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与发展

赵文杰

摘要:

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对于非政府组织

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十分准确的结论,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公益

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合法性、非政党性等特征以及社会服务、沟通

协调、监督管理等基本功能的社会组织。它又被称作“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

“利他部门”。在中国,广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种形

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中的事业单位、不登记和免登记的社会团体、单位内

部活动组织、未获得登记或以其他形式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以及由民政部民间组

织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不断涌现,它的产生反

应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有所提高,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机制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政府职能失灵的一种修补。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政

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向

在全球经济、社会、环保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场合,非政

府组织已被列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即非政府组

织体系。就像美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所说:“我们

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

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与国外许多成熟的非政府组织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

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国非政府组织也进入了大

发展的时期。”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对于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缓解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发展、社会

1,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的“全

能国家”体制被打破,社会多元力量不断生成并开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

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1998年新修订的《社团登记

管理条例》实施以后,民政部门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

到1998年底,全国社会团体数量由1996年前的20万个减至16. 5万个。这次整

顿虽然是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减少,但是也提高了非政府组织的质量,一些宗旨类

似的组织在合并后实力也得到提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民政部门

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共有28.9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5.3万个(中央级社团1673

个,省级社团2056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个(中央级单位24个,省级

单位4868个);基金会892个,(中央级基金会84个)。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教育、卫生、扶贫、帮助弱势群体(农民工、妇女儿童等)

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非政府组织取得如此发展,与自身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但是

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社会力量的重视也是非政府组织发展

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这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社会公众的

认识程度提高,这就为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民众的

支持才能使非政府组织真正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支持,

为非政府组织募集资金和招收志愿者提供了方便。

2,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中国非政府组织得到的发展是不容否定的,但是要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适

应当代国内国际形势,我们还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政策及法律支持不够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非政府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中国经济改革的

速度是明显快于政治改革的。这就导致中国目前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但是政策

法规却不完善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必然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正常发展。我国虽然颁

布实施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相关法律,但是这些

法律规范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太多,现行法规注重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而

登记注册的门槛又很高,这就使很多组织长期处于“非法”游离状态,得不到相

应的待遇。

由于门槛过高,一部分组织难以在民政部门注册,只能在工商部门登记成民

办非企业单位,而这种注册方式使得组织在纳税方面不能享受优惠,很多相关工

作也难以开展。

(2)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诸多弊病

①限制中国NGO发展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员老化、人才不足、人员流动

太快。人才的缺乏使得一些草根组织很难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计划,在向一

些基金会申请资金援助时,往往由于计划不完善而遭到拒绝。这些组织人员流动

快的最大原因是工资待遇低,由于草根组织本身就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资金

收入很少,能为工作人员提供的工资待遇就很少。

②组织结构制度不完善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组织的资金管理不

透明就会使捐助者对资金的去向产生担忧,一般都是由组织的管理者作为领导进

行项目的开展,缺乏民主机制。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不仅仅降低了组织的工作效率,

而且导致组织内部缺乏活力,组织难以可持续发展。

③组织之间缺乏竞争与必要的合作。从非政府组织整体的发展历史来看,中

国非政府组织还处在发展的较低层次,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

这样就使得一些没有实力的组织仍然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展活动,不仅仅影响组织

的活动效果,而且容易引发社会对非政府组织能力的怀疑。

④独立性不足,受外国基金会影响较大。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目

标指引下成立的,但是成立之后组织的活动目的也在逐渐改变。我们需要承认这

些改变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组织为了争取各

种基金支持(尤其是外国基金会的支持)而改变自身活动目的的情况。这些针对基金会的要求而“量身定做”的项目一定程度上使非政府组织得以发挥作用,同

时也限制了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独立性。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每个组织都会与社会力量去的合作,但是多数组织得到的社会力量援助不

够。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捐助不足、志愿者招募不足、社会认可度不足等方

面。

从社会捐助的角度看,大多数组织的项目开支除了基金会支持外,社会力量

的援助显得较为薄弱。而社会上的捐赠者大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普通市

民对于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4)宣传力度不够

众多非政府组织开展了许多相关项目,但是社会公众知道的却很少,宣传的

不足也限制了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了解。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是NGO生

存的一条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媒体舆论的力量对NGO 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三,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建议

(1) 加强组织自身建设

引进人才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制度构建。首先,非政府组织需要依靠实

际工作经验和人员现状,对组织制度进行调整,使组织内部显现出民主化机制,

调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工作透明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财

务公开和项目监督审核机制,防止组织内部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以影响组织的发

展。第三,组织需要开展活动募集资金,提高工作人员待遇以引进更多人才。此

外,非政府组织还需要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应当在这些

部门中依靠强调组织使命、信念,增强组织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培养和强

化职业道德。

(2) 加强政府扶持

①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应重新定位,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非政府组织在各方面都很容易受到来自政府的控制,独立

性缺乏,具有很强的官办色彩。非政府组织常常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而存在。”

我国政府要在这一变化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改变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位。政府部门

要认识到非政府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作用,为非政府组织的注

册、宣传、开展活动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②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是非政府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政府部门可以为非政

府组织的项目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通过非政府组织开展一些项目,不仅仅

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群众中。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必须通过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条件。在中国目

前的条件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比较困难,通过立法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引

导其与社会主义的大背景相适应。法律需要对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开展活动的领

域、资金募集与管理、与国外组织的联系等方面做出具体规范。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版. 3、美,莱斯

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出版

4、刘卫《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7年

5、陈向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挑战》 2008年

6、中国发展简报《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2006年

7、于永达《国际组织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