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杨泽波 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主旨孟子已多有涉及。
认真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不仅可以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虽然近来有关的研究时有所见,但其中很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理想人格的层次理想人格不是平面的,有着层级的划分。
孟子将理想人格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4.25)在这六个层次中最基础的是善。
朱熹《孟子集注》说:“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
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
”这就是说,对人而言,善是可欲的东西,善人是可欲之人。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11.7)在孟子看来,就像口味天生喜欢刍豢一样,人心天生就喜欢理义。
这种“天生喜欢”就是“可欲”,就是善。
换句话说,人心是自然“向善”、“欲善”的,沿着人心的自然趋向走,必然走向善的方向,人也就成为了善人。
信是“有诸己”的意思。
《说文》将信与诚互训:“信,诚也”;“诚,信也”。
人在行动中处处以自己原本具有的善性为指导,这就是“有诸己”,就是信,也就是诚,而如果时时处处都做到信,也就使自己成为了“信人”。
可见,如果细分的话,“有诸己”可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行为的根源是自己的良心本心①,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第二,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良心本心,不附加任何外在的目的。
所以“有诸己”也是一种善,是真诚的善,而不是虚假的善。
恰如见孺子将入于井前去抢救,这种行为是“可欲”的,是一种善,而这种善源于自己的良心本心,不是外力强加的。
更为重要的是,救孺子的行动不是做给人看的,只是因为恻隐之心的发动,便去实行了。
正因为如此,在孟子看来,“信”比“善”还要高出一个层次。
美和“充实”联系在一起,充实前面讲的“善”和“信”,就叫做美。
朱熹《孟子集注》说:“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力行”的目的是求善,就是前面讲的“可欲之”,也就是善。
“力行”的根据和目的不在别处,在自己的内心,就是前面讲的“有诸己”,也就是信。
将这种“可欲之”的“善”,与“有诸己”的“信”充实起来,达到相当的程度,即朱熹说的“充满积实”,这就是美了。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常有人将孟子讲的“美”认同为审美之美,由此大谈孟子的“美学”,这实在是望文生义,不足为取。
大是“充实而有光辉”的意思。
《孟子》中大人一词有三义,一是在高位之人,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4.34);二是有德之人,如,“养其大者为大人”(11114);三是有德同时也有功业之人,如,“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7.20)。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属于第三种情况。
朱熹《孟子集注》说:“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至盛而不可加矣。
”就是说,内心之德不仅充实,而且德照于人,光泽于业,这就叫做大。
可见,美和大的区别,就在于美只是于内充实,而大还要显露于外,所以这里的大人,主要是强调发于事业,光泽于人。
总的看来,善、信、美、大,都比较好理解,但圣和神的歧义较多,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先说圣。
朱熹《孟子集注》依据张载“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的说法,将此句释为:“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
”与此不同,赵岐注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
”焦循《孟子正义》则认为:“此谓德业照于四方而能变通之也。
”我认为,赵岐和焦循的看法准确一些。
根据有二:首先,《孟子》中“化”字出现5次,一次指“死亡”,其他4次除此次外还有“瞽瞍 豫而天下化”(7.28),“所过者化,所存者神”(13.13),“有如时雨化之者”(13140),都指“化育”、“变化”,并无“化解”、“融会”的意思。
其次,孟子与孔子对于圣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孔子讲:“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7126)大概因为当时孔子没有找到一个开明君主,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感叹圣人不得而见,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
孟子心目中圣人的标准似乎要低一些。
伯夷、伊尹、柳下惠虽然各不同道,各有不足,但孟子认为他们都能行于仁道,使一方百姓受尧舜之道的润泽,所以也是圣人,是“圣之清者”,“圣人任者”,“圣之和者”(1011)。
孟子对这三个人的评价,正好与“大而化之之谓圣”的说法相吻合。
可见,“大而化之之谓圣”,与“达则兼善天下”(1319)有关,与“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同义,是“不仅充实表现出光辉,而且其德业能够使天下四方发生变化,就是圣”的意思。
再说神。
首先,非常明显,这里的神指“神奇”、“神妙”,而不是指神人。
其次,什么是“不可知之”?在我看来,这和孟子经权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②孟子有段话可作这方面的参考: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1216)孔子在鲁国当司寇不被重用,找个借口,匆匆而去。
人们或以为孔子是为了争祭肉,或以为孔子嫌鲁国失礼,但有谁能知道孔子的真实初衷呢?下面两段话可以看作这个问题的结论: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315)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12.6)一方面,庶民百姓只知如此去做而不知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一生都走这条道,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另一方面,君子存心养性达到一定境界后,在践仁行义的过程中,“行权”应变,应付自如,会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采取一些不同的做法。
这两方面加起来,就造成了君子所作所为不为一般人了解的情况。
“不可知之之谓神”,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
这就说明,神是圣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案,从而达到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境界的意思。
因此,神与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十分特别的意思。
儒家始终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极致,没有另外再单独列出一个“神人”来,就是明证。
总之,在孟子,理想人格有着不同的层次,其最高的层次是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只有把握了这个思想,才能对“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理想人格的践行孟子不仅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思想,而且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努力建构理想人格,使自己升华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
可以说,儒家理想人格只是在孟子之后才真正丰满起来的。
因此,研究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践行,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践行,有众多表述,初步分类,可以例举如下十端:1.志于仁义。
理想人格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不能来自外部,只能来自内心,来自内心原本具有的仁义。
人只要志于仁义,就可以成就大事,成为大人。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13.33)士身负着伟大使命,所以他们的志行必须要高于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尚志”,而“尚志”无非就是按仁义行事,这就是所谓的“仁义而已”。
2.存心向善。
立志于仁义,便有了向善的内心根据,就可以保证时时处处向善不已。
下面这段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3110)普通百姓虽然也有良心善性,但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等待文王这样的圣人出现之后,“以先觉觉后觉”,才能保持自己的善性,奋发有为。
理想人格的豪杰之士与此不同,即使没有文王那样的圣人出现,也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奋发有为。
这就说明,理想人格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良心善性,存心向善,乐此不疲。
31恒存忧患。
艰苦对人是一个锻炼,忧患可以使人有为,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大都来自困苦的环境。
从事田野耕作的舜后来成了天子,从事夯土筑墙的傅说后来被武丁提拔为相,从事捕鱼制盐的胶鬲被举为殷纣的大臣,当过狱官之长的管夷吾成为齐桓公之相,孙叔敖从偏僻的海滨被举为楚国的令尹,百里奚从掳者手中赎出被立为秦缪公之相。
孟子从这些事实中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2.15)的重要结论,并指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3.18)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智慧、道术、知识,常常在于他们有灾患。
孤立之臣、庶孽之子,由于地位低下,处境艰难,总是操心不安,陷于虑患,所以才能通达。
41重耻知辱。
内心有了仁义,也就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有了道德是非的标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辱。
所以,重耻知辱是理想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尽心上》六七两章专门谈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3.6)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13.7)羞耻之心对人生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当然也就永远赶不上别人,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51摈除乡愿。
在《孟子》全书倒数第二章,万章问孟子,什么叫做乡愿?孟子回答说:“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14.37)乡愿指责他们却举不出缺点,责骂他们又找不到由头,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浊世,为人似乎忠诚守信,处事似乎方正清洁,自己觉得正确,到处讨人喜欢,但就是不能与之深入尧舜之道,所以是损害德行的人。
这种人在孔孟心目中当然只能是“德之贼”了。
6.志向宏大。
以上这些做到了,便成就了道德,但仅仅如此,还不能纠正社会的失序状态,因此,真正有道德的人不能满足于这些,还必须有宏大的志向,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子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13)虽然孟子最终没能完成平治天下的任务,但这种宏大的志向一直为后人所景仰。
71出仕以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士人只有出仕为官,依靠开明的君主,才能实现王道政治的理想,所以儒家从不主张隐世,孔孟也无不希望出仕为官。
但是,士人出仕必须合乎礼义,不能胡来,孟子打比方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6.3)士人希望出仕为官,如同男孩希望有妻室,女孩希望有婆家,是很正常的。
但是士人出仕必须合乎礼义,否则便如同男女之间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扒门相望,爬墙私会一样,只能让人轻视耻笑。
81志气浩然。
大丈夫当有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