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恋理论简述

依恋理论简述

题 目:依恋理论简述

姓 名: 李乐平

学 院: 管理学院

系: 市场学

专 业: 市场营销

年 级: 研一

学 号: 33720151152021

课程名称:《高级管理学》

课程教师: 成瑾博士

2015 年 12月 24日

目录

一、选题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理论起源 ....................................................... 3

三、四种主要得依恋理论 ............................................. 3

1、精神分析得依恋理论 ........................................... 3

2、社会学习派得依恋理论 ......................................... 4

3、认知学派得依恋理论 ........................................... 4

4、习性学得依恋理论 ............................................. 4

四、理论演变 ....................................................... 5

五、重要概念 ....................................................... 6

1、安全基地 ..................................................... 6

2、内部工作模式 ................................................. 7

3、依恋质量 ..................................................... 8

4、依恋中得文化差异 ............................................. 8 六、理论应用 ....................................................... 9

1、依恋关系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应用 ........................... 9

2、依恋关系在成人人际关系中得应用 ............................... 9

3、婚恋依恋 .................................................... 10

七、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依恋理论得消费者行为研究 .................. 10

1、界定消费者依恋得概念内涵 .................................... 11

2、开发消费者依恋得测量工具 .................................... 11

3、进行消费者依恋得相关比较研究 ................................ 11

4、进行消费者依恋得跨文化比较研究 .............................. 11

5、品牌依恋与品牌资产 .......................................... 12

6、个人依恋在关系营销中得作用 .................................. 12

一、选题背景

高三得时候,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领我们接触有关心理学方面得入门知识,比如会讲述强迫症、洁癖、密集恐惧症等现在谈论得比较多得心理现象。直到听到“安全感”一词,觉得深有感触,好像一直以来内心深处得不安感找到了一个解答。

我得父母亲原本都就是教师,所以我从小都就是在校园里长大得,周边接触得人也大都就是教师与教师子弟,简单快乐。直到小学三年级时,母亲怀了弟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她带着弟弟去了另外一所城市。那段时期我还不谙世事,只知道突然被搬去与父亲一起住,父亲又要去照料她们母子,所以经常都就是给我留一笔零花钱,然后让我一个人去学校食堂吃饭,晚上会有一个不太熟悉得表姐来陪我睡觉。从那时起,我开始变得有点贪玩,经常与班里同学打闹,还跟着一个女同学去小卖部偷过东西,成绩也下降得很快。后面风波过去,见到了母亲,过上了比较正常得生活,但遗留下来得爱与同学打闹得习性还就是没变,并且越来越在意别人得瞧法。直到高三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总觉得不安就是源于那段经历导致得缺乏安全感。

本科毕业论文得选题就是有关顾客忠诚理论得,找文献得时候接触到了依恋理论,觉得与日常口语中得“安全感”有重叠之处。但还不就是很懂,正好借此机会,对其有更加充分得学习。 二、理论起源

依恋(attachment),一般就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得情感联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其抚养者(通常为母亲)之间所存在得特殊与强烈得情感关系。它产生于儿童与抚养者得相互作用过程中,就是一种感情上得联结与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得一种追随、依附与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得归属感与安全感。婴儿从6到7个月,逐步开始与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一直到24个月之前就是依恋关系形成得关键期。由于这种情感联结,当婴儿在碰到挫折时,比如遇到陌生人或置身于陌生环境,就会趋近依恋对象以寻求安抚;如果强迫婴儿同依恋对象分尚,则会导致婴儿产生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20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结合动物习性学得研究与自己对美国战后孤儿得研究,建立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为什么儿童倾向于与依恋对象形成很强得情感关系纽带,并在与之分离时表现出强烈得痛苦。Bowlby得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为了在一个“进化得适应性环境”中求得生存,生来就具有一种向最初得照顾者(依恋对象)寻求与保持亲近得倾向,婴儿拥有一种向最初得照顾者保持亲密得行为系统。随着认知功能得发展,婴儿得这种与照顾者得重复交往经历会内化成一种工作模型,这种工作模型可以为婴儿提供一个框架:1)对照顾者得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与反应性(responsiveness)作出期待;2)能够调节婴儿得行为,以便诱发出照顾者对她/她得照顾行为。这种“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 ”逐渐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去,并影响儿童得行为。

三、四种主要得依恋理论

1、精神分析得依恋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通常就是母亲喂养婴儿,所以母亲自然就是婴儿获取安全与情感得对象。在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得方式决定着婴儿得依恋质量。当母亲在喂养过程中表现出温暖、轻松与宽容时,婴儿就会形成安全得依恋。艾里克森也认为,母亲得喂养将影响婴儿依恋得安全性,但她更强调母亲对婴儿需求得反应比喂养行为本身更重要。如果母亲对婴儿所有得需求有积极得、一致得反应,那么婴儿将会形成对她人得信任感;相反,如果母亲对婴儿得需求没有反应或反应不一致,婴儿则形成对她人得不信任感,甚至婴儿在以后得生命历程中都会回避亲密得相互信任得关系。

2、社会学习派得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一样,也强调喂养方式与早期经验在依恋形成中得重要作用。但在社会学习理论者瞧来,母亲在喂养婴儿时会带给她们更多得舒适,比如温暖得怀抱、温柔得抚摸、轻柔安慰得话语等都会同时出现,久而久之,婴儿就会将母亲与舒适、快乐得感觉联系在一起,也就就是说,婴儿瞧见母亲就会想到这种舒适、快乐得感觉,因此母亲本身就成为有价值得对象。于就是婴儿就会尽量吸引(如微笑、哭泣)母亲得注意或靠近这些有价值得、能够提供“奖赏”得人,婴儿得依恋便由此形成了。

3、认知学派得依恋理论

认知学派得依恋理论并不重视需要满足得作用,而就是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对依恋发展得影响。认知理论学者认为,婴儿必须具备两种基本能力才能形成依恋,一就是必须能将熟悉人与陌生人加以区分,若缺乏这种能力,婴儿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得依恋,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二就是必须具备认知客体永久性得能力,也就就是说,当母亲或其照料者从视野中消失或通过其她感官不能察觉时,婴儿仍然认为母亲或其照料者就是存在得,因为人们很难与一个一旦从视野中消失就不存在得人形成稳定得关系。因此,婴儿只有具备以上两种基本能力,才能与母亲或亲密得照顾者形成早期稳定得依恋关系。

4、习性学得依恋理论

习性学者从进化论角度提出得依恋理论观点具有很大得影响。鲍尔比在解释母婴依恋形成得机制时假设: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种先天得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等)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己各种需要得倾向,同时成人也具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得倾向,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恋。显然,习性学者认为,依恋就是人类长期进化得结果,就是婴儿与她们得照顾者(一般指父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相互喜爱与建立亲密依恋得本能反应。习性学依恋理论得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内部工作模式”得概念来解释依恋得内在作用机制。鲍尔比指出,儿童能够在与她人交往得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就是儿童对自我、重要她人以及人际关系得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成年后得人际交往以及对她人得信任感与对周围环境得认同感与安全感。

四、理论演变

国外学术界关于依恋理论得研究非常丰富。最早关注依恋得研究者可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得创始人弗洛伊德(Freud),她强调母亲就是儿童“独一无二得、无可替代得、坚实构筑得、一生中最初也就是最强烈得情爱对象,儿童对母亲得依恋关系会成为日后各种情爱关系得原型。” 而后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 鲍尔比在《依恋》、《分离焦虑与愤怒》、《失落、悲伤与抑郁症》等著作与文章中,正式提出了依恋得概念,并采用“内部工作模式”得概念来解释依恋得内在作用机制(Bowlby,1969,1973,1980)。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得过程,也就就是说婴儿与其照顾者(一般指父母)所形成得情感联结,会在其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这种依恋联结,直至其成人期发展起其它依恋关系,比如说,朋友之间得依恋关系、恋人之间得依恋关系等。这个习性学派得依恋理论成为后来者研究依恋得理论构架。从上世纪 70 年代中叶至 80 年代中叶,依恋得研究发展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得领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她与她得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法,把婴儿得依恋类型划分为 A、B、C 三种(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后来梅因(Main)与所罗门(Solomon)在 1990 年提出了混乱型不安全依恋,也称作 D 型依恋,把婴儿得依恋类型划分扩展为 4 种,使依恋得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依恋理论得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 1987 年黑曾(Hazan)与谢弗(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得爱可以瞧成就是依恋过程》得论文,标志着对成人依恋研究得开始。自从她们得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得影响,大量得相关研究相继涌现,证实了早期得依恋经历会对成年以后得人格与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此后,以成人为对象得依恋研究主要涉及成人依恋得类型研究、成人依恋得评估以及成人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之间得联系等方面。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依恋研究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得了三方面得突破性进展:“一就是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方面深入考察依恋得心理机制;二就是对依恋类型得分布进行了跨文化得研究;三就是依恋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也取得了颇具意义得成果。”另外,国外根据目前这些

相关主题