度,他们有点不知所措。
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和老师的管束,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他们对大学里很多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面对外界的诱惑能否抵抗得住很关键。
自制力好的同学能抗拒诱惑,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懂得取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同学,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将大把大把的自由时间用于娱乐,甚至会旷课、逃课去玩乐,出现了学业不良也在意料之中。
(四)归因不合理归因风格往往表明了一个主体对他所取得的成就或遭受的失败挫折的态度和看法,即是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主观努力等内部因素,还是归因于运气、外来帮助或事情的难度等其它外部因素。
在一些归因研究中人们发现学业不良生很少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对学业失败则往往归因于自我能力不足或缺乏努力,因此容易感到内疚和自卑,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经常体验学业上的失败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行,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坏。
三、教育对策针对大学生学业不良产生的内部因素,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从外部施力,从而使内因发生变化,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一)培养专业兴趣新生入学之初,高校都会进行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和专业介绍、学习方法、就业方向等等,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但是,入学教育的形式和模式还有待改进。
许多高校的入学教育集中在入校后的一个月,主要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完成,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入学教育的短暂性和单一性,建议建立长效而系统的专业教育机制。
如长期聘请本专业知名学者、优秀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报告,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新老生座谈、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发展前景、有效地激发其专业兴趣。
通过见习、实习等,使学生逐步深入接触本专业,增加对专业的喜爱度。
(二)激发学习动机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志”就是我们追求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了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这便形成了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对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他们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
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另一个目标的开始。
到了大学,学子们又要去寻找新的学习目标,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习注入新的动力。
高校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要求,确立学习目标。
很多高校给大一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知道自己适合干、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懂得自身现状与未来需求的差距,有清晰的职业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加强教学管理人都有惰性,外界的管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惰性。
学业不良学生一般都有旷课行为。
调查发现,从课堂出勤情况看,学业不良的学生中有80.5%经常缺勤,其中16.9%缺勤现象尤为严重[6]。
对于出现旷课、迟到、早退、沉迷网络等情况的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尽早了解、排查、知晓。
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点名或者是当堂测验的方式,一旦发现有迹象的同学要与学生进行沟通。
同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并规定如果学生缺课达到一定比例的,将不具备参加考试的资格。
将经常缺课学生反馈给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管理者,共同监督此类学生,尽早遏制其学业懈怠的态势。
考试时要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应及时从严处理,不要让学生存在侥幸过关心理,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密切家校沟通学业不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远离了父母的监管,很容易放松学习。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联系,通力合作,共同监督。
针对学业不良学生,学校可以在每学期结束后寄送考试成绩单和学业预警告知书,告知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如实反映其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密切,也最了解孩子,也最能起到监管的作用。
有些家长到孩子面临退学时才知晓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显然是缺乏家校沟通导致。
当学生出现学业不良的苗头就应立即告知家长,以便及时共同采取措施遏制态势的进一步恶化。
(五)制定帮扶措施学习不良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
因为它与智力落后、感官损伤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7]。
针对学业不良学生,还需要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提高学习成绩。
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帮扶一般包括2个方面: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业不良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二是由思想素质好、成绩优秀的党员同学帮扶学业不良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即固定1名优秀学生帮扶1名学业不良学生。
由该生带领学业不良学生上课、自习,辅导课程内容,传授学习方法等,同时要负责督促学业不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帮扶效果好的要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1]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2] 钟启泉.“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J].华东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69-77.[3]杨心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育对策[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2):1-6.[4]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5]陈国鹏.学习不良学生的智商、个性和自我概念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732-733.[6]崔洪成,秦琴,裴孝金.大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0):171-172.[7]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教育研究[J].2001,(5):31-32.The 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bnormalityAbstract: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normal intellige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still not up to a certain standard of learning results. The in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males are: low achievement motivation, lacking of learning interest, poor self-control ability, unreasonable attributable. These education strategies can change college students in poor school :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interests,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strengthe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closing home school communication, developing help measur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Inadequate, Internal Factors,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