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价值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诊断价值 2010年8月第48卷第22期 

李彩霞 任翠萍 程敬亮 张勇z 李丹z (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54151;2.郑州大学一附院MRI室,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由于病灶内容物成分不同,信号表现不同,MRI多呈长Tl、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多位于板障内,呈境界清楚的类圆形 膨胀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者见轻度硬化边缘;DWI上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MRI表现有特征性,DWI对囊 肿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颅骨;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10)22—88—02 

颅骨表皮样囊肿(skull epidermoid cyst,SEC)发病率极低, 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叶组织残余在板 障内而形成的一种先天l生病变,也有人认为是表皮细胞因外伤 植入板障而成f1121。自1例额骨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于199 1 年被Demaerel P等 首次报道以来,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绝大多数 为个案报道 51。现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骨表皮样 囊肿,分析探讨其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64岁,病程20d~15 年。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者6例,以后逐渐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间断性头痛2例;1例表现为15年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史。9例病 例均无明显头部外伤史。 1.2检查方法 9例病例均行MRI平扫,8例作MRI增强检查;7例作CT检 查。MR成像使用Siemens Trio Tim3.0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常 规SE序列,增强扫描T1wI一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增强剂使用 Gd—DTPA,剂量为0.2mL/kg;2例同时行DWI检查,b值=1000。 

2结果 2.1病变特点 本组病例均为单发,7例偏于一侧(5例位于颞枕骨,1例位 于颞顶骨,1例位于颞顶枕),2例位于中线(1例位于额骨,1例 位于枕骨);病变位于颅骨板障,向颅内外膨胀性牛长,板障变 薄,骨质破坏,其中6例以向颅内生长为主,6例颅外出现软组织 肿块影。病灶最小约3.4cm X 2.2cm×3.6cm,最大约7.8cm× 4.1cm×9.1cm。 2.2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MRI平扫:病变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7例,呈短 T1明显长rI、2异常信号2例(图1);MRI增强:不强化5例,边缘 环形强化3例,以内缘强化明显,斑片状明显强化1例,邻近脑 组织明显受压移位;DWI检查2例病灶均弥散明显受限,呈高信 号。 

88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 图1 同一病例,左侧颞枕部表皮样囊肿。左侧为T1wl。右侧为 T2Wl,病变位于颞顶骨板障内膨胀性生长,短T1明显长T2高信号,大 小约5.2cm X 4.7cm X 5.7cm。其内信号较均匀 3讨论 3.1定义及发病情况 颅骨表皮样囊肿又称颅骨胆脂瘤,发病率极低,是一种先天 性、良性肿瘤,多发生在颅骨板障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 颞前、额顶部。本组病例多发生在颞枕骨,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 本病的发生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胚胎发育 过程中外胚叶组织残余在板障内而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病变。 3.2影像学表现 3.2.1典型MRI表现平扫呈长T1明显长T2WI信号,增强后 一般不强化。因病灶内容物成分不同,表皮样囊肿可有不同MRI 表现:病灶内含有较多上皮碎屑、胆固醇结晶和角蛋白时可表现 为长T1短rI12低信号;短T1长T2高信号可能与病灶内有出血 或蛋白质含量增高有关;囊内容物粘滞性较高是可表现为短Tl 短T2信号。本组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7例,短T1长rI12高信 号2例;不强化5例,边缘环形强化3例,斑片状明显强化1例。 病理证实合并感染1例,囊内出血1例。 3.2.2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弥散加权成像 因病灶内含有胆固醇 结晶体、角化蛋白与细胞碎屑的混合物,粘稠度高,导致水分子 弥散受限,表皮样囊肿在DWI呈特征性不均匀高信号,有别于其 他颅骨肿瘤,因此DWI对于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重要价值 。此外,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usion coeffi (下转第101页)

 2010年8月第48卷第22期 

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从而发现临床护理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另一类是使用Knox&Mogan(1985)研究制定的临床护 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量表(NCTEI),以临床护理教师和实习护 士为对象,了解其对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认知。这些 文献所一致认可的结果是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和足够的 护理学基础知识,能准确快捷地处理紧急情况,具有职业责任 感,对待患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对于一个优秀临床护理教 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均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有效的教学行 为对实习护士所产生的良性刺激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实习护士的实习感想,并对之进行质性分 析,进而提炼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加以归类。由此认为建立临 床护理教师与实习护士之间的信赖关系是创造良好的实习氛 围的基础。临床护理教师在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首先通过和 蔼可亲的态度、伤痛时的关心照顾、付出时的认可、照顾不到时 的歉意表达等行为,表达出护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友善,可 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实习护士产生安全感, 这种充满安全感的心理状态是护士在临床实习中实践、反思、 学习、成长的土壤。也就是说,信赖关系的建立为护士的学习、 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师生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信赖关系的 氛围之中,护理教师通过争取体验机会、耐心讲解知识、手把手 教授技能、失败时的援助等行为,将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 生。这些行为体现了护理教师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为学生掌 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提供了保障。在带教的同时,临床护理教师 

(上接第88页) ·医学教育· 

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关爱体贴的护理行为、面对无理时的 心平气和、不怕脏累的生活护理、精湛的护理技能,将专职护理 人员的护理行为展现在护士面前。护理教师在具体事例中表现 出来的职业行为,对培养护士职业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知识、技能与职业情感是护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临床 护理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通过信赖关系的建立、知识技能的传 授、护理行为的展示,可以充分诱发实习护士在实践的同时进 行思考和反省,充分调动实习护士的主观能动性,直接为实习 护士学习护理知识、掌握护理技能、培养职业情感奠定了最根 本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好,王小冰.不同层次实习护士对临床带教老师带教行为的意见 分析fJ1.护理研究,2006,20(1):171~172. [2]许友君.专科护士对临床护理教师行为评价的调查报告[J】.中国 民康医学,2007,19(1):64. [3]杨蓉.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J.现代医药卫 生,2009,25(9):1433—1434. [4]赖银英.临床护理本科生对教师行为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临床 护理杂志,2007,6(5):63—64. 

cient,ADC)可以有效量化不同组织的弥散特性,亦有助于本病的 诊断。文献报道Annet等 对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ADC值进行 了测量,发现肿瘤的ADC值平均为1.07 X 10- ̄mm2/s,略高于脑白 质(平均0.764 X 10-3mm2/s),本组2例ADC值分别为1.048× 10。ram%、1.183 X 10~ram%,D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与文献 报道的相似。 3.2.3影像学方法评价 随着磁共振新技术新序列的不断研 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x线能观察骨质破坏情况,CT则 能更好地观察病变范围、内部密度及周围结构等。MRI除可精确 定位外,还可根据病变的信号特征来推断其组织成分,DWI则对 于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笔者认 为,在诊断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时,MRI较X线平片和CT有 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Demaerel P,Wilms G,Lammens M,et a1.Extradural epidermoid tumor (收稿日期:2010—05—13) 

of the frontal bone叨.Neuroradiology,1991,33(4):349—351. 【2】Karadag D,Tuba Karag n He A,Erden A,et a1.Post—traumatic intradiploic epidermoid cyst.A case report[J].J Neurosurg Sci, 2001,45(4):224—227. [3]Meersschaert J,Mermuys K,Wilms G,et a1.Intradiploic epidermoid cyst[J].JBR-BTR,2008,91(1):18. 【4】Nambu A,Imanishi Y,1wasaki Y,et a1.Intradiploic epidermoid cyst with focal internal enhancement[J].Radiat Med,2006,24(3):224—227. [5]Kalgutkar A,Kini S,Jambhekar N,et a1.Intradiploic pr/mary epithelial inclusion cyst of the skull[J].Ann Diagn Pathol,2006,10 (1):2O一23. f6】Annet L,Duprez T,Grandin C,et a1.Apparent di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within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in six patients[J]. Neuroradiology,2002,44(4):326—328. 

(收稿13期:2010~05—20) 

CHINA MODERN DOCTOR中国现代医生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