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关系

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关系

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关系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3年12月21日 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关系 摘要:随着畜牧生产的快速发展,畜牧生产和动物福利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动物福利问题的评价,不同国度、不同经济基础以及不同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模式,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有所不同。通过对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之间的关系和动物福利评定的综述,以亟为畜牧生产和动物福利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动物福利;关系;未来发展

Relationship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welfare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betwee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welfare.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imal welfare issues,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economic base and different farming concepts and breeding pattern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should be different.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welfare and animal welfare assessment between overview to urgentl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welfare.

Key words: Livestock production;Animal Welfare;Relationship;Future Development

前言:畜牧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市场供应充足丰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畜牧生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乐,但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养殖中出现了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动物福利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影响着畜产品安全和国际贸易,也涉及至动物保护问题。如何评价畜牧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经济基础以及不同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模式,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有所不同。只有求同存异,区别对待,才利于兼顾不同国家间利益,促进动物福利学科的发展,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有利于畜牧业生产领域中动物福利与畜牧经济的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展。

正文: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 成为大众话题已有多年。进入我国还不到10 年,只限于热心动物保护的志愿者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保护动物认知程度的提高,动物福利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同时,动物福利学也已经从动物行为学或畜牧兽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评价动物福利的方法已不是只凭感觉或直觉,而是建立在科 学方法的基础上。1986 年英国剑桥大学兽医学院设立了动物福利学教授席位,1990 年爱丁堡大学开设应用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的硕士课程, 我国已有人员学成回国。1991 年学术期刊《动物福利》创刊,以及1995 年英国为执业兽医师首次开设动物福利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研究生课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动物福利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方法,阐明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力图从动物的角度评价他们的福利问题。动物福利学在为改善许多动物的生活质量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本身却不能解决有关人和动物关系的许多伦理学上的两难困境。因此,相应的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畜牧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畜牧业生产高速增长,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市场供应充足丰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畜牧生产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乐的同时,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中出现了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动物福利问题。集中表现在空间限制,动物正常行为难以表达;管理方法,特别是养殖和运输中的管理;还有就是屠宰和肢体毁损等问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动物福利问题影响着畜产品安全和国际贸易,也涉及到动物保护问题。那么如何评价畜牧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经济基础以及不同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模式, 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有所不同。只有求同存异,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兼顾不同国家间利益,促进动物福利学科的发展,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才有利于畜牧业生产领域中动物福利与畜牧经济的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之间的关系 畜牧业在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以及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凸显重要的作用。2006 年7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动物福利等也作出了新要求。《畜牧法》在总则、畜禽养殖和畜禽交易与运输等方面都对动物福利作出了规定,要求畜牧业生产经营者改善畜禽繁育、饲养、运输的条件和环境,提供适当的繁殖条件和生存、生长环境,运输中应采取措施保护畜禽安全,为畜禽提供必要的空间和饲喂条件。说明我国在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已经考虑到动物福利。

1. 1 良好的动物福利可促进畜牧生产 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已成为大众话题,而进入我国是近十年的事情,期间也仅限于热心于动物保护的志愿者中。人们通常认为动物福利会提高生产成本,这也成为人们反对动物福利的主要理由之一。其实,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因为基本的动物福利措施都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而动物的健康同动物生产性能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而且,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在健康舒适环境下的家畜会给经营者带来更高的收入。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施以合理的管理措施,家畜便能充分地发挥遗传潜力,同时,有助于保持和改善家畜的健康,提高家畜生产的经济效益。 1. 2 适当的生产模式可兼顾动物福利 研究动物福利的目的是为了免除家畜在生产过程中所经受的不必要的痛苦,为未来畜牧生产提供新途径。当然,不会有百分之百的福利型生产模式。因为每一种特定的生着集产模式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难设想没有任何问题存在的生产模式,关键是在于生产和福利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随着集约型畜牧生产的弊端不断出现,以及对动物福利问题的不断认识, 人们愈来愈对集约型畜牧生产方式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同时试图解决各类生产性问题。但未来畜牧生产的演变仍然要吸取集约生产模式的优点,同时要考虑克服现有的问题。

发展畜牧业经济首先要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水平,适当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畜牧生产的潜力可以通过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而得到发挥,完全依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的做法本身就反映管理水平的低下。提高管理水平应该考虑条件,如果掌握不好,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就会出现福利性及生产性问题。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牧场应该追求工艺的规范化、管理的程序化及操作的准确化,从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入手,提高生产力水平。

其实,不注重管理水平,集约化生产的真正优势也难发挥。其次,要改进局部生产工艺。现代集约生产的一大突出问题是个体损伤过多,这在猪、育肥牛、肉鸡和蛋鸡生产中都会出现。主要原因是采用了不合理的工艺,如漏缝地面、笼养及限位等。

第三是在畜牧业生产活动方式上要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目前北欧等国养殖猪已采用这种模式。这种生产体系考虑了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给动物提供比较宽阔的活动空间;并设有避护场所及采食区,最大限度地满足动物的生物习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福利型”生产模式。动物的健康状况好,机体的免疫能力强。一般饲料中不需添加任何抗生素类药物,生产出的产品基本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就是产品价格略高,消费者也愿意接受。其优点在于减少了在集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管理问题,改善了动物福利。其缺点是饲料转化率较低,不适合大范围应用,商品量有限。

2.未来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将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 将研究出一系列的既保证畜牧业生产利润, 又最大限度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的生产模式。这种在生产和福利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的生产模式将代表未来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福利的发展方向。1994 年,英国Silose 研究所即曾提出农业系统中畜牧生产(livestock production)的维持有赖于4 个面向(共8 个要素)的整合:①福利:包括人与动物的福利;②生态:包括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系 的维护;③经济:包括农村小区经济与产业的利益;④食物:包括食品的安全(卫生)以及质量、保存。由此国内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8 个方面。

2.1畜牧业经济类型由增长型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型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是解决当前资源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手段, 也是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因此,经济增长与环保并重将成为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2.2农牧业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畜牧业为主 随着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对肉、奶、蛋等各种畜产品的需求则不断上升,所以,中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2.3畜牧业生产结构将由数量型为主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主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已出现下降趋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畜产品的需求正走向“少而精”。

2.4动物养殖物种将由传统家畜为主转变为全面利用各种动物资源 近年来,特种养殖和野生动物驯化技术发展很快,人类需求的多样化和遗传工程的新成果,使全面利用各种动物资源成为可能。

2.5畜牧业生产区域将由以农区为主转变为农区和草原并重 我国畜牧业产值一直主要来自农区,草原畜牧业所占比例很低, 随着草原建设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切实加强,草原畜牧业的地位和比重大幅度提高。

2.6畜牧业经营方式将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多元化产业化经营 很多分散经营养殖户也将转变为以集约化、规模化为主的经营形式。目前我国的畜牧业仍然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户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扩大,由此产业化经营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