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与对策探析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结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责任意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就目前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弱化的。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实践,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缺失 培养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广东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的、正确的、强烈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弱化的。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并作为教育实践的 重要环节。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笔者在2012年5月对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99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4%。调查样本构成如下:男生462人,女生532人;大一250人,大二282人,大三304人,大四158人。 问卷从“对人生社会责任的认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学习与工作的目的、对“寻找我身边自强不息大学生活动”的看法、对感动中国人物看法、对参加无偿献血或为贫困地区捐款等爱心活动的态度、对志愿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看法、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是否会阻止、对关心家人的做法、对关心时事政治的态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以及对社会)认可的程度,从总体上来讲,显得不是很高。在所选的五个指标中,认可“很大”的比例除了“对自己的责任”这一指标达到70%外,其他四个指标均没有达到50%,这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实,而且也反映了民族精神在相当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缺失。 样本还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进行了调查。当代大学生对自己 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归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主实践、社会影响分别是37%、32%、19%、12%。因此,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紧抓教育,通过多渠道的形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以达到整体上提高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当代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自我责任感弱化 自我责任感,即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负责。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健康和生命不够重视。他们厌学现象严重,沉迷网络。在调查中,仅有11%回答“从一入大学就给自己设计了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32%回答“对人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回答“在大学期间你是否有逃课的历史”这一问题时,仅有21%回答“从未有过”,更有17%回答“经常”。另外,据中国心理网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是自我责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现。 (二)家庭责任感弱化 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父母长辈的“孝”上。但部分大学生家庭观念不强,感恩意识弱化,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在调查中,在回答“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并发出生日祝福或送生日礼物”这一问题时,有65%回答“记得, 并经常这样做”,有16%回答“经常会忘记”。2004年11月,南京大学粘贴出的一篇题为《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信中提到正上大学的儿子不顾家庭的经济情况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甚至为了骗取父母的钱而私自涂改学费单。这些“不孝之子”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三)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 社会公德,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有部分大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课桌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校园里随时随地可以看见情侣们卿卿我我的不文明场面。在调查中,在回答“若你的朋友要去做的事是你认为不对的,有违背社会公德,你是否会阻止?” 这一问题时,43%回答“会,不过只是说说而已”,20%回答“会,会多次提醒他不要做”,16%回答“无所谓,只要自己不做就行”,21%回答“不会,他有自己的想法,没必要掺和”;在回答“你是否做过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在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时,仅有37%回答“从不”,有16%回答“经常”。 (四)对他人责任感弱化 对他人负责,即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个人对他人负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但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把读书期间谈恋爱看成是“排除寂寞”、“积累经验”, 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等。在调查中,在回答“你怎么看待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时,有36%选择“可以接受”,28%选择“接受但不赞成”,22%选择“反对”,14%选择“说不清”。 (五)集体责任感弱化 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定格在个人的努力上,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较强,缺乏集体协作观念、缺乏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在调查中,在回答“对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你的参与程度是”这一问题时,有35%回答“总是积极参加”,有42%回答“偶尔参加”,有13%回答“学习太忙,没有时间参加”,有10%回答“从不参加”。在回答“你是否愿意放弃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到西部(山区)、基层工作吗?”时,仅有17%选择“愿意”,有62%选择“不愿意,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有21%选择“没想过”。 三、当代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不足的限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还缺乏辩证性,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自卑意识的兼容。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往往定位过高,目标脱离实际,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即存在“眼高手低”现象;另一方面,一部 分大学生往往心浮气躁,做事粗心,不能脚踏实从小事做起,一旦遇到具体问题,便由抱怨转化成自卑,继而逃避。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当今大学生,家庭基本上是以“421”的结构存在的,即子女1人,父母2人,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这种家庭结构是学生们“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形成的天然土壤。他们从小就是家庭的希望,享受着超额的关心和照顾。家长们对孩子吃、穿、玩、用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这种在物质上的“无私奉献”、透支性付出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 传统中小学教育制度,一直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家长、老师往往将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不管这个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表现,这就给学生在内心深处造成一种错觉:只要学习好,才是真的好。从而间接地滋长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陋习。 (四)社会大变革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然而,它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个体本位、利己、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这些观念容易使大学生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是客观现实。我们应当有主流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应当有明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依据。这就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过于“现实”而失去责任,要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讲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和衡量尺度。明荣知耻,是大学生成人、为人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三是要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当率先学习、自觉遵守。 (二)重视家庭对子女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要全面关注子女的成长,在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对大学生进行包括智力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与子女一起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