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相关治疗对策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相关治疗对策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相关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
2019-03-27T13:42:26.6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 作者: 亢昕 汪芹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孤独感、寂寞感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的精神情况也
逐渐表现出了各种问题,临床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社会、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精神疾病病耻感
情况尤为明显,影响了临床中患者的治疗。本文就从精神动力学方面对患者的精神疾病病耻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亢昕 汪芹

(石河子绿洲医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孤独感、寂寞感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
的精神情况也逐渐表现出了各种问题,临床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社会、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精
神疾病病耻感情况尤为明显,影响了临床中患者的治疗。本文就从精神动力学方面对患者的精神疾病病耻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
的治疗对策。

【关键词】精神疾病;病耻感;精神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126-02

引言

精神疾病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并且随着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的增加,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而实际上,在临床中给予一定的治疗和护理,是能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控制或者减轻,但是由于部分患者
存在病耻感的原因,导致部分患者不愿意让人知道自身疾病情况,也不愿意来院进行检查,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了不可预期的后

[1]。本文就对临床中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出现的精神动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就患者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1.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
1.1
个体歧视

从精神动力学方面来说,人的意识是由潜意识以及显意识两方面组成的,在临床研究中认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主要是由
人的显意识加以控制的,但是潜意识也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在显意识方面较难说明的问题,往往能够从潜意识方面
找到真正的原因
[2]。在精神动力学的研究中,歧视就是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精神动力学中,我们一般认为歧视指的是歧视者存在
主动或者被动与被歧视者拉开距离的行为,而在精神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该情况发生的较为明显,因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大部分正
常人群都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恐惧心理,进而在潜意识中出现了逃避的行为,也就导致了歧视情况的出现。因为在一般人员的认知中认为
精神病人满足了
“危险”定义的三个条件:①对广义上的“生”(包括生命、生产资料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②这种危险在实际上是难以
凭借个体自身的能力加以控制的;③自身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将会影响危险的严重程度。因此在社会中,正常人群往往会对精神疾病患者
保持距离,进而产生歧视感,影响病人自身的感受,导致其出现病耻感
[3]。
1.2
社会歧视

人是群居的生物,在长期的发展和学习中,人类逐渐将群居作为了躲避、防范危险的主要手段,因此处理个体意识外,集体意
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敬而远之:在社会的广泛认知之中,依旧将精神疾病患者作为一种明显的危险源来看待,为了保证自身的安
全,大多数人会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当该行为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圈子时,就会出现一种集体敬而远之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孤立的
情况,而这种孤立感则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控制和倾诉的恐惧感,增加患者的压力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患者就会自觉或者不
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疾病,也就是其会出现病耻感;②贬低和歧视:除了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与危险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降低危险对自身
的影响之外,也有集体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也就是歧视和贬低,在该行为中,集体为危险源打上了一定的标记,使得周围人群能够意
识到其存在的危险,而为了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就是采取贬低和歧视的态度,对危险源采取抗拒的态度,促使危险源主动远离自身,而
这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就会导致其出现明显的压力感,害怕被发现,被他人歧视,导致病耻感出现。
1.3
病耻感

病耻感,其英文为stigma,在拉丁文以及希腊语的词根中,均存在烙印的含义,在先到晋升动力学中,我们将精神疾病患者出
现的病耻感,理解为一种由于歧视而产生的
“投射性认同”,我们认为在社会中公众是该“投射性认同”的主体,而其所采取的歧视态度实质上
是一种对于危险的恐惧,一种对于无法控制的危险对象的恐惧,而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降低该恐惧,人们就会尝试通过一个想象的过程
以进行防御,强行使得自身的内部世界能够进入外部世界,进而内化这一客体,也就是将自身的恐惧感投射到产生危险的来源,而通过了
解该客体的反应,人们将会根据其发应对其进行进一步内化,从而间接的接受该种恐惧,在社会中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表现即为明显的歧
视,而患者所作出的反应就是病耻感,意味着该投射对患者造成了影响,使得其作为一种危险因素从绝对不可控制转变为了相对不可控
制。
2.
治疗对策
2.1
教育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是由自身与公众所导致的,而该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低于疾病的认识程度较低所导致
的,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使得公众和患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疾病的实际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对患者的歧视,减轻患者的
压力。
2.2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临床中针对患者的情况,要告知患者社会中歧视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中将其消除,作为
患者不应该出现逃避现实以及对社会抱有过高的期望等心理,应当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的情况。
2.3
坚持对患者进行治疗

医院方面要对患者的治疗抱有信心,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并且叮嘱患者坚持进行治疗,定时来院进行
检查,控制好其情况,降低其对周围的影响,保证患者自信,降低其对周围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茂生,邬志美.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83-387.
[2]
梁祖光,李大连,陈婷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病耻感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13):2008-2010.
[3]
李昱,付艳梅.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歧视感、病耻感情况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3):501-5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