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译用户看口译质量评估编者按:作为语言间性视域中的翻译学,当今既须要继续实证考察,又迫切须要在研究维度、方法以及思想性上实现突破。
本期刊发张威、柯飞等学者的三篇文章,分别考察口译质量评估、模糊现象翻译和高语境词汇翻译。
尽管切入维度不同,考察对象各异,但这些学者都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这一翻译核心课题上艰辛求索。
提要:在口译交际活动中,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评估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实证性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发现,整体上,口译用户更重视口译的内容,而相对不太注重口译的形式要素;但在具体情况下,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因素的评价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本研究为建立科学、系统的口译质量评估体系,为客观、全面地衡量口译效果提供了必要的实证性支撑。
??关键词:口译;口译用户;口译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3-0114-5????The Effect of Interpreting Users in Interpreting QualityAssessment??Zhang WeiKeFei??(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As an integral part of interpreting??supported communication, the interpreting users can exert great eff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interpreting quality (IQ). The present survey shows that the interpreting user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ntent rather than the form of interpreting, that the users’ features shape their IQ evalu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refore, constitutes an empi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framework with the view to an objective IQ evaluation. ??Key words:interpreting; interpreting user; IQ evaluation????1 引言??随着对口译活动性质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已不再把口译活动仅仅看作原语信息在语言符码层面上的机械转换,而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在具体社会情景下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交际性活动(刘和平2003)。
这其中,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内容、交际场所、交际参与者、交际意图、翻译规范等各种交际因素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共同决定着口译质量和口译活动的最终效果。
因此,仅仅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去评价译员的表现和口译的质量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口译效果。
而单纯从译员角度出发衡量口译效果,则又往往会忽视口译活动中其他参与者的特殊期待,难以充分满足其要求,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口译效果(蔡小红曾洁仪2004)。
??在实际口译活动中,口译用户主要是指通过口译员的工作希望从发言人那里获取信息或交流意见的人员。
这些人员参与交流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而且在知识背景、外语水平、对口译的认识程度等方面也都千差万别。
因此,他们对口译活动,特别是译员的表现,往往有特殊的要求。
而这些要求也会使他们对口译活动的质量作出不同的判断。
自然,他们的要求与期待也应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数。
国际著名口译研究专家勒代雷(LedererM.)就认为,只有从听众对口译感知的效果才能确定译员口译活动的质量,才能最后判断口译活动的效益(Lederer 1992:149)。
??西方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关注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评估的影响,其历史相对较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际调查,涉及口译用户的各种情况,如目的、口译使用经验、性别、国籍等,有力推动了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整体发展(Kurz 2001)。
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落后。
虽然我国港台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展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规模不太大,数据的代表性也比较有限。
另外,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这些研究间的可比性也不很明显(蔡小红2002)。
大陆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
刘和平(2002)对科技口译质量评估中口译用户对其的影响作了实际的考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此外,部分高校的口译硕士论文也涉及到口译用户在质量评估中的作用(蔡小红、曾洁仪2004)。
可以说,在总体数量上,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难以汇集大量的实证数据,也难以客观地反映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的具体评价情况。
而在质量上,相关研究只是在理论上强调了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的特殊要求,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也就难以详细说明用户的不同情况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具体影响,研究力度不足。
另外,对口译用户与口译员在口译质量评价方面的具体差异缺乏考察和分析,二者难以有效沟通,影响了口译质量的客观评价和口译质量评估体系的整体构建。
本项调查研究则希望通过对国内口译现场活动中口译用户的调查与分析,力图对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的期待和要求进行较为全面而客观的描述,为进行科学的口译质量评估,建立并完善口译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必要的实证性支持。
?オ?2 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因素的评价:调查与分析??2.1 调查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是2004-2005年度在北京举行的4次国际研讨会,涉及经济、数学、科技、环境等领域。
与会代表来自中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共计214人。
??2.2 数据收集工具??就口译用户对口译质量的评价而言,目前应用得最广泛,也是获取相关数据最直接的科学方法,就是调查问卷的方法(Gile 1991,Kurz 2001)。
因此,我们根据Bühler(1986)、Kurz(2002)等研究中所列举的主要口译质量因素,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以期掌握用户对这些因素的具体评价情况。
会议期间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比率为91%,达到调查统计标准。
??此外,我们还与部分口译用户(53人,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41%)进行了个别交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口译质量因素的评价,以及对开展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态度。
??2.3 数据分析工具??我们主要考察口译用户对各种口译质量因素的“优先选择”(priority choice),即认为某项因素最重要的选择数量,并将其转换为占具体某类人员总数的百分比例,并利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4 数据分析与讨论??2.41 交际目的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根据其他相关研究的通行做法(Mack and Cattaruzza 1995),将口译用户的交际目的分为专业性信息交流与探讨、一般信息了解两种情况,分别考察不同交际目的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见图一、表1)。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整体上,用户的不同交际目的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基本一致。
首先,信息完整性、表达流畅、逻辑条理等因素被认为十分重要,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
而且统计F值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值均>0.05),说明不同交际目的对这些质量因素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
其次,语法准确性、语音语调、声音悦耳以及风格等因素则并不太受重视,所占比例均未超过50%,特别是翻译风格的比重均未达到30%。
统计F值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对这些因素的评价也基本相同。
??但是,用户的不同目的对专业术语准确性的要求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专业性信息交流与探讨和一般信息了解对该项因素的重视程度分别为69%和40%。
而且,p=0.02(<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①,说明专业性目的越强,就越重视专业术语准确性。
??在语法准确性、语音语调、声音悦耳以及风格等语言因素上,想了解一般信息的用户的要求要高于专业性信息交流的用户(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专业信息交流的用户更关注口译内容,而较少注意口译的语言表达形式。
??2.42 知识背景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根据用户知识背景与会议主题的关系,将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两类,考察其对口译质量因素的不同要求(见图二、表2)。
??可以看出,信息完整性、逻辑条理等因素都普遍受到重视,均在50%以上,而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基本一致。
而语法、语音、声音悦耳、风格等因素则受重视程度较低,均未达到50%,并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意见基本相同。
??此外,虽然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对部分口译质量因素都很重视,但却存在较大差异。
在表达流畅上,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分别为53%和67%,虽然都超过50%,但差异显著(p=0.021 <0.05),说明非专业人员更重视译员的表达流利程度。
而在术语准确性方面,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分别为65%和52%,差异显著(p=0.019 <0.05),说明专业人员更注重专业术语的表达。
??2.43 外语水平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根据用户的外语学习经历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将其分为高、一般、低三个层次,分别考察其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影响(见图三、表3)。
??很明显,三类人员都非常强调信息完整性,比例均在70%以上,而且没有显著差异,观点基本一致。
此外,在表达流畅、语音语调两项因素上,三类人员的重视程度均在50%以上,也无显著差异,说明他们都对语言表达水平非常关注。
??在其他方面,用户的评价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在某些因素上,外语水平越高,要求却相对越低。
如在逻辑条理上,低、一般、高三类人员的重视程度分别为52%、50%、46%,具有边缘性显著差异(p=0.06 >??0.05??),说明外语水平越高,对译语表达的逻辑条理性要求却越低。
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的用户能更直接地从原语接收信息,以弥补译语表达逻辑上的缺陷。
与此相类似,在声音质量上,低、高两类人员的重视程度分别是52%和46%,具有边缘性显著差异(p=0.07 >0.05),说明低水平用户更重视译员声音效果。
而在另一些因素上,如专业术语、语法准确、风格因素等,外语水平越高,要求相对也越高。
特别是对专业术语,低、高两类人员的重视程度分别为40%和54%,差异显著(p=0.02 <0.05),说明外语能力越强,对原语理解越透彻,对相关术语的准确性也就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