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

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

周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作为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在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腾飞。研究发现,培育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和发展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与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密切。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加速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为不断提升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要素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培育未来比较优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可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不断创造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特别重视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从而促进潜在比较优势部门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比较优势;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08—05

日本、韩国在二战后“贸易立国”战略的指导下,将获取动态的比较利益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目标,通过不断改变和提升要素禀赋,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两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部门呈现交替转换的动态演变。而两国的经济腾飞也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停留在静态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上,而是选择了具有未来动态比较优势的高技术部门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植。一、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的变化特征二战后,日本的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比较优势部门与同时期的主导产业也基本一致。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以纺织产品为主的轻工业是主要的出口部门。在日本经济从复苏到高速发展时,以钢铁、机械为主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比较优势部门,取代了以纺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对日本主要工业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系数分析表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在20世纪60年代初达到顶峰后持续下降,到80年代末逐渐成为比较劣势部门。钢铁的出口竞争力在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达到鼎盛,成为比较优势部门。随后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竞争力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达到最强。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办公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品。(见表1、表2)表11962~2010年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竞争力系数(TC)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620.950.650.24—0.0719650.920.800.580.151970O.77O.820.570.1019750.580.960.760.3l19800.5l0.890.780.0419850.440.80O.81—0.03

收稿日期:2012—11—05作者简介i周劲,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_lk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工业经济、产业竞争力。

-—-——108.--——

万方数据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续表1续表3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90O.150.430.68—0.0119950.070.480.600.1020000.150.580.500.142005O.070.560.490.142010—0.0l0.640.480.11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hup://comtrade.un.org/)数据计算而得。表21962—2010年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系数(RCA)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623.472.050.930.7l19652.7l3.021.230.8l19702.212.751.380.7919751.643.431.740.8819801.402.982.040.6619850.952.101.880.5019900.611.251.78O.5819950.521.251.720.6820000.591.3l1.610.7920050.571.431.670.8120100.551.901.660.85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http://comrade.Un.org/)数据计算而得。韩国经济发展起步晚于日本,同时还是日本产业转移的承接国。通过对韩国主要工业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系数分析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纺织品工业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国际贸易保护加强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自韩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以来,重化学工业逐渐由进口替代发展成为出口主导部门,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较优势由弱变强的趋势明显。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表明了韩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比较优势部门已从劳动密集型顺利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见表3、表4)表31962~2009年韩国主要工业产品竞争力系数(Tc)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62—0.85—0.94—0.94—0.981965—0.01一O.31—0.83—0.991970一O.20一0.74一O.8l一0.8719750.44—0.20—0.46—0.83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800.69O.25—0.18—0.4019850.60O.220.01—0.4819900.5lO.060.00—0.4819950.50—0.090.12—0.1920000.57O.120.240.0120050.49—0.020.350.0520090.44O.000.360.08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http://comtrade.un.ore,/)数据计算而得。

表41962—2009年韩国主要工业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系数(RCA)年份纺织品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19620.710.200.090.2319653.021.440.120.0319702.490.300.250.1719753.990.860.490.1919804.452.360.730.5719852.821.641.110.3819902.871.761.000.4219953.201.491.320.75

20002.961.771.40O.88

20051.801.651.600.91

20091.471.871.640.89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http://comtrade.morg/)数据计算而得。

二、日本、韩国动态比较优势部门的形成一个产业部门通过从“进口替代”发展到“出口导向”逐渐被培育成为比较优势部门,后来又作为比较劣势部门转移出去,以便在本国培育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从而替代进口,再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虽然转移了部分比较利益,但投资主体通过资本输出仍可获得较多的动态比较利益。随着日本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向国外转移,确立了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对象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流向具有更低成本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的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1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因此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加速了日本将部分耗能多、原料需求量大的钢铁、造船和石油化学一】09—

万方数据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产业也转移出去,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内产业结构,确立技术密集型的电动机械、汽车、半导体等产业的主导地位和培育其发展成为新的比较优势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制造业大量对外投资转移,造成海外生产替代国内生产,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衰退进程,并改变着日本的进出口结构,“返进口”①趋势不断增强。机械工业虽然仍是日本的主要出口部门,但由于对外投资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日本制造业对外转移的过程中,可贸易品的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动态比较优势部门的培育实现的效果正在逐步减弱。在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下,日本具有知识集约型和服务集约型特征的比较优势产业尚未真正培育起来,导致产业结构转换不能完全实现。韩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实行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的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韩国自然资源匮乏,需要外汇来进口粮食和自然资源,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和技术短缺,劳动力供过于求。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推行“贸易立国”方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开始转为比较劣势。而韩国重化工业中的机械工业由比较劣势部门发展成为比较优势部门,最初是为了实现机械设备的进口替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出口主导部门。三j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变化的特征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的演变过程是促进要素优势积累和转变的过程。以钢铁工业为例,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粗钢产量显著增加,钢铁工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钢铁制品的价格呈全面降低趋势,出口不断增加。而当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部门时,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急剧上升,日本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此时在价格竞争优势减弱的情况下,其出口竞争力并未被削弱,充分显示了其较强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如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等)。(见表5)表5日本钢铁工业单位生产成本指数‘21(普通钢钢材,1956年=100)年份出口比率单位生产成本指数195614.6100.O195710.0111.2195818.382.3195913.375.1196014.271.O196111.376.4196219.168.1196322.865.919“22.562.7196530.963.7196625.460.O196718.258.O196824.456.6196924.258.4197023.965.1197132.067.8197226.869.7197325.384.3197432.8122.9197533.6132.9197639.4135.1注:出口比率=(出口/生产)×100。再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的汽车生产在1960年仅有48万辆,到1980年达l100万辆的规模,供应量占世界需求量的大约30%,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型汽车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优势上。在价格竞争优势方面,其一是充足的设备投资提高了生产率。日本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直持续上升,到70年代末已与美国持平。其二是采取了降低工资成本的间接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