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它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日益成为
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其中, 网络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 大
多能通过网络引起大众对这些事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 使网络成了一个"意见的公开的
自由市场"。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

式。如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新华网的"新华论坛 "、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
网站的新闻跟帖中, 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 互动性的特征, 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
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 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很多
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也会对政府
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 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
来的负面效应, 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一、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表现

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说, " 今天,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 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 还是国际重大事件, 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进而产
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
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 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
种话语权 。"
目前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舆论能够传达民意
我国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主要有传统媒体的批评性的舆论监督, 如<<焦点访谈>>节
目, 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 官与民的互动性较差, 很多百姓的想法、呼声不能
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但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 其开放式、低门槛的传播方式,
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在现实生活当中, 有很多事件被大众关注,
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有影响力的网站留言和发文, 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
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之后, 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
报道, 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 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
民意的观点与呼声。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
到黑砖窑做苦工, 他们的家人们倾家荡产, 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孩
子。两个月来, 他们先后营救出40 余人, 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线索, 可当他们找到有关
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 400 多位绝望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
被卖山西黑砖窑400 位父亲泣血呼救>> 。这篇帖子6 月5 日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截至6 月12 日, 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 万。6 月7 日, 这篇
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 短短6 天时间, 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 万的点击率和3000
多篇回帖。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 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参与讨论, 所造成
的舆论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 并促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
解决, 而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正是起到了传达民意的作用。
2. 网络舆论会促使事件公开化、透明化
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方式, 为民众和权力机构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如有华人

网络第一大案之称的" 黄静案 ", 尽管在2006年这一事件已经有了最终的审判, 但回
顾这一网络事件的历程, 我们注意到网络舆论在案件的审判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黄静案现身网络之后, 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 很多人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当中, 使得
一个个案变成了司法公案,最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舆论。迫于这种压力, 负责查办黄静
案的公安机关不得不进行重新审定。网络舆论形成强势声音后, 有关部门被迫正视这种

声音, 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正视听。很多司法专家认为, " 更多的团体、个人通过网络加
入到社会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最终的决策将更加公正。"
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负面效应

1. 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不满情绪的 "导火索"
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网民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互动, 也是一种情绪的蔓
延和互动。而且, 网民的不满情绪往往是从网络批评开始的, 并能随着批评的深入进一
步扩散和加重, 有时更能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
网络批评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监督式网络批评, 一种是攻击式网络批评, 这两种不同

方式的批评都有可能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 "。一般地说, 监督式网络批评是正常的,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监督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维护公众的合法利益.但攻击式网络批评
不仅仅是监督, 而是置被批评的对象于死地而后快。如" 铜须门事件 ", 很多网民把对
现实生活中感情的不满, 直接发泄到对铜须的讨伐身上, 很多网友采用发帖, 在游戏
中集会、谩骂、"自杀 "等方式声讨24 岁在校生铜须, 并有网友发布 "江湖追杀令" , 呼
吁社会封杀铜须, 网络舆论中充斥着许多非理性的声音, 成为很多网民不满情绪的排
气筒。
2. 网络舆论有时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扩散和舆论的误导
由于网络是个开放性的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 我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
在管理方面的漏洞, 不管是网站自身管理缺位也好, 还是管理者为增加点击率而置之
不理也好, 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所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让人很难辨别其真实性。 不
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任何人注
册ID 成为论坛网民或拥有个人博客后,都可以随时发布和转载相关信息, 这也为虚假
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可趁之机。 在网络论坛, 他们一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 就不打算
修正自己的观点, 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理屈词穷, 他们
也不甘心。这种氛围使一些网民在争论的过程中容易走路极端, 当他们在理性探讨中不
能说服对方, 甚至有可能被对方驳倒时, 就采取诡辩、谩骂、人身体攻击或无休止纠缠
等极端的做法, 从而使争论变成了无聊的争吵, 这与舆论引导本身的功能相背离。
总之,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我们忽视, 对其积极的影响, 需
要我们更好的利用, 发挥其价值,但对于负面的效应, 则要有相应的举措, 使危害性降
到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