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中,涌
现出众多的心理学家和他们各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为使叙述更为简明,下面将结构主义心
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六
大主要学派就创立者以及研究的目的、基础、对象、方法、不足、意义七个方面进行浅显的
对比,并就精神分析学派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心理学理论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创立者 冯特 詹姆斯、杜威(美国) 弗洛伊德(奥地利) 华生(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美国) 奈瑟
研究目的 研究和分析心理的元素、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和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发现病人在无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治疗目的 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通过研究人的潜能,促进人类进步 了解人的认
知活动的心
理机制
研究基础 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内容的“科学主义”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是哲学基础 从变态心理角度提出的泛性论 条件反射学说是自然科学基础,实证主义哲学是哲学基础 自由行动者且趋于实现自己潜能的人性观 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
研究对象 “人直接体验到的经验” 意识状态的描述及解释 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水平 人和动物可观察的行为 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 人的认知活
动的心理机
制
研究方法 实验法、内省法 差异的比较法 精神分析治疗 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检验法等实证性的方法,以刺激→反应为基本研究方法 分析、思辨的现象学方法 计算机模拟
和类比、反应
时法、
研究不足 割裂了心理的整体性和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带有机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过分强调本能作用,过分强调性欲压抑是精神病产生原因 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造成“无心”的心理 学 用语模糊,具有主观性,难以下操作性定义 研究局限于
实验室
研究意义 奠基性的作用,思想方法上取得突破 提出“意识流”,并概括得意识的五点基本特征 深刻认识潜意识、防卫机制,对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影响广泛 科学实验的研究取向,有助于摆脱思辨的性质,反应模式容易做数量上的描述 开创了心理学中的整体论观点,促进了自我意识研究的发展 转变了研究
对象,研究方
法也得到创
新,对心理活
动认识更为
清晰。
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阿费烈德· 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托.兰
克,卡伦·杭妮,哈利·史塔克·苏利文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
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他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
激心理活动)、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
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可以检查现实、适应环境、区
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控制情感及本能活动以及对体验进行综合判断。最上面一层是超我,
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
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
三、性心理期发展论: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
划分为5个阶段,即口唇期: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
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
肛门或排便过程。性器期: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性需求
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潜伏期:7 岁
至青春期。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进入一个“性的沉寂”
时期。在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
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四、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我们的本我、自我、超
我之间,或者现实与理想之间,都会有很多烦恼矛盾,自我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
式,调整冲突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
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
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
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
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
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
识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