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有利影响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有利影响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有利影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倾向儿童的有利影响

院 (部): 学前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毕业年限: 2016年6月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有利影响

作者

内容摘要:自闭症被视为广泛性发展障碍中的核心障碍,其症状包括行为障碍、社交障碍、语言障碍等,一般于三岁之前发病,发病率为万分之五到六十三,甚至更高。音乐疗法通过音乐及相关因素对于自闭症的各种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不专注行为的发生次数,亦即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选择性注意力;在持续性注意力方面,音乐游戏活动能提高自闭症儿童每次活动持续专注的平均时间;且被研究的儿童除了在音乐能力上有进步外,音乐游戏活动也增进了被研究的儿童之口语、自信心,且减少干扰行为、增进学习意愿。

关键词:音乐疗法,自闭症,注意力

一. 自闭症的定义和病因

我国教自闭症被视为广泛性发展障碍中的核心障碍。他们被视为缺乏“心理理论”的人,无法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信念或对其他人进行正确的反馈,这种缺陷已经影响到了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部方面,包括社会交往、语言和交流、行为和想象等。一万个儿童中就有 5-63 个儿童患有自闭症,而最新的研究却表示自闭症的患远远高于现有数据

(一)自闭症定义的定义

教育部(特殊教育),将自闭症列为身心障碍类之一,同时定义自闭症为:“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出现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而造成学习身心障碍。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一IV)中,将自闭症列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症中,称为自闭性疾患。表现在社会性互动、沟通、行为兴趣及活动表现问题三方面,于三岁前发病,至少有一种以上功能延迟。

自闭症儿童具有下列特征:

1.认知缺陷问题:智能低下、过度选择、偏窄视觉、零碎天赋以及缺乏转换刺激能力等。

2.沟通困难问题:常见下列特征:

语言能力失常:通常有哑音、回复语音、语喻语言、错用代名词、无法使用正常语言达到沟通目的等五种特征。

社会的异常行为:常藉一些动作与人沟通,包括直接身体接触、接近、注视、手指着方向、脸部表情等,表达希望与沟通以及表达情绪的意图。

缺乏社会交互作用的能力:缺乏同情心、冷漠、不会分享他人的愉快、不会分担别人的忧伤、不知关心别人、缺乏互动动作、不了解友伴团体的游戏规则等。

3.变异的行为形态:自我刺激行为、自伤行为、固执行为或强迫行为、其它偏异行为,如:不知疼痛、过度活动、不变的生活形态等。

4.生理异常现象:痉挛、生化异常、新陈代谢异常、染色体脆弱、先天性风疹、脑部器官失常引起青少年期突发的癫痈现象。

台湾学者宋维村认为,语言和沟通障碍、社会性和人际关系障碍及行为的同一性,是自闭症儿童最主要的特征。

从社会行为的观点,对自闭症儿童做过分类,分为孤独型、被动性与主动但怪异型三种。孤独型(Aloof)在社会互动方面,极少主动对他人有社会性的接近,对他人的接近也少有反应,大部分时候是孤独且不关心,对社会性接触显示极少的兴趣;被动型(Passive)在社会互动方面,可以接受他人之体上的接触或肢体上的亲近行为,有大人开始的互动,必有小孩开始的互动能被此类孩子所接受,不过仍缺乏主动与他人互动的行为;主动但怪异型自发性的社会性接近,通常较多对成人而较少与同济作互动。虽然会主动亲近他人,但常是单方面的。

(二)各学理基础对自闭症的概念

1.自闭症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台湾学者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闭症的核心或原发缺陷,有三个主要的假设。第一个是“心智理论”,第二个是“执行功能”,第三个假设是“中心聚合缺陷”此三种假设,均无法圆满解释所有自闭症的症状,要将理论整合,寻求更合宜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自闭症。

2.自闭症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有学者认为,小脑体积比较小可以用来解释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在知觉运动上的特殊现象,也可以用来解释部分注意力的问题,但难以解释其特殊的语言沟通、人际互动及认知缺陷。且并非所有的自闭症报告都显示于小脑有关系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3.自闭症的遗传学基础

自闭症出现于出生后三年之间,大约每一万人中有五个,男性多于女性,且出现率为四倍,部分种族或家庭背景,20%的患者,家族中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者,且男性中约10%一20%有染色体脆弱症。

二.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有利影响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一直试图探索出一种有效地干预方式,能够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有人在 1979 年的研究中发现孩子们在音乐治疗的游戏活动学习的情景中,却有不同的表现,由原先不与人交谈,后来可以慢慢结识朋友。可见音乐和游戏教学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助益,是相当多元的。

(一)音乐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重视,并大力推动,在那时音乐治疗建立许多相关理论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一门严格的学科,属于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有其独特的内涵主要是指运用音乐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或是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利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及心理效应,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简而言之,音乐在音乐治疗中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达到健康。广义的“音乐治疗”则分为:一般性的心理治疗:以轻松的音乐来舒解压力,活泼的音乐鼓舞精神或节奏强烈的音乐来发泄郁闷的心情等;个性偏执的治疗:优美的音乐旋律来改变暴躁的性格,雄壮的音乐来激励畏缩的性格。

(二)音乐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实施方法

音乐治疗的特点是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变化与运用,帮助人们达到健康的治疗目标。音乐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接收式音乐治疗(receptive music

therapy)强调聆听音乐以及由聆听音乐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具体方法有: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同步;音乐想象;音乐引导想象;音乐强化物;音乐振动治疗;音乐感知觉刺激;音乐现实定位;音乐镇痛;投射式音乐聆听;音乐无痛分娩;音乐肌肉放.松训练音乐系统脱敏;音乐精神减压放松;音乐催眠。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 music therapy)强调的是让被治疗者不仅仅听,而且要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通常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学习两类。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在欧美国家运用普遍,所用乐器多为不需要特别学习训练即可演奏的节奏性和旋律性打击乐器,如鼓、三角铁、木琴等。

首先音乐之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有强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它超越语言——语言障碍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所遇到的困难。此外,音乐还是通向感情世界的途径——这似乎也是孤独症儿童所欠缺的。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交流工具,音乐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可以鼓励、支持患儿自发融入交流,使患儿获得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同时,在早期干预过程中,音乐作为对患儿的特殊刺

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大脑相关部位的脑功能重新发育,弥补他们因大脑某些部位发育不全造成的行为障碍。许多关于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已经证实了自闭症儿童对音乐刺激有着特殊的反应和不同寻常的兴趣。因此,探索 音乐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工作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自闭症儿童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喜爱倾向,比起非音乐性的符号,音乐较易为他们所接受。音乐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社交、语言、行为问题都可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社交和语言障碍方面:音乐活动可以成为刺激患儿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人际反应的强化物,然后进一步引发语言反应和目光接触,单纯的节奏可以规范儿童的语言节奏,音乐旋律的变化还可以影响儿童说话的音调。患有自闭症症的儿童会拒绝通过语言与人交流,但音乐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绝大部分的患儿具有良好甚至很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在设计良好的音乐活动中,孤独症儿童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为社交情绪发展以及其它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活动对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作用和目标

根据儿童音乐教育家提及音乐对残障儿童之辅导功效有:促进儿童知觉的发展,增进儿童的记忆力,具有唤起的作用,具有重复学习的机会,提供充分的刺激对抗障碍儿童偏低的感觉,允许自由的音乐表达。也有学者认为,音乐治疗课程是以音乐活动的方式,提供孩子各种音乐经验,藉由问候歌或再见歌、唱歌、肢体律动、敲奏乐器、音乐游戏等方式,来增进儿童下列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肢体动作能力,感官认识学习,使提供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重感官经验,刺激感官的开发与接受,满足感官需求,情绪表达,是鼓励孩子表达各种情绪,藉由聆听音乐过程,同理孩子的情绪,达到宣泄情绪、支持抚慰的力量。

综合上述“音乐在自闭症上的应用”之研究归纳,音乐治疗具有下列特征:

1.类化各领域的学习:音乐本身蕴藏着重复的结构,若是配合上新的元素,如:歌词、伴奏、适当的音乐活动设计,可应用于各类不同能力的训练,如言语、动作、认知及社会技巧等。语言和沟通的缺陷,是自闭症最大的障碍,能透过模仿方式,引导其即兴、创作,以促进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且可透过动作和声音的结合,增强身体语言的使用。

2.增加适应能力:自闭症儿童另一项障碍就是,固执的行为及狭窄的生活模式。音乐可以协助其扩展视野、发泄情绪、训练注意力、增加与人互动的机会、主动参与活动等,同时也可以转移目标与注意力,减少自我刺激或攻击行为

在其对自闭症儿童应用音乐治疗后的报告指出,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具有以下几项作用:

1.取代其他活动:对于顽固性或仪式性行为,能藉由音乐活动(选择能引起其兴趣的)吸引其注意与学习兴趣,则可以取代不良的顽固行为。

2.可作为奖赏及成就:儿童若喜欢某种音乐活动或乐器,则可以以活动或乐器当作增强物,以激发其学习或消弱其不良行为。

3.具有感觉发展作用:藉由音乐游戏或乐器的操作、敲击、可发展其偏低的感觉。

4.作为情感发泄的管道:藉由音乐演奏或歌唱、游戏表演的介入性活动,使其情感或的发泄。

5.作为心理刺激及社会化媒介:音乐不仅带来个体的感觉刺激,也会给个体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甚至产生特殊的情感,使个体在某种情慷下变得温和、快乐,而愿意接纳别人并喜欢与人交往,因此,具有社会化之催化作用。一项针对自闭症儿童上音乐课的研究发现,他们在普通班级的音乐课时,所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如:重复手部摆动、身体的摇动、参与度不足等,比起在其他特殊班级的时间要少。显示音乐可使其较为专注,尤其在聆听音乐时的表现为最,

因此,音乐课被认为可优先作为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学科。

四. 音乐教学法运用于自闭症儿童之作法

我们在尝试音乐治疗干预自闭症过程中的第二点感受就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解自闭症的人都知道,自闭症本身是复杂的。它的病因、治疗和训练干预都是复杂的。有些干预技术在多年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音乐治疗对自闭症的干预还在摸索尝试中,尚无具体的技术模式。我们在与几个自闭症儿童的接触中看到,音乐治疗对有的孩子有作用,有的则不然,有的甚至不能坚持做下去了。

彤彤,女孩,5岁。当时她参加的是针对缺乏自信的儿童设计的自信心提高小组。据她家长讲,她快到入学年龄了,但极不合群,幼儿园不接收。家长认为她不与其他孩子相处是自信心的问题,所以想培养她的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