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小说美学特征

经典小说美学特征

1 第三讲 经典小说教育研究 (初 稿)

中西经典小说在经典文学独树一帜,相对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而言,是发展和成就最晚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微型,都是最重要的叙事类文体。这种文体的基本构件是人物、情节、环境三大元素。而三大元素的不同运作,便成为中西经典小说的差异之所在。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中西经典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中西经典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中西经典小说教育研究是中西经典文学教育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中西经典小说这一篇试图研究下列几个问题:一是经典小说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典型环境的美学特征,二是经典小说„„的形象探美,三是经典小说„„的情节探美,四是经典小说„„的结构探美,五是经典小说„„的表现探美,六是经典小说„„的语言探美,七是经典小说„„的教育策略。下面试图就这几个问题逐一论述:

第一章 经典小说的美学特性 中西经典小说在所有的语言艺术中,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它与异类艺术样式——中西经典音乐、中西经典舞蹈、中西经典电影、中西经典绘画、中西经典雕塑等相比,因而不能直接诉诸欣赏者的听觉或视觉,只能诉诸欣赏者的想象;它与同类艺术样式——中西经典诗歌、中西经典散文、中西经典戏剧等相比,因而不能直接抒发一种情感、一种心绪、一种意念等,只强调倾向性应从故事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恰恰就是这种“间接性”,便构成了经典小说塑造形象、设置情节、描绘环境的优越条件。下面分别从经典小说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经典小说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和经典小说生动地描绘典型环境等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节 经典小说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 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是中西经典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中西经典小说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既是其中心任务,又是其应有价值,还是其特有功能。下面分别就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中心任务、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应有价值和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特有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中心任务 经典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由于经典小说既不像经典诗歌那样受韵律等格式的规范,也不像经典散文那样有意蕴丰厚和弹性力度的要求,更不像经典戏剧那样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的篇幅可长可短 ,容量多少自如,能灵活地兼用作品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因而作家能够根据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双重需要,多方面细致地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比较起来,经典诗歌、经典散文虽然也塑造人物形象,但是不一定是具有深蕴的丰富的人物形象,经典戏剧虽也塑造人物形象,但主要是依靠人物的对话、独白,以及人物行动本身,而经典小说却营构以情感、意念、心绪为主要特征的形象,既可以塑造性格化的形象,也可以塑造情感化的形象。性格化的形象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和细节来营构的,如新时期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奉献赤子之心的陆文婷(谌容的《人到中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梁三喜(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执著追求人生价值的易杰(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作家对这些性格化形象的创构,不仅融注了自己对生活目标和理想的追求,并以这种理想追求来支配对人物的命运安排和性格概括,进而通过理想化性格美质的揭示来表达生活和人生的底蕴。所以,这种理想化的性格构架显露了一种与历史趋势合拍的主体意识和闪亮的时代质素,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和启迪力量。情感化的形象是通过人的心理、情绪和意念来营构的,如王蒙的《春之声》中的岳之峰、王安一忆的《雨,沙沙沙》中的雯雯、张贤亮的《绿化树》中的章永璘等,作家对这些情感化形象的创构,是以其主观 2

情致的表现作为形象构成的重心——淡化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情节过程,或以注重对人物的心理世界的透视和分析而构成的“心理型”情感化形象,或以注重对人的情绪和态度、对生活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构成“思辨型”的情感化形象,并使之成为具有多重蕴涵和审美层次的艺术复合体,从而给欣赏者以多层多维的审美体验以及认识生活和人生的哲理启示。另外,即或同是经典小说,既可以写人物的片断经历(如何士光的《乡场上》、海明威的《桥边老人》),也可以写人物的一生历史(如唐浩明的《曾国藩》、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既可以集中只写一个人(如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套中人》),也可以写几十、数百以至更多的人物(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来说,除了经典小说固有的一些基本手法外,还可以借用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某些手法。总之,经典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较之其它艺术形式有着更大的自由性。 二、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应有价值 经典小说的应有价值就是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经典小说是人写的,是写人的,写给人看的,并对人发生多种价值关系。由于经典小说具有不受时间、空间、材料、篇幅等的限制的特性,所以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真善美价值。首先,经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于认识意义,能使欣赏者从中获得“求真”价值并养成探索品质。就文学本体而言,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能使经典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雷同,做到“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态,人有其声口。”(金圣叹《第五才子书序三》„„)从而具有了一种文学本体论上的意义。因此,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4页)如司马迁的《毛遂自荐》、高尔基的《丹柯》分别塑造了毛遂和丹柯的勇敢而又坚强的性格,这就体现了作家的一种“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经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特征,富于教育意义,能使欣赏者从中获得“向善”价值并觉醒道德意识。经典小说的人物形象“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从而使普遍的东西“作为个体所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232页)很显然,深刻的思想特征表现为作家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致塑造而对社会历史本质的准确的把握。如一个阿Q,不仅使欣赏者看到“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而且也看到我们民族所固袭的历史重负,看到整个饱受欺凌、愚弱、停滞、黑暗的旧中国。这就体现了作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一种“向善”的审美情怀。再次,经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美感特征,富于审美意义,能使欣赏者从中获得“崇美”价值并建构自由心灵。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形式,较之普通人物形象或其它艺术形象,能给欣赏者以强烈、巨大而独特的美感。如杨沫的《坚强的战士》(《青春之歌》节选)中通过林道静等青年人走向光明、走向革命的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作家的一种“崇美”的审美理想。 三、经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其特有功能 经典小说的特有功能就是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经典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进行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与其他经典艺术形式相比较,经典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具有多样化和独异性,占有很多优势。经典诗歌在进行人物刻画时,为适应其凝练的艺术形式,在展示人物关系时凝聚如珠,这就导致诗人不是在说人物,而是在唱人物,而不像经典小说多似海滩的沙砾,把人物放在性格的冲突中、复杂的情节中、广阔的背景中来进行艺术塑造;经典散文在刻画人物时,只是捕捉人物最特征的形神风貌和最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进行白描,而不像经典小说那样旨在刻画人物的性格,记录人物的生活、命运的历程;经典戏剧对 3

人物形象的刻画,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和语言来进行,而绝没有可能超越这个有限的范围,剧作家没有权力像小说家那样,可以亲自出面对自己的人物进行叙述和交代。尽管剧作家挖空心思,创造了“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是,却难以达到像经典小说那样的细致入微和淋漓尽致的表现效果。惟有经典小说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既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把艺术的解剖刀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复杂心理以至最细微的心态变化和最隐蔽的思想潜流,给欣赏者作淋漓尽致地披露;既可以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公开的评价,也可以把人物的活动暂时停顿或中断一下,去介绍人物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给欣赏者解释人物活动的神秘和隐藏的动机。对于经典小说刻画人物手段的这种特有功能,欣赏者要做进一步的艺术分析和审美把握。 第二节 经典小说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 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是中西经典小说的主要美学特征。中西经典小说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既是其文体特性,又要是其独特追求,还是其重心所在。下面分别从经典小说设置故事情节是其文体特性、经典小说设置故事情节是其独特追求和经典小说设置故事情节是其重心所在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小说设置故事情节是其文体特性 经典小说的文体特性就是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在经典小说中,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不仅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文体的特性所在。因为,要刻画好人物形象,就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呈现人物,这势必要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正因为经典小说要求而且可以描绘丰富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能充分地展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复杂关系,多方面细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深广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故事情节对于所有叙事文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形式的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经典诗歌虽有故事情节,但并不以此取胜,而以抒发情思、表达哲理取胜,所以故事情节要单纯得多;经典散文因为无意于全面刻画人物,所以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经典戏剧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要考虑相对集中,无法铺张扬厉或尽情渲染。对于经典小说来讲,一般不受上述局限,它既可以上溯下延,具体描写漫长的生活岁月,而且能够保持其矛盾事件符合生活规律的连贯性;还可以左右勾连,即使漫写众多的生活场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多变的人物活动,也不会使人觉得零散杂乱,而仍能表现其和谐而富有条理的艺术秩序,保持其有机的完整性。一句话,经典小说对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活动的表现,或伸或延,或厚或宽,或古或今、或此或彼、或详或略、或长或短、或单一或复杂、或平铺直叙、或曲折生动,纵横开阖,天马行空,几乎没有约束,没有限制,什么都可以叙写,什么都能适应,可以恣意而为。生动而深刻的故事情节,是经典小说的真善美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出色的故事情节不仅可以引人入胜,对欣赏者发生强烈的感染作用,而且还可以有力地凸现人物性格,拓深作品的艺术主旨。 二、经典小说设置故事情节是其独特追求 经典小说的独特追求就是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经典小说的设置故事情节中所表述的事件作为审美对象,蕴藉着丰富的审美意义,不仅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且故事情节表述的本身、故事情节的串连,也富有一种结构的张力。经典小说作家往往将自然、社会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就如同欣赏者将经典小说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一样。所以,一般说来,被经典小说所设置的故事情节,总是自然、社会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具有较高的真善美价值的事件。并不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人都能进入经典小说的,诚如鲁迅所说的“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鲁迅《半夏小集·九》见《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3页)那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